緩肝理脾湯

緩肝理脾湯

HUAN GAN LI PI T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4

寒性指數

7

熱/寒比例

(2.00)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8%
肺經 21%
心經 14%
胃經 14%
腎經 10%
肝經 7%
膀胱經 3%
脾經
肺經
心經
胃經
腎經
肝經
膀胱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緩肝理脾湯」中加入「桂枝」,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溫陽散寒,助脾運化:桂枝性溫,味辛甘,入心、肺、膀胱經,具有溫陽散寒、通絡活血之效。脾胃喜溫惡寒,若脾胃虛寒,則運化功能減弱,易出現腹痛、腹瀉等症狀。桂枝溫陽散寒,可改善脾胃功能,促進脾胃運化,利於消化吸收。
  2. 調和氣血,緩解肝鬱:桂枝性溫,可調和氣血,使氣血流通,有助於舒緩肝氣鬱結。肝鬱氣滯可導致胸悶、脅痛、情緒波動等症狀,桂枝溫通經絡,疏肝解鬱,有助於改善肝鬱症狀,促進身心健康。

緩肝理脾湯中加入人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補氣健脾:人參性溫,味甘,具有補氣益血、健脾益胃之效。肝脾互為表裡,脾虛則易導致肝氣鬱滯,而人參能補脾氣,使脾胃運化正常,進而改善肝氣鬱滯,有助於緩解肝脾失調所致的諸多症狀。
  2. 扶正祛邪:人參能增強人體抵抗力,提高免疫功能,有助於抵禦外邪侵襲,防止肝脾疾病的復發。

因此,緩肝理脾湯中加入人參,不僅能補氣健脾,還具有扶正祛邪的功效,有利於全面改善肝脾功能,達到治病求本的效果。

緩肝理脾湯中加入茯苓,主要有以下原因:

  1. 健脾益氣,利水滲濕:茯苓性平味甘,入脾、腎經,具有健脾益氣、利水滲濕的功效。肝脾失調常伴有脾虛濕困,茯苓能補脾益氣,利水滲濕,改善脾胃運化功能,有助於緩解肝脾失調症狀。
  2. 寧心安神,助肝理氣:茯苓亦具寧心安神之效,能改善肝氣鬱結所致的胸悶、心煩、失眠等症狀,有助於緩解肝氣鬱結,達到理氣疏肝的效果。

因此,茯苓在緩肝理脾湯中能起到健脾益氣、利水滲濕,以及寧心安神、助肝理氣的作用,有助於整體改善肝脾失調症狀。

「緩肝理脾湯」中加入白芍,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緩肝止痛: 白芍具有養血柔肝、斂陰止痛之效,可緩解肝臟氣血瘀滯所致的肝區疼痛、脅肋脹痛等症狀。
  2. 養血健脾: 白芍可補益氣血,有助於脾胃運化功能的恢復,對於肝脾失調、脾虛氣弱所致的消化不良、腹瀉等症狀,亦有改善作用。

因此,白芍在「緩肝理脾湯」中,既能緩解肝氣鬱結,又能滋養脾胃,有助於整體肝脾功能的調節,達到緩肝理脾之效。

緩肝理脾湯中加入白朮,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健脾益氣:白朮性溫味甘,具有健脾益氣、燥濕利水之功效。脾胃為後天之本,主運化水谷精微,肝臟的正常功能也需要脾胃的滋養。緩肝理脾湯主要針對肝脾不調,白朮可以健脾益氣,增強脾胃運化功能,為肝臟提供充足的營養,從而促進肝臟功能的恢復。
  2. 燥濕健脾:脾喜燥惡濕,濕邪困脾,則脾失健運,導致肝氣鬱結。白朮具有燥濕健脾之效,可以祛除脾胃濕氣,使脾胃功能恢復正常,從而促進肝氣疏泄,改善肝脾不調的症狀。

緩肝理脾湯中加入陳皮,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理氣健脾:陳皮味辛、苦,性溫,入脾、肺經,具有理氣健脾、燥濕化痰之效。脾胃為後天之本,主管運化水谷精微,若脾胃功能失調,則會影響肝氣的疏泄,導致肝氣鬱結。陳皮能理氣健脾,改善脾胃運化功能,有助於疏肝理氣,緩解肝氣鬱結。
  2. 和胃降逆:陳皮能降逆止嘔,對於肝氣犯胃所致的胃脘脹滿、噁心嘔吐等症狀有較好的療效。肝氣鬱結,常會導致氣機逆亂,犯胃上逆,引起胃部不適。陳皮能和胃降逆,緩解肝氣上逆的症狀,促進脾胃功能恢復。

緩肝理脾湯中加入山藥,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健脾益氣:山藥味甘性平,入脾、肺經,具有健脾益氣、補腎固精之功效。脾胃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肝臟的正常運作也需要脾胃的滋養。山藥可以健脾益氣,改善脾胃功能,進而促進肝臟的修復與恢復。
  2. 滋陰補虛:肝臟屬陰,脾臟屬陽,肝脾失調可導致陰虛火旺。山藥具有滋陰補虛的功效,可以滋養肝陰,緩解陰虛火旺,有助於肝脾的協調平衡。

