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杏仁膏中含有杏仁,這與杏仁的藥性息息相關。杏仁性味甘苦,入肺、大腸經,具有潤肺止咳、降氣止喘、滑腸通便的功效。
杏仁中富含杏仁油、蛋白質、維生素E等營養物質,對於呼吸道疾病、便祕等症狀具有良好的緩解作用。因此,杏仁是杏仁膏的主要藥材之一,其藥性與功效對杏仁膏的整體療效起着至關重要的作用。
杏仁膏中加入紫菀,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潤肺止咳:杏仁膏本身具有潤肺止咳的功效,而紫菀亦有宣肺、降氣、止咳化痰的作用。兩者相輔相成,加強了潤肺止咳的功效,尤其適用於肺燥咳嗽、痰多粘稠的患者。
- 疏風散寒:紫菀還具有一定的疏風散寒作用,對於風寒咳嗽引起的症狀,如鼻塞流涕、畏寒怕冷等,也有一定的緩解作用。
因此,紫菀加入杏仁膏中,不僅可以增強止咳化痰的功效,還能起到疏風散寒的作用,使其更適合治療多種咳嗽症狀。
杏仁膏中添加款冬花,主要是因為其具有潤肺止咳的功效,與杏仁的止咳化痰作用相輔相成。
款冬花性溫,味甘,入肺經,能溫肺化痰,止咳平喘。而杏仁性微溫,味苦,入肺、大腸經,能止咳化痰,潤腸通便。兩者合用,可以溫肺化痰、止咳平喘,適用於肺寒咳嗽、痰多粘稠等症。
此外,款冬花還能增強杏仁的藥效,使止咳化痰的效果更加顯著。
杏仁膏中加入茯苓,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健脾利濕,和中化痰: 杏仁性涼,擅長潤肺止咳,但單味使用易傷脾胃。茯苓味甘淡,性平,入脾、腎經,具有健脾利濕、寧心安神的功效,能補脾胃之氣,避免杏仁過寒傷脾,同時也能增強其利濕化痰之效,使藥效更加全面。
- 相輔相成,增強療效: 杏仁膏主要用於治療咳嗽、痰多等症狀,而茯苓可幫助去除痰濕,減輕肺部負擔,使杏仁止咳效果更佳。此外,茯苓還能改善心神不安,提升患者的睡眠質量,提高治療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杏仁膏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解析
此方劑主治以下症狀:
- 枯瘦:指形體消瘦、津液耗損之狀態,多因陰虛或久病導致肌膚不榮。
- 咳逆上氣:咳嗽氣逆,呼吸不暢,可能因肺氣壅滯或陰虛火旺所致。
- 喉中百病:泛指咽喉乾燥、疼痛、沙啞或痰阻等問題,反映肺燥或熱邪上攻。
- 心下煩,不得咽者:心胸煩悶、咽喉不適,甚則吞嚥困難,可能與陰虛內熱或津虧相關。
綜合來看,本方針對陰虛肺燥、氣逆津枯之證,尤其以上焦燥熱、咽喉不利為主要表現,通過滋潤肺陰、清熱緩急以改善症狀。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君藥:杏仁(五兩)
- 性味功效:苦、微溫,歸肺、大腸經,能止咳平喘、潤腸通便。
- 方解:重用杏仁為君,取其潤肺降氣之功,針對咳逆上氣;其富含油脂,可潤澤咽喉與大腸,緩解津枯燥結。
2. 臣藥:生乾地黃(一兩)
- 性味功效:甘、苦、寒,歸心、肝、腎經,滋陰涼血、清熱生津。
- 方解:滋養陰液,清解虛熱,改善陰虛內熱導致的「心下煩」及咽喉乾燥。
3. 佐藥:白芷、芎藭(各一兩)
- 白芷:辛溫,入肺、胃經,能散風燥濕、宣通竅絡。
- 方解:其辛散之性可助杏仁宣肺氣,緩解喉中氣機不暢;另能外散風邪,若喉病兼風熱或風寒皆可配伍。
- 芎藭(川芎):辛溫,歸肝、膽、心包經,活血行氣、祛風止痛。
- 方解:上行頭面咽喉,活血通絡,改善氣滯血瘀導致的咽喉不利或久病絡阻。
4. 使藥:羊髓、豬脂(各三兩)
- 羊髓:甘溫,潤肺補虛,潤澤肌膚與黏膜。
- 豬脂:甘涼,潤燥解毒,滑利竅道。
- 方解:二者為動物性油脂,能潤養枯瘦之體,並作為賦形劑使藥力黏附於局部(如納陰中),直接滋潤乾燥組織。
三、治療機理總論
此方以潤燥降氣為核心,結合清熱、活血、散邪之法:
- 潤肺通腸:杏仁、地黃、羊髓、豬脂共奏滋陰潤燥之效,從肺與大腸表裡關係調理,改善津枯導致的咳逆與皮膚乾瘦。
- 調和氣血:白芷、芎藭辛散走竄,既能助杏仁宣降肺氣,又能活血通絡,解決氣滯血瘀的兼證。
- 局部外用:以油脂為基底,直接作用於黏膜(如陰道或咽喉),對於乾澀疼痛的症狀有物理性緩解作用,符合「納陰中」的給藥思路。
四、推論擴展應用
雖原方記載主治咽喉與陰道乾燥,但從藥物配伍推測,亦可延伸至:
- 皮膚乾裂(外用塗抹)。
- 腸燥便秘(內服時需調整劑型)。
- 久咳津傷(尤其老年或陰虛體質者)。
此方體現中醫「燥者濡之」的治療原則,通過潤養與宣降並行,標本兼顧。
傳統服藥法
杏仁5兩(湯浸,去皮,研),白芷1兩,芎(艹窮)1兩,生乾地黃1兩,豬脂3兩,羊髓3兩。
上銼細,以豬脂、羊髓拌令勻,入鐺中,慢火煎,候白芷色黃,絞去滓,膏成,用瓷盒貯之。
每取如棗大,綿裹納陰中,頻頻換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潤肺止咳、化痰平喘的功效,但陰虛肺燥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杏仁膏, 出處:《普濟方》卷三○八。 組成:杏仁。 主治:蜈蚣傷。
杏仁膏, 出處:《普濟方》卷九十一。 組成:杏仁。 主治:卒中風,頭面皆腫。
杏仁膏, 出處:《普濟方》卷三○○。 組成:杏仁(細嚼)。 主治:唇破裂,口瘡。
杏仁膏, 出處:《普濟方》卷三二六。 組成:羊脂1斤,當歸1兩,杏仁(去皮尖,研)1兩,白芷1兩,川芎1兩。 主治:婦人陰中痛,生瘡。
杏仁膏, 出處:《雞峰》卷十七。 組成:杏仁2兩,紫菀半兩,款冬花半兩,茯苓半兩。 主治:枯瘦,咳逆上氣,喉中百病,心下煩,不得咽者。
杏仁膏, 出處:《普濟方》卷一九七引《十便良方》。 組成:硫黃(細研)、蝸牛殼(自死乾枯小者爲上,淨去泥土)、杏仁(去皮,炒,研如膏)、木香、米粉各等分。 主治:面上風瘡。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