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加味綠礬丸方劑中包含白礬,主要原因如下:
一、白礬與綠礬同為礬石類藥材,性寒涼,味酸澀,具有燥濕止癢、解毒殺蟲、收斂止血等功效。白礬與綠礬合用,能加強收斂止血的效果,並增強藥效,治療濕疹、皮炎等皮膚病更為有效。
二、白礬與綠礬配合使用,能起到相輔相成的作用。綠礬偏於清熱解毒,白礬則偏於燥濕止癢,二者合用,既能清熱解毒,又能燥濕止癢,使治療效果更佳。
加味綠礬丸中加入蒼朮,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燥濕健脾: 蒼朮性溫,味辛苦,入脾胃經,具有燥濕健脾之功。綠礬性寒,善於清熱解毒,但容易傷脾胃,加入蒼朮可中和其寒性,避免損傷脾胃陽氣,並增強其除濕止癢的效果。
- 祛風止癢: 蒼朮還具有祛風止癢之效。綠礬丸主要用於治療濕疹、蕁麻疹等皮膚病,蒼朮的加入可與綠礬相輔相成,共同達到祛風止癢的效果,促進皮膚病的康復。
加味綠礬丸中加入厚朴,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燥濕化痰: 厚朴味辛、苦,性溫,入肺、脾經。具有燥濕化痰、行氣止痛、消積導滯的功效。綠礬具有燥濕止癢、解毒殺蟲之效,厚朴與其搭配,可加強燥濕化痰之功,有助於祛除痰濕,改善呼吸道疾病。
- 理氣止痛: 厚朴能行氣止痛,有助於緩解胸悶、腹脹等不適症狀。綠礬則具有收斂止痛之效,兩者配合,可以起到理氣止痛、消炎止痛的功效,改善疼痛症狀,提高藥效。
加味綠礬丸中加入陳皮,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理氣健脾: 陳皮性溫味辛,入脾肺經,具有理氣健脾、燥濕化痰之效。綠礬性寒,可清熱解毒,但若單用易傷脾胃,而陳皮可中和綠礬的寒性,保護脾胃,並增強其理氣健脾之效,使藥物更易於吸收和發揮作用。
- 調和藥性: 陳皮能調和藥性,使藥物更易於相輔相成,發揮更好的療效。加味綠礬丸中,綠礬主要用於清熱解毒,而陳皮則能緩解其寒涼之性,使藥性更加平和,避免損傷脾胃,達到更好的療效。
加味綠礬丸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調和藥性:綠礬性寒,味酸澀,具有燥濕止瀉、殺蟲止癢等功效,但長期服用易傷脾胃。甘草性甘,味平,具有緩和藥性、調和脾胃的作用,可以減緩綠礬對脾胃的損傷,使其藥效更溫和,更易於被人體吸收。
2. 增強藥效:甘草能增強綠礬的止瀉效果,並能解其毒性,使藥效更穩定、更安全。同時,甘草還能提高綠礬的抗菌消炎作用,增強其治療效果。
加味綠礬丸中加入花椒,主要原因有二:
- 溫陽散寒,助綠礬驅寒止癢:花椒性溫,味辛,入脾、胃經,具有溫陽散寒、止痛止癢之效。綠礬性寒,善於清熱解毒、止癢收斂,但若單用寒涼之品,恐傷陽氣,難以除根。花椒的溫陽之性可助綠礬驅寒止癢,提高療效。
- 增強止癢效果:花椒中的揮發油及辣椒素等成分,具有麻醉止痛作用,可減輕瘙癢症狀,與綠礬的止癢功效相輔相成,提高藥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加味綠礬丸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黃病」,即中醫所稱之「黃疸」或「黃腫」,泛指以膚目發黃、氣血虛弱為主的病症。古代認為此類疾病與「濕熱鬱結」或「脾虛血弱」相關,尤其皂礬(綠礬)為主要成分,傳統用於燥濕退黃、消積殺蟲,推測本方主要針對「濕鬱黃疸」或「蟲積致黃」之證。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核心藥物:皂礬(綠礬)
- 性味酸澀涼,主入肝脾經,古代用於「燥濕化痰、殺蟲消積」,能改善濕熱鬱結引起的黃疸,並可能通過補鐵作用改善血虛萎黃(如缺鐵性貧血)。
- 以麵餅包裹煨製,緩和其烈性,兼顧健脾。
健脾燥濕組(蒼朮、厚朴、陳皮、甘草)
- 此四味為「平胃散」變方,具「燥濕運脾、行氣和胃」之功:
- 蒼朮(米泔水浸後炒):強化健脾燥濕。
- 厚朴(薑汁炒):溫中行氣,消腹脹。
- 陳皮、甘草:理氣調中,緩和藥性。
- 此組合助皂礬化解中焦濕濁,改善脾胃運化功能,從根源杜絕濕鬱生黃。
- 此四味為「平胃散」變方,具「燥濕運脾、行氣和胃」之功:
溫中殺蟲組(川椒)
- 川椒炒製後辛溫力強,能「溫中散寒、殺蟲止痛」,輔助皂礬驅除腸道寄生蟲(如鉤蟲致黃),並助陽化濕。
賦形補益組(紅棗、胡桃)
- 紅棗甘溫補血,與皂礬協同改善血虛;胡桃潤燥補腎,兼具潤腸之效,防止燥藥傷陰。
- 二藥搗膏為丸,既能黏合藥粉,又能調和皂礬的酸澀刺激,緩和對胃腸的副作用。
三、綜合作用機理
此方以皂礬為君,結合健脾、溫中、殺蟲、補血四法:
- 退黃:皂礬直接清泄濕熱,佐以蒼朮、川椒溫化水濕。
- 消積:川椒殺蟲,陳皮、厚朴行氣消積,改善蟲積或食滯。
- 補虛:紅棗、胡桃補益氣血,甘草調和諸藥,標本兼顧。
服後甘轉臭之象解析
- 初服覺甘美,因紅棗、胡桃的甘味主導;隨濕濁漸化、脾胃功能恢復,患者對皂礬的酸澀與川椒的辛竄更敏感,故覺藥臭,此為「藥已中病」之徵兆,符合古人對藥效的動態觀察。
適用考量(推測)
此方適用於「虛實夾雜」之黃病,如:
- 濕熱鬱結兼脾虛(膚黃倦怠、腹脹便溏)。
- 蟲積內擾伴血虛(面色萎黃、腹痛消瘦)。
- 然皂礬性燥,陰虛火旺或純熱證者慎用。
傳統服藥法
皂礬8兩(用面1斤和作餅,入皂礬在內,火煨焦為度), 蒼朮(米泔水浸,炒)8分, 厚朴(薑汁炒)8分, 陳皮8分, 甘草8分, 川椒10兩(去目,炒去汗)。
上為末,用紅大棗三斤(煮熟去皮核),胡桃三斤(去殼),同搗成膏,和藥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70-80丸,酒服。初服時覺此藥甘美,服至病將愈,便覺藥臭矣。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有清熱利濕、化痰止咳的功效,適用於黃病患者。但脾胃虛弱、氣虛血虧者慎用。
相同名稱方劑
加味綠礬丸, 出處:《萬氏家抄方》卷二。 組成:皂礬8兩(用面1斤和作餅,入皂礬在內,火煨焦爲度),蒼朮(米泔水浸,炒)8分,厚朴(薑汁炒)8分,陳皮8分,甘草8分,川椒10兩(去目,炒去汗)。 主治:黃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