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珠散

FEN ZHU S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0

寒性指數

22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20%
肺經 20%
心經 17%
胃經 12%
脾經 10%
膽經 5%
大腸經 5%
小腸經 2%
膀胱經 2%
三焦經 2%
肝經
肺經
心經
胃經
脾經
膽經
大腸經
小腸經
膀胱經
三焦經

最後更新日:2024-05-08

方劑組成解釋

分珠散中加入槐花,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1. 涼血止血:槐花性涼,具有清熱涼血、止血生肌的功效,可治療因血熱妄行引起的各種出血症狀,例如鼻衄、咯血、吐血等。
  2. 消腫止痛:槐花亦能消腫止痛,對於因外傷或炎症引起的腫痛、疼痛等症狀具有緩解作用。

因此,分珠散中加入槐花,可發揮其清熱涼血、止血生肌、消腫止痛的功效,以治療相關的疾病。

分珠散方劑中包含白芷,主要源於其藥性與功效與本方所治病症相契合。

白芷味辛、性溫,入肺、胃經,具有散風寒、通鼻竅、止痛、消腫的功效。分珠散主治風寒襲肺,鼻塞流涕,頭痛發熱等症狀,而白芷的散風寒、通鼻竅功效,能有效改善鼻塞、流涕等症狀,同時其止痛、消腫作用亦能緩解頭痛等不適。

因此,白芷在分珠散方劑中發揮重要作用,有助於提升整體療效。

分珠散中含有生地黃,主要原因有二:

  1. 滋陰涼血: 生地黃性寒,味甘苦,入心、肝、腎經,具有滋陰涼血、養血生津的功效。分珠散用於治療血熱妄行所致的吐血、衄血、尿血等症,而生地黃的滋陰涼血作用可以清熱解毒,止血涼血,緩解血熱妄行所引起的出血症狀。
  2. 養血潤燥: 生地黃除了滋陰涼血之外,還有養血潤燥的作用。分珠散中常與其他滋陰潤燥藥物配伍使用,如麥冬、生地等,共同起到養陰潤肺、生津止渴的作用,緩解因血熱燥盛引起的口乾舌燥、咽喉疼痛等症狀。

分珠散中包含梔子,主要原因有二:

1. 清熱瀉火:梔子性寒,味苦,入肝、胃經,具有清熱瀉火、涼血止血的功效。分珠散主要用於治療肝熱目赤腫痛,而梔子可清肝火,緩解眼部的炎症和腫脹。

2. 改善視力:梔子還具有明目之效,有助於改善視力模糊、眼乾澀等症狀。分珠散中的其他藥材如菊花、決明子等也有明目作用,與梔子相輔相成,共同改善眼部健康。

分珠散中含有荊芥,主要由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疏散風熱,止癢消腫:荊芥性辛溫,入肺經,具有疏散風熱、止癢消腫的功效。分珠散主要用於治療風熱感冒、皮膚濕疹、瘡瘍腫毒等,而荊芥可以有效治療這些病症,達到清熱解毒、消炎止癢的效果。
  2. 配合其他藥物,增強療效:分珠散中其他藥物,如薄荷、防風等,也具有疏散風熱、清熱解毒的作用,與荊芥配合使用,可以起到相輔相成的作用,增強療效。

分珠散中含有甘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調和藥性: 甘草味甘性平,具有調和諸藥的作用。分珠散方中可能含有較多偏寒或偏熱的藥材,甘草可以起到平衡藥性,避免藥性過偏,減少副作用的作用。

2. 緩和藥性: 甘草本身也具有一定的藥效,可以緩解藥材帶來的不良反應,如減輕胃腸道刺激,減輕毒性等。對於一些較爲猛烈的藥材,甘草可以起到緩和的作用,使藥效更加溫和。

分珠散中加入黃芩,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清熱瀉火:黃芩味苦寒,入肺、胃、膽經,具有清熱瀉火、燥濕止痢、解毒消腫的功效。分珠散主治熱毒熾盛所致的咽喉腫痛、口舌生瘡、牙齦腫痛、便祕等症,黃芩能清熱瀉火,消炎止痛,起到主要的治療作用。
  2. 涼血止血:黃芩還有涼血止血的作用,對於熱毒所致的出血症狀,如鼻出血、牙齦出血等,也能起到輔助治療的作用。