因此,在緩肝理脾湯中加入山藥,可以起到健脾益氣、滋陰補虛的作用,有利於改善肝脾功能,促進整體健康。

緩肝理脾湯中加入白扁豆,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健脾化濕:白扁豆性平味甘,入脾胃經,具有健脾化濕、消暑止瀉之效。脾胃為後天之本,主運化水谷精微,若脾虛濕困,則易出現消化不良、腹脹、腹瀉等症狀。白扁豆能健脾益氣,燥濕化痰,有助於改善脾胃運化功能,消除濕邪,緩解脾虛所致的各種不適。
  2. 清熱解毒:白扁豆亦具有清熱解毒之功,可用於治療濕熱蘊結所致的各種病症,如口苦、口臭、腹痛、腹瀉等。緩肝理脾湯中加入白扁豆,能與其他藥材協同作用,清熱解毒,促進肝臟排毒,改善肝脾功能。

緩肝理脾湯中包含甘草,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調和諸藥:甘草性平味甘,具有調和諸藥、解毒緩和的作用。緩肝理脾湯中可能包含一些性質偏寒或燥熱的藥材,甘草能將這些藥性調和,使藥物更溫和地發揮功效,避免傷及脾胃。
  2. 益氣健脾:甘草具有補益脾氣、緩解脾虛的作用。肝臟與脾胃功能密切相關,肝氣鬱結往往會影響脾胃運化,甘草能補益脾氣,使脾胃功能正常運作,從而緩解肝氣鬱結的症狀。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緩肝理脾湯方劑分析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緩肝理脾湯主治「慢驚風」。《醫宗金鑑》載其用於小兒「慢脾風」及「慢驚風」,此類病症特點為:

  • 病程較長,起病緩慢
  • 表現為抽搐無力、肌肉鬆弛、昏睡或神志不清
  • 面色蒼白或萎黃、四肢不溫
  • 多因久病體虛或脾腎陽虛所致

此方證多見於小兒因脾胃虛弱,運化失職,肝木乘脾所致之驚風證候。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本方組方核心為「健脾培土,柔肝息風」,其組方邏輯可分三層次理解:

1. 主體結構:四君子湯加減(健脾益氣)

  • 人參:大補元氣,益脾健中
  • 白茯苓:滲濕健脾,寧心安神
  • 炒白朮:健脾燥濕,固表止汗
  • 炙甘草:和中緩急,調和諸藥 此部分構成培補後天之本的核心,意在「治本」,通過強化脾胃功能以絕痰源、充養氣血。

2. 輔佐結構(柔肝解鬱)

  • 炒白芍:養血柔肝,緩急止痙
  • 廣桂枝:溫通經脈,助陽化氣 二者相配,取桂枝湯調和營衛之意,既溫通陽氣又平抑肝亢,針對「慢驚」的抽搐症狀。

3. 輔助結構(理氣健脾)

  • 炒山藥:補脾益肺,固腎澀精
  • 炒扁豆:健脾化濕,和中消暑
  • 陳皮:理氣健脾,燥濕化痰 此部分加強健脾除濕之力,同時防止補益藥的壅滯之弊。

引藥配伍

  • 煨薑:溫中止嘔,助陽散寒
  • 大棗:補中益氣,養血安神 二者相配,既能增強健脾功效,又能調和營衛。

整體治療原理

緩肝理脾湯體現了「培土抑木」的治療思想:

  1. 健脾益氣:通過四君子湯加山藥、扁豆強化脾胃功能,使氣血生化有源
  2. 柔肝息風:白芍柔肝緩急,桂枝溫通經脈,共同調和肝脾
  3. 溫陽化痰:煨薑、桂枝助陽化氣,茯苓、陳皮祛濕化痰
  4. 固本培元:人參、甘草等藥物大補元氣,提升整體抗病能力

全方重在補虛而非祛邪,通過調整肝脾功能關係,使「土旺則木安」,從而達到治療慢驚風的效果。這種組方對脾虛肝旺型的慢性神經症狀有標本兼治之效,充分體現了中醫「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的治療理念。

傳統服藥法


廣桂枝、人參、白茯苓、白芍藥(炒)、白朮(土炒)、陳皮、山藥(炒)、扁豆(炒、研)、甘草(炙)。
煨薑、大棗為引,水煎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服用期間應注意飲食清淡,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

相關疾病


四肢抽搐

相同名稱方劑


緩肝理脾湯, 出處:《金鑑》卷五十七。 組成:廣桂枝、人參、白茯苓、白芍藥(炒)、白朮(土炒)、陳皮、山藥(炒)、扁豆(炒、研)、甘草(炙)。 主治:慢驚風。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