除熱蒺藜丸

CHU RE JI LI W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4

寒性指數

17

熱/寒比例

偏寒 (0.82)

複方歸經比例

心經 17%
肝經 15%
脾經 14%
胃經 10%
腎經 9%
大腸經 9%
肺經 7%
三焦經 5%
心包經 3%
小腸經 3%
膀胱經 1%
膽經 1%
心經
肝經
脾經
胃經
腎經
大腸經
肺經
三焦經
心包經
小腸經
膀胱經
膽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除熱蒺藜丸」方劑中加入「沙苑子」的主要原因有二:

  1. 滋陰補腎: 沙苑子性溫,味甘,入腎經,具有補腎益精、強筋壯骨的功效,可改善因腎陰不足導致的發熱症狀,並有助於增強體質,抵抗外邪侵襲。
  2. 清熱利濕: 沙苑子同時具備清熱利濕的功效,能排除體內濕熱,緩解因濕熱蘊結所致的發熱、口渴、小便不利等症狀。

因此,沙苑子的加入不僅能滋陰補腎,還能清熱利濕,與方中其他藥物協同作用,達到除熱的效果。

除熱蒺藜丸中加入大黃,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1. 清熱瀉火: 大黃性寒,味苦,入肝、胃、大腸經,具有清熱瀉火、涼血解毒之功效。方劑中以蒺藜、黃柏等清熱解毒藥為主,加入大黃可增強清熱瀉火之力,幫助消解體內熱毒。
  2. 通便排毒: 大黃具有通便作用,可促進腸道蠕動,幫助排泄體內毒素。配合方劑中其他藥物,可促進濕熱排出,減輕肝火旺盛所引起的各種不適症狀。

除熱蒺藜丸中包含敗醬草,主要是利用其清熱解毒、消腫排膿的功效。

敗醬草味苦、性寒,歸肺、肝、胃經,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排膿的功效。對於外感發熱、咽喉腫痛、癰疽瘡瘍、乳腺炎、淋巴結炎等疾病,都有很好的療效。

而除熱蒺藜丸主要用於治療熱毒壅盛所致的癰疽瘡瘍、乳腺炎等疾病。敗醬草的清熱解毒、消腫排膿功效,可以有效地清除熱毒,促進瘡瘍的消退,並防止感染的擴散。因此,敗醬草是除熱蒺藜丸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除熱蒺藜丸中加入桂枝,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溫陽散寒,助蒺藜除熱: 桂枝性溫,入肺、膀胱經,具有溫陽散寒、通絡止痛的作用。蒺藜性寒,善於清熱除濕,但寒性較涼,若單用易傷陽氣。桂枝溫陽,可以助蒺藜清熱而不傷陽,達到溫陽除熱的效果。
  2. 調和藥性,協同作用: 蒺藜善於清熱利濕,桂枝則溫陽通絡,二者相配,可以達到溫陽散寒、清熱利濕的協同作用,使藥效更佳。桂枝還可以調節蒺藜的寒性,避免其過於寒涼,更好地達到除熱的目的。

「除熱蒺藜丸」方劑中,加入人參,並非因為其本身具有除熱功效。而是因為方劑整體偏寒涼,人參作為補氣藥,可以起到扶正固本、防止寒涼傷正之作用。

人參性溫,味甘,歸脾、肺、心經,具有補氣益血、生津止渴、安神益智等功效,可以補益氣血,增強機體免疫力,避免因寒涼藥物過度使用而導致正氣虛衰,影響療效。因此,人參的加入,是為了平衡方劑的寒涼性,使其更為安全有效。