總之,黃芩在分珠散中發揮著清熱瀉火、涼血止血的作用,與其他藥材配合,達到治療熱毒熾盛所致的各種症狀的效果。

分珠散中包含龍膽草,主要由於其具有以下兩方面的功效:

  1. 清熱燥濕:龍膽草味苦寒,入肝膽二經,善於清泄肝膽濕熱,對於濕熱蘊結所致的目赤腫痛、口苦咽乾、小便短赤等症狀有較好的療效。分珠散的組成中,往往會加入一些具有清熱解毒功效的藥材,例如黃芩、梔子等,與龍膽草相輔相成,共同達到清熱燥濕的目的。
  2. 瀉肝膽火:龍膽草除了清熱燥濕,還具有瀉肝膽火的作用,能抑制肝陽上亢,對於肝火旺盛所致的頭暈目眩、耳鳴耳聾、口苦口乾等症狀也有一定的療效。分珠散在治療肝膽實火或濕熱蘊結所致的疾病時,龍膽草的加入,能夠起到清熱瀉火的作用,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分珠散是一種常見的中藥方劑,主要用於治療由於熱邪所引起的疾病,而赤芍則是其組成的重要成分之一。赤芍(Paeoniae Radix)具備清熱解毒、活血化瘀的功效,能有效地緩解由熱所引起的症狀,如發熱、腫痛等。

在分珠散中,赤芍的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它能促進血液循環,減少瘀血積聚,有助於改善局部血液供應,降低發炎反應。其次,赤芍具有清熱解毒的特性,能有效抵抗熱邪,幫助患者恢復健康。此外,赤芍的藥性偏寒,能平衡方劑中其他藥材的性質,增強整體的療效。

綜合來看,赤芍在分珠散中的作用不僅是針對熱症的直接治療,還協調了方劑的整體效果,使其成為有效的治療方案。

分珠散中加入當歸,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補血活血:當歸味甘辛,性溫,入心、肝、脾經,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潤腸通便的功效。分珠散針對女性經期不順、痛經等症狀,當歸可補血調經,緩解疼痛,改善血流通暢。
  2. 養血潤燥:當歸還具有養血潤燥的功效,可改善氣血不足導致的皮膚乾燥、面色蒼白等症狀。分珠散中加入當歸,有助於改善氣色,提升整體療效。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分珠散」介紹

中藥方劑「分珠散」,主要成分是:槐花、白芷、生地黃、梔子、荊芥、甘草、黃芩、龍膽草、赤芍、當歸。主治功效是:眼睛患紅色出血。阻礙視力。惡血沒有散。以下為各中藥成分的詳細介紹:

甘草

  • 性味甘平,歸脾、肺、心經。
  • 清熱解毒、補氣、瀉火、止咳化痰、潤肺、生津止渴、補血、活絡止痛。
  • 可治療熱毒瘡瘍、咽喉腫痛、藥物中毒、心氣不足、脾氣虛弱、熱毒發熱、口渴、咳嗽、痺痛、泄瀉、咽喉腫痛、口腔潰瘍、肺熱咳嗽、痰多氣喘、咽喉腫痛、口瘡、胃炎、十二指腸潰瘍等症狀。

白芷

  • 具有發汗解表、祛風除濕、利水消腫、固崩止帶、散風寒、活絡止痛、燥濕、排膿、止咳化痰等功效。
  • 可治療外感風寒或風熱所致的頭痛、鼻淵、齒痛及風濕痹痛。
  • 也可用於治療風濕痹痛、腰膝酸軟、筋骨疼痛等症狀。

赤芍

  • 具有清熱涼血、活血化瘀、利水消腫、補腎、清熱利尿、止血、活絡止痛、補血養肝等功效。
  • 可用於治療溫毒發斑、吐血衄血、目赤腫痛、肝鬱脅痛、經閉痛經、癥瘕腹痛、跌撲損傷、癰腫瘡瘍、水腫、淋巴水腫、膀胱炎、尿路感染、血熱瘀滯、月經不調、貧血、肝炎等。

