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黃帝石室紫藥神丸
HUANG DI SHI SHI ZI YAO SHEN W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幼幼新書》卷十一引《嬰孺方》
熱性指數
寒性指數
熱/寒比例
中性 (0.93)複方歸經比例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黃帝石室紫藥神丸方中加入硃砂,主要原因如下:
- 鎮心安神: 硃砂性寒,入心經,具有鎮心安神、清熱解毒之效。古代醫家認為,心主神明,硃砂可鎮定心神,治療心神不寧、失眠多夢等症狀。
- 解毒殺蟲: 硃砂亦具解毒殺蟲之功,可用於治療外感熱病、瘡瘍腫毒等。此外,古人亦認為硃砂可驅邪避穢,故常被用於辟邪、鎮宅等用途。
「黃帝石室紫藥神丸」方中使用大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瀉熱通便: 大黃性寒,味苦,具有瀉熱通便之效,可清熱解毒,瀉火通腑,適用於熱毒壅滯、腸胃積熱、便祕腹脹等症。此丸主治熱病,大黃可清熱瀉火,促進腸道蠕動,幫助排毒,緩解發熱、便祕等症狀。
- 活血化瘀: 大黃還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可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血液循環,有助於清除瘀血,緩解疼痛。此丸中加入大黃,可配合其他藥物,起到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
總而言之,大黃在「黃帝石室紫藥神丸」中,發揮着瀉熱通便、活血化瘀的功效,是藥方中不可或缺的一味藥材。
黃帝石室紫藥神丸中包含桂枝,主要原因有二:
- 溫經散寒: 桂枝性溫,味辛,具有溫經散寒、通絡止痛的功效。其能溫煦陽氣,驅散寒邪,對於寒邪客於經絡所致的疼痛、麻木、肢體不溫等症狀,具有較好的緩解作用。
- 調和營衛: 桂枝可調節人體營衛之氣,使氣血運行通暢。對於因氣血運行不暢所致的各種疾病,如風寒感冒、頭痛、胸痛、腹痛等,均有一定的療效。
「黃帝石室紫藥神丸」方劑中包含半夏,主要原因如下:
- 燥濕化痰: 半夏味辛、苦,性溫,入肺、脾經,具有燥濕化痰、降逆止嘔之功效。方劑中可能因病症涉及痰濕阻滯,導致氣逆、嘔吐等症狀,半夏可有效去除痰濕,通暢氣道,緩解症狀。
- 降逆止嘔: 半夏亦能降逆止嘔,對於因痰濕阻滯、脾胃不和引起的嘔吐,半夏能起到很好的輔助治療作用。
因此,半夏在「黃帝石室紫藥神丸」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其燥濕化痰、降逆止嘔的功效,有助於治療相關病症。
黃帝石室紫藥神丸中加入牛黃,主要原因如下:
- 清熱解毒,開竅醒神: 牛黃性寒,味苦,入心、肝經,具有清熱解毒、開竅醒神之功效。可治療熱病神昏、中風昏迷、痰熱矇蔽、口眼歪斜等症,與方中其他藥物共同發揮清熱解毒、醒腦開竅的作用。
- 化痰散結,消腫止痛: 牛黃還能化痰散結,消腫止痛,可有效緩解因痰熱壅塞、氣血不通而導致的疼痛和腫脹,與其他藥物共同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微循環,加速藥物吸收和療效發揮。
黃帝石室紫藥神丸中包含黃連,主要是為了其清熱解毒、瀉火燥濕的功效。
黃連味苦寒,入心、胃、肝、膽經,具有清熱瀉火、燥濕止痢、解毒消腫的功效。方劑中加入黃連,可以針對一些熱毒熾盛、濕熱內蘊的病症,例如發熱、口渴、舌苔黃膩、腹痛泄瀉等,起到清熱解毒、消炎止痛的作用。此外,黃連還具有收斂止瀉的效果,可以治療濕熱下痢、久瀉不止等。
黃帝石室紫藥神丸中包含雲母,主要原因有二:
一、 清熱解毒:雲母性寒,味甘,入肺、胃經,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功效。其能有效清除體內熱毒,抑制炎症反應,對於熱毒壅盛、瘡瘍腫痛等病症具有一定的治療作用。