除熱蒺藜丸中包含附子,看似矛盾,實則暗藏玄機。

其一,附子性熱,可溫陽散寒,而除熱蒺藜丸主治寒熱交錯,故附子可溫陽以助寒邪外出,達到除熱之效。

其二,附子能回陽救逆,與蒺藜、柴胡等藥物相配,可有效改善寒邪入裡,陽氣虛衰所致的肢冷、腹痛等症狀。

因此,附子在除熱蒺藜丸中,並非單純的燥熱之品,而是起到溫陽散寒、回陽救逆的作用,與其他藥物協同作用,才能達到治療寒熱交錯之目的。

除熱蒺藜丸方中加入薏苡仁,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利溼: 薏苡仁性涼味甘,具有清熱利溼、健脾止瀉的功效。除熱蒺藜丸主治溼熱蘊結,可引發諸如皮膚疹癢、口渴、小便赤澀等症狀。薏苡仁的加入可清泄體內溼熱,緩解炎症,輔助其他藥物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2. 健脾滲溼: 薏苡仁能健脾利溼,對於脾虛溼盛所導致的消化不良、水腫等症亦有改善作用。除熱蒺藜丸中加入薏苡仁,可增強脾胃運化功能,促進體內溼氣的排出,進而達到標本兼治的效果。

除熱蒺藜丸中加入黃連,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瀉火:黃連味苦寒,入心、肝、胃經,具有清熱瀉火、燥濕止瀉之功效。本方以蒺藜為主藥,擅長疏肝解鬱、涼血止痛,但若患者熱毒熾盛,單靠蒺藜難以完全清除,故需加入黃連以增強清熱瀉火之力,抑制熱毒蔓延。
  2. 制約藥性:蒺藜性偏寒涼,過量使用可能損傷脾胃。而黃連味苦寒,能抑制蒺藜的寒涼之性,避免其過寒傷脾,起到平衡藥性的作用。同時,黃連苦寒能燥濕止瀉,也能防止蒺藜的涼性過於寒濕,導致脾胃虛寒。

「除熱蒺藜丸」方中加入黃耆,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補氣升陽,扶正祛邪: 黃耆性溫,味甘,歸脾、肺經,具有補氣固表、託毒生肌、利水消腫之功。方中加入黃耆,可補脾益氣,提升機體正氣,增強免疫力,抵抗外邪侵襲,從根本上改善熱症。
  2. 協調藥性,增強療效: 黃耆能補氣升陽,與方中其他清熱解毒、涼血止血藥物相配合,既能清熱解毒,又能補益氣血,使藥效更顯著,療效更全面。

「除熱蒺藜丸」中加入當歸,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養血活血,緩解熱毒傷血: 熱毒傷血,常出現發熱、口渴、皮膚乾燥、出血等症狀。當歸具備養血活血的功效,能滋養血液,促進血液循環,緩解熱毒對血液的傷害,並改善循環不暢導致的發熱、口渴等症狀。
  2. 潤燥生津,清熱解毒: 當歸性味甘溫,具有潤燥生津的功效,能滋潤乾燥的組織,緩解熱毒引起的口渴、咽乾等症狀。同時,當歸還具有清熱解毒的作用,可以輔助其他藥物消除體內的熱毒,達到更好的療效。

除熱蒺藜丸中加入枳實,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疏肝理氣,降逆止嘔:枳實味苦性寒,入肝、脾經,具有疏肝理氣、降逆止嘔的功效。方中加入枳實,可幫助疏解肝氣鬱結,消除胃氣上逆所致的噁心嘔吐,進一步達到除熱止瀉的效果。
  2. 行氣消積,通腑泄熱:枳實也能促進腸胃蠕動,幫助消化積滯,起到行氣消積的作用。同時,枳實具有通腑泄熱的功效,可以幫助排泄體內積熱,達到清熱解毒、緩解腸胃炎症的目的。

除熱蒺藜丸中加入白芍,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緩解熱毒傷陰: 白芍性微寒,味苦酸,入肝、脾經。具有養血柔肝、斂陰止汗、緩急止痛之功效。熱毒傷陰會導致津液虧損,出現口乾舌燥、皮膚乾燥等症狀。白芍能滋陰養血,緩解熱毒對陰液的損傷,進一步清熱解毒。
  2. 調和藥性: 除熱蒺藜丸中的其他藥物,如蒺藜、黃芩等,性寒涼,容易傷脾胃。白芍性微寒,但又能養脾胃,可以起到調和藥性、保護脾胃的作用,避免寒涼藥物對人體造成過大的刺激。