當歸

  • 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止血、活血化瘀、止咳平喘等功效。
  • 可促進造血功能,增加血細胞數量,達到補血效果。
  • 其活性成分能調節子宮平滑肌,緩解痛經,促進內膜生長,改善月經不調。
  • 當歸所含的維生素K等活性成分能增強血管壁張力,促進血小板聚集,達到止血效果。

槐花

  • 具有清熱涼血、止血、清熱瀉火、疏肝解鬱等功效。
  • 可治療瘡瘍發炎、口腔潰瘍、黃疸、痢疾等熱毒、血熱相關之病症。
  • 可治療吐血、衄血、便血、痔血等血熱出血證。
  • 可治療暑癤、頸淋巴結結核等疾病。
  • 可緩解胸悶氣短、脅肋疼痛、頭暈目眩、失眠多夢等症狀。

黃芩

  • 性味苦、寒,歸肺、大腸經。
  • 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涼血止血,除熱安胎,清熱瀉下,排膿消腫,清熱解毒,降氣,利尿等功效。
  • 可治外感熱病,中上焦鬱熱所致的壯熱煩渴、面赤脣燥、溲赤便祕、苔黃脈數。
  • 也可用於治療濕熱蘊結、腸燥便祕、輕微出血症、如外傷、牙血,肺熱壅遏、肺失清降所致的咳嗽痰稠、咽喉腫痛等症。

荊芥

  • 性微溫、味辛。
  • 散風寒、發汗解表、祛風除濕、止癢、止血、活絡止痛、透疹、消食化積、斂瘡等功效。
  • 常用於治療感冒、風寒、風濕痛、關節炎、皮膚瘙癢、外傷出血、瘀血、頭痛、肌肉痠痛、關節疼痛等症狀。

龍膽草

  • 性大苦大寒。
  • 清熱燥濕與清熱瀉火的功效。
  • 可治濕熱下注之陰腫陰癢、女子帶下黃稠、男子陰囊腫痛、濕疹瘙癢等症。
  • 可治肝經熱盛、驚癇狂躁、乙型腦炎、頭痛、目赤、咽痛、黃疸、熱痢、癰腫瘡瘍、陰囊腫痛、陰部濕癢等症。

生地黃

  • 具有清熱涼血、清熱瀉火、滋陰、補血等功效。
  • 能清瀉肝火、胃火、心火、肺火,滋陰、養血。
  • 治陰虛發熱、消渴、吐血、衄血、血崩、月經不調、胎動不安、陰傷便祕。
  • 也可用於津傷口渴、內熱消渴。

梔子

  • 具有止血、清熱解毒、清熱瀉火、清熱利濕、清熱涼血、清熱利尿等功效。
  • 其止血功效主要基於清熱涼血、解毒的作用,常與其他止血中藥同用。
  • 梔子還具有清熱解毒、瀉火除煩、清熱利濕、清熱涼血、清熱利尿等功效。
  • 適用於治療各種熱證,如心煩、失眠、心悸、口渴、黃疸、發熱、小便短赤、吐血、衄血、便血等。

總結

中藥方劑「分珠散」,具有清熱涼血、止血、清熱瀉火、祛風除濕、利水消腫、活血化瘀等功效。可治療眼睛患紅色出血、阻礙視力、惡血沒有散等症狀。

傳統服藥法


槐花1兩,白芷1兩,地黃1兩,梔子1兩,荊芥1兩,甘草1兩,黃芩1兩,龍膽草1兩,赤芍藥1兩,當歸1兩。春,加大黃瀉肝;夏,加黃連瀉心;秋,加桑白皮瀉肺。
水煎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有活血化瘀的作用,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血灌瞳神

相同名稱方劑


分珠散, 出處:《準繩·類方》卷七。 組成:槐花1兩,白芷1兩,地黃1兩,梔子1兩,荊芥1兩,甘草1兩,黃芩1兩,龍膽草1兩,赤芍藥1兩,當歸1兩。 主治:眼患血灌瞳神,惡血不散。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