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加減辛芎導痰湯」中加入細辛,主要基於其辛溫通竅,散寒止痛的功效。
細辛味辛性溫,入肺、脾經,具有開通鼻竅,宣肺解表,溫經止痛的功效。此方中加入細辛,旨在溫化寒痰,通利鼻竅,改善因寒邪阻滯鼻竅而引起的鼻塞、流涕、頭痛等症狀。
此外,細辛與芎藭、川芎等藥物配伍,可增強散寒解表,活血止痛的作用,進一步提高療效。
加減辛芎導痰湯中包含川芎,主要原因如下:
- 活血化瘀,通經止痛:川芎性溫,味辛,入肝經,具有活血化瘀、通經止痛的功效。對於痰阻經絡,導致疼痛、痺痛等症狀,川芎能有效改善。
- 疏風散寒,通竅止痛:川芎也具備疏風散寒、通竅止痛的作用。當風寒襲肺,導致痰液凝滯,川芎可以驅散寒邪,使痰液易於排出,緩解疼痛症狀。
加減辛芎導痰湯中加入天麻,主要是為了 平肝熄風。天麻性平味甘,入肝經,具有 平肝息風、止痙 的功效,對於痰迷心竅、神志不清的症狀有很好的緩解作用。
此外,天麻還能 祛風止痛,有助於緩解頭暈頭疼、肢體麻木等症狀,配合辛芎導痰湯中其他藥物,起到 化痰開竅、醒神定志 的作用,整體提升治療效果。
加減辛芎導痰湯中加入鈎藤,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平肝熄風:鈎藤具清熱平肝、息風止痙之效,可針對痰熱上擾、肝風內動所致的頭痛、眩暈、肢體麻木等症狀。
- 疏通經絡:鈎藤入肝經,可疏通肝經氣血,使痰濁得以降解,並改善痰滯阻滯經絡而導致的頭部不適、肢體麻木等症狀。
因此,鈎藤的加入,不僅能平肝熄風,更能疏通經絡,協同其他藥物共同達到祛痰止咳、清熱解毒的功效,使加減辛芎導痰湯的治療效果更加全面。
「加減辛芎導痰湯」中包含「蔓荊子」,主要原因有二:
一、 疏風散熱,通竅止痛: 蔓荊子性微寒,入肝經,具有疏散風熱,清利頭目,通鼻竅止痛之效。此方以辛芎導痰為基礎,針對風熱痰阻,頭昏腦脹,鼻塞流涕等症。蔓荊子加入其中,可加強疏散風熱,通利鼻竅,改善頭目脹痛,進一步達到治療目的。
二、 清熱利濕,兼解表: 蔓荊子除疏風散熱外,亦具清熱利濕之功。該方常用於治療外感風熱,痰濕內阻之症。蔓荊子可配合其他藥材,如蒼耳子、白芷等,共同達到清熱利濕,解表散寒,化痰止咳之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加減辛芎導痰湯之傳統功效與組成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風痰上擾,頭目眩暈」,屬中醫「風痰證」範疇。其病機為痰濁內生,兼夾肝風,上蒙清竅,導致頭暈目眩。原方「辛芎導痰湯」本以化痰通竅為主,經加減後更強化平肝熄風之效,適用於眩暈伴隨痰多、胸悶、脈弦滑等風痰相搏之症。
二、組成藥物與配伍邏輯
1. 原方減味:去細辛、川芎
- 細辛:辛溫走竄,原用於散寒通絡,但恐其過於升散,助長肝風,故去之。
- 川芎:雖能活血行氣,但性偏升散,不利於風痰上逆之眩暈,故去除以減其燥性。
此調整反映治療重點從「散寒通竅」轉向「熄風化痰」,避免辛溫助風。
2. 加味藥分析
- 天麻:平肝熄風要藥,直接針對肝風內動所致眩暈,與痰濁並治。
- 鈎藤:清熱平肝、熄風止眩,協同天麻抑制肝陽上亢。
- 蔓荊子:輕清上行,善治頭面風邪,兼散外風、清利頭目。
3. 導痰湯基礎結構
推測原方「辛芎導痰湯」應含「導痰湯」(二陳湯加膽南星、枳實)核心,具燥濕化痰、理氣和中功效。保留此結構以治痰濁之本,配合新加藥物形成「化痰為主,熄風為輔」之方義。
三、治療原理推論
此方通過以下路徑發揮作用:
- 化痰降濁:導痰湯基底化解痰濕,切斷眩暈生成之源。
- 平肝熄風:天麻、鈎藤抑制肝風上擾,直接緩解眩暈。
- 標本兼顧:蔓荊子輕揚上行,引藥至頭面,兼散外風;而化痰與熄風並行,標本同治。
整體配伍體現「治風先治痰,痰去風自熄」之思路,符合中醫對風痰眩暈「痰為本、風為標」的認知。
傳統服藥法
辛芎導痰湯去細辛、川芎,加天麻、鈎藤、蔓荊。
水煎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適用於風痰阻滯經絡所致的頭目眩暈,症見頭痛眩暈,頭重如裹,目赤腫痛,耳鳴耳聾,舌苔白膩,脈弦滑。若風痰較重,可加僵蠶、白蒺藜、桑枝等;若痰熱較重,可加黃連、黃芩、膽星等;若肝陽上亢,可加羚羊角、鉤藤、天麻等。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加減辛芎導痰湯, 出處:《雜病證治新義》。 組成:辛芎導痰湯去細辛、川芎,加天麻、鉤藤、蔓荊。 主治:風痰,頭目眩暈。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