除熱蒺藜丸中加入通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利水通淋:通草性味甘淡,入肺、膀胱經,具有利水通淋、清熱解毒的功效。方中蒺藜善於清肝瀉火,但可能導致濕熱內蘊,通草則可利水通淋,將濕熱從體內排出,避免濕熱內困加重病情。
  2. 疏通經絡:通草具有疏通經絡的作用,有助於藥物更好地運行至病竈,發揮藥效。除熱蒺藜丸主要針對肝經濕熱、目赤腫痛等症,通草可以疏通肝經,促進藥物更有效地清熱解毒,改善病情。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除熱蒺藜丸」

中藥方劑「除熱蒺藜丸」的主治功效是女性的乳房腫脹疼痛。其組成包括:沙苑子、大黃、敗醬草、桂枝、人參、附子、薏苡仁、黃連、黃耆、當歸、枳實、白芍、通草。

沙苑子

沙苑子性甘平,入肺、腎二經,具有補氣固脫、澀精止遺、益精、補益肝腎的功效。

大黃

大黃性寒、味苦,歸脾、胃、大腸經,具有瀉熱通便、清熱解毒、活血化瘀的功效。

敗醬草

敗醬草性寒、味苦,歸肺、大腸經,具有清熱瀉火、清熱解毒、排膿活血化瘀的功效。

桂枝

桂枝性溫、味辛,歸太陽經,具有發汗解表、祛風除濕、溫經通絡、活血化瘀的功效。

人參

人參性甘、微溫,歸脾、肺經,具有補氣生津、益氣健脾、益氣活血的功效。

附子

附子性辛、甘,大熱,歸肺、腎經,具有溫陽回陽、散寒止痛、回陽救逆、補腎壯陽的功效。

薏苡仁

薏苡仁性甘、淡、微寒,歸脾、肺、腎經,具有健脾祛濕、清熱排膿、益氣補虛的功效。

黃連

黃連性寒、味苦,歸心、脾、肝經,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清熱瀉火、清胃降火的功效。

黃耆

黃耆性溫、味甘,歸脾、肺經,具有補氣健脾、益氣固表、生津止渴的功效。

當歸

當歸性溫、味甘,歸心、肝、脾經,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潤腸通便的功效。

枳實

枳實性溫、味酸、苦,歸脾、胃、大腸經,具有理氣行氣、寬中消脹的功效。

白芍

白芍性涼、味酸、甘,歸肝、脾經,具有養血柔肝、平肝熄風、斂陰收汗的功效。

通草

通草性甘、涼,歸肺、膀胱經,具有清熱利尿、利水滲濕、清肺潤燥的功效。

總結

中藥方劑「除熱蒺藜丸」組成包括:沙苑子、大黃、敗醬草、桂枝、人參、附子、薏苡仁、黃連、黃耆、當歸、枳實、白芍、通草。其主治功效是女性的乳房腫脹疼痛。各藥材具有不同的功效,協同作用,達到清熱、利尿、化瘀、止痛的目的,緩解乳房腫脹疼痛的症狀。

傳統服藥法


蒺藜子1兩,大黃1兩,敗醬1分,桂心3分,人參3分,附子3分,薏苡仁3分,黃連3分,黃耆3分,雞骨3分,當歸3分,枳實3分,芍藥3分,通草3分。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3丸,食前以飲送下,每日3次。不知,益至5丸。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性味辛溫,孕婦慎用。

相同名稱方劑


除熱蒺藜丸, 出處:《千金》卷二十三。 組成:蒺藜子1兩,大黃1兩,敗醬1分,桂心3分,人參3分,附子3分,薏苡仁3分,黃連3分,黃耆3分,雞骨3分,當歸3分,枳實3分,芍藥3分,通草3分。 主治:婦人乳腫痛。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