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病神丹

黃病神丹

HUANG BING SHEN D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22

寒性指數

12

熱/寒比例

偏熱 (1.83)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4%
胃經 17%
肺經 17%
肝經 11%
心經 7%
膀胱經 7%
大腸經 7%
心包經 3%
腎經 3%
脾經
胃經
肺經
肝經
心經
膀胱經
大腸經
心包經
腎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黃病神丹是一種傳統中藥方劑,其組成中包含白礬。白礬在中醫學中屬於重金屬類礦物藥,主要成分為明礬,具有清熱解毒、收斂止血的功效。在黃病神丹中加入白礬,主要是因為其能夠收斂異常分泌,減少體內病邪的影響,特別是在治療某些由熱毒引起的病症時,白礬能有效地改善患者的症狀。

此外,白礬也有助於增強藥方的協同作用,提升整個方劑的療效。其具收斂性質,可幫助控制腹瀉以及其他伴隨的症狀,從而促進病情的康復。雖然白礬在使用上需謹慎,以免過量引起毒性,但在適當劑量下,對於黃病神丹的整體功效而言,白礬的作用不可或缺,並且在中醫的理論中也有其根據。

「黃病神丹」方劑中使用蒼朮,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1. 燥濕化痰:蒼朮性燥溫,善於燥濕化痰,對於黃疸病症中因濕濁阻滯經絡、脾胃運化失常而導致的痰濕壅盛,有良好的化解作用,有助於改善黃疸症狀。
  2. 健脾利濕:蒼朮入脾經,具有健脾利濕的功效。黃疸病症往往伴隨脾虛濕困,蒼朮能健脾祛濕,促進脾胃運化,利水消腫,有助於改善黃疸症狀並恢復脾胃功能。

黃病神丹中包含厚朴,主要是利用其燥濕化痰、行氣止痛的功效。

厚朴味辛、苦,性溫,入脾、胃、肺經。其燥濕化痰的功能可以祛除脾胃濕氣,並化解痰濕,對於黃疸病症中因濕熱阻滯所導致的黃疸、腹脹、納呆等症狀有較好的改善作用。同時,厚朴也能行氣止痛,疏通氣機,緩解因氣機不暢引起的肝膽疼痛。

因此,在黃病神丹中加入厚朴,能夠有效地針對黃疸病症的濕熱阻滯、氣機不暢等病理因素,起到較好的治療效果。

黃病神丹方劑中加入生薑,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溫中散寒,和胃止嘔: 生薑性溫,味辛,入肺、脾、胃經,具有溫中散寒、和胃止嘔的功效。黃病多為寒邪入侵,導致脾胃虛寒、氣機不暢,而生薑能溫中散寒,促進脾胃運化,緩解嘔吐、腹痛等症狀。
  2. 解毒止痛: 生薑具有解毒止痛的功效,可以減輕黃病引起的疼痛和不適。此外,生薑還能促進血液循環,有助於藥物更快地吸收和發揮作用。

總之,生薑的加入能有效緩解黃病的寒邪入侵、脾胃虛寒等病症,並有助於藥物發揮更好的療效。

黃病神丹方中加入陳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理氣健脾:陳皮味辛性溫,入脾肺經,具有理氣健脾、燥濕化痰的功效。黃病多與脾胃失調、氣血運行不暢有關,陳皮可助脾胃運化,行氣化痰,改善黃疸症狀。
  2. 燥濕止瀉:陳皮具有燥濕止瀉的功效,可有效緩解黃疸患者常伴隨的腹瀉、腹脹等症狀。此外,陳皮還能促進膽汁分泌,有助於改善肝膽功能,進一步緩解黃疸症狀。

「黃病神丹」方劑中包含甘草,主要原因有二:

  1. 調和藥性: 甘草味甘性平,能調和諸藥,使藥性不偏不倚。因「黃病」症狀複雜,可能涉及多個臟腑,甘草可協調藥材間的相互作用,使其發揮最佳療效。
  2. 緩解副作用: 甘草具解毒、緩解毒性作用,可減輕其他藥材的副作用。同時,甘草能補脾益氣,提高機體抵抗力,有助於病患的康復。