二、 化痰止咳:雲母入肺經,能清肺熱、化痰止咳。其能有效緩解肺熱所致的咳嗽、痰多等症狀,並可促進痰液排出,改善呼吸道功能。
因此,雲母在黃帝石室紫藥神丸中作為清熱解毒、化痰止咳的藥材,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
黃帝石室紫藥神丸方中包含雄黃,其原因主要有二:
一、 解毒殺蟲: 雄黃性溫,味辛,具有較強的解毒殺蟲功效。古人認為其可驅邪避毒,用於治療蛇蟲咬傷、疥癬、瘡瘍等病症,與方中其他藥物共同發揮解毒殺蟲作用。
二、 化瘀止痛: 雄黃還具有一定的活血化瘀作用,可促進血液循環,緩解疼痛。方中加入雄黃,可配合其他藥物,起到化瘀止痛的作用。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黃帝石室紫藥神丸]首載於《普濟方》,主治「小兒十二癇」。古代醫籍所謂「十二癇」,泛指小兒因風、熱、痰、驚等不同病因引發的抽搐、昏厥、驚叫等癲癇樣症狀,分類繁雜(如《千金要方》列陽癇、陰癇、風癇等),此方統治之,顯見其設計以「豁痰息風、鎮驚安神、清熱解毒」為核心。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核心藥物分組及配伍邏輯
重鎮安神組
- 丹砂(硃砂):主入心經,清熱鎮驚,《本草綱目》謂其「安魂魄,止驚癇」。
- 雲母:古代視為「鎮怯定癇」之品,《神農本草經》載其「主身皮死肌,中風寒熱,除邪氣,安五臟」。
- 真珠(珍珠):潛陽息風,與丹砂協同鎮定心神。
- 代赭石:降逆平肝,針對癇症之肝風上亢。
痰熱攻逐組
- 大黃:瀉熱通腑,導痰熱下行,「釜底抽薪」以減癲癇痰火。
- 半夏:燥濕化痰,開泄痰濁,「無痰不作癇」之治標要藥。
- 巴豆(炮製後):峻下冷積痰涎,古代用小劑量「斬關奪門」以祛頑痰。
- 雷丸:殺蟲消積,針對蟲積化熱擾神(古醫以為蟲動致癇)。
清熱解毒組
- 黃連:清心瀉火,直折癲癇痰熱上擾。
- 牛黃:豁痰開竅,息風止痙,如《小兒藥證直訣》紫雪丹之用。
- 雄黃:解毒辟穢,《本草備要》稱其「殺百毒,辟鬼魅」。
溫陽調和組
- 桂心:溫通血脈,反佐寒涼藥之峻猛,防冰伏痰濕。
- 乾薑:溫中守中,制約大黃、黃連苦寒傷胃。
- 特生礜石(砒石類礦物):古代用其「劫痰平喘」,煉後減毒,助痰熱消散。
治療原理推衍
此方結構體現「標本兼治」思維:
- 治標:以礦物藥(丹砂、雲母)鎮驚,蟲類藥(牛黃)息風,峻藥(巴豆、大黃)通瀉痰熱,快速控制癇發。
- 治本:黃連、雄黃清熱解毒,半夏、雷丸杜絕痰源,桂心、乾薑調護中焦,避免攻伐傷正。
- 劑型工藝:蒸製與蜜丸法緩和藥性,針對小兒體質「臟氣輕靈」,既取效又防峻烈。
整體而言,本方乃「寒溫並用,攻補兼施」之複方,契合小兒癇症「痰熱夾風,虛實交錯」之病機,展現古代醫家對複雜病證的配伍智慧。
傳統服藥法
丹砂9分(別研),大黃6分,桂心4分,半夏(洗)4分,牛黃5分,黃連5分,雲母7分,雄黃2分,特生礜石12分(煉)。
上為末,更入巴豆2分(去心,炒),雷丸3分,真珠1分,代赭2分,乾薑3分,各為末,新絹袋盛,蒸如十斛米熟,方取;牛黃、桂、薑、代赭別為末,與前相和勻,以蜜和為丸,如黍米大。
1歲兒乳頭上下1丸,10歲小豆大1丸,每日3次。
本方方名,《普濟方》引作「石室紫藥神丸」。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具有較強的毒性,使用時應慎重。
-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
- 孕婦、哺乳期婦女、兒童及老年人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黃帝石室紫藥神丸, 出處:《幼幼新書》卷十一引《嬰孺方》。 組成:丹砂9分(别研),大黃6分,桂心4分,半夏(洗)4分,牛黃5分,黃連5分,雲母7分,雄黃2分,特生礜石12分(煉)。 主治:小兒十二癇。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