總之,甘草在「黃病神丹」方劑中扮演著重要的調和與緩解作用,使其藥效更佳,副作用更少。

「黃病神丹」方劑中包含花椒,主要原因有二:

  1. 溫陽散寒,祛風止痛:花椒性溫,味辛,入脾、胃、腎經,具有溫陽散寒、祛風止痛的功效。對於寒邪侵襲,導致的脾胃虛寒、四肢冰冷、疼痛等症狀,花椒可以起到溫暖脾胃,驅散寒邪的作用。
  2. 活血化瘀,消腫止痛:花椒同時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對於瘀血阻滯,導致的疼痛、腫脹等症狀,花椒可以起到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作用。

因此,在「黃病神丹」中加入花椒,可以起到溫陽散寒、祛風止痛、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綜合作用,有助於治療相關疾病。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黃病神丹」主治「黃疸」,其名「黃病」即指以身目黃染為核心的病症。古代黃疸多歸因於濕熱藴結或寒濕阻滯,致膽汁不循常道外溢。此方以「神丹」為名,暗示其效速捷,推測適用於病程較久、濕濁瘀滯明顯者,尤其偏重寒濕型黃疸(膚色暗黃如煙燻)或夾雜脾胃氣滯者。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皂礬(主藥)

    • 性酸澀涼,入肝脾經,具消積燥濕、解毒斂瘡之效。
    • 煨製後毒性降低,配合麵餅煨焦,增強健脾作用。其富含鐵質,古代認為能「退黃」,可能通過改善氣血運行與代謝濕濁發揮作用。
  2. 健脾燥濕組(蒼朮、厚朴、陳皮、甘草)

    • 蒼朮(米泔浸炒)加強醒脾化濕;厚朴(薑汁炒)下氣除滿,二者相配解脾胃濕阻。
    • 陳皮理氣化痰,甘草調和諸藥,共成「平胃散」變方,針對中焦濕滯導致的腹脹、倦怠等症。
  3. 川椒(溫中散寒)

    • 大量用至十兩,取其辛熱之性溫運中焦,散寒除濕,兼能殺蟲(古代黃疸或與寄生蟲相關)。
    • 去閉口與椒目,保留純陽之氣,避免過於瀉利。
  4. 棗肉與核桃(輔助製型)

    • 大棗補脾養血,核桃潤燥補腎,二者製膏為丸,緩和皂礬、川椒之峻烈,兼防燥藥傷陰。
    • 丸劑緩圖,適合黃疸日久需長期調理者。

【配伍思路】
全方以「皂礬」為核心,結合健脾行氣(平胃散骨架)、溫中散寒(川椒)之法,體現「標本兼治」:

  • 攻邪:皂礬消積退黃,川椒溫化寒濕。
  • 調本:健脾組恢復中焦運化,斷濕濁之源。
  • 反佐:棗、核桃滋潤制約燥性,避免傷正。

香臭味覺變化的描述(初服香、癒後臭),反映古代對藥效的直觀觀察,可能與濕濁排出後嗅覺敏感度變化有關。此方適用於寒濕夾瘀型黃疸,若屬熱疸(鮮黃如橘色)則非所宜。

傳統服藥法


皂礬8兩(面1斤,和作餅,入火內煨焦為度),蒼朮6兩(米泔浸炒),厚朴6兩(去皮,薑汁炒),陳皮6兩,甘草6兩,川椒(去閉口並椒目)10兩。上為末,用好棗肉3斤(煮熟,去皮核),核桃3斤(去皮),同搗成膏,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70-80丸,酒服。初服覺香,病癒則聞臭矣。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苦寒,脾胃虛寒者慎用。

相關疾病


黃疸黃熱病皮膚顏色發黃

相同名稱方劑


黃病神丹, 出處:年氏《集驗良方》卷四。 組成:皂礬8兩(面1斤,和作餅,入火內煨焦爲度),蒼朮6兩(米泔浸炒),厚朴6兩(去皮,薑汁炒),陳皮6兩,甘草6兩,川椒(去閉口并椒目)10兩。 主治:黃疸。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