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荷散

襄荷散

XIANG HE S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5

寒性指數

11

熱/寒比例

(0.46)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22%
脾經 18%
胃經 18%
心經 13%
大腸經 12%
肝經 7%
小腸經 3%
腎經 3%
肺經
脾經
胃經
心經
大腸經
肝經
小腸經
腎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襄荷散中包含犀角,主要原因有二:

  1. 清熱解毒:犀角性寒,味苦鹹,入心、肝、胃經,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定驚安神之效。古人認為犀角能清解熱毒,尤其對熱毒壅盛、神昏譫妄、斑疹發熱等症狀有良好療效。
  2. 鎮驚止痙:犀角亦具鎮驚安神之效,可用於治療熱病神昏、驚癇抽搐等症狀。古代醫學認為,犀角能清心火、定神志,故可安神定驚,緩解痙攣。

然而,現今犀角已為保護動物而禁止使用,因此襄荷散已不再使用犀角,可改用其他藥材代替其功效。

襄荷散中加入升麻,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升陽散寒: 升麻性微寒,味甘辛,具有升陽散寒、發表透疹的功效。襄荷散主要用於治療外感風寒,兼有濕邪,症狀為發熱惡寒、頭痛鼻塞、肢體痠痛等。升麻可升發陽氣,驅散寒邪,與方中其他藥物如藿香、佩蘭等相配合,達到散寒解表的效果。
  2. 疏風解表: 升麻具有疏散風邪的作用,可促進汗液排出,使體內風寒邪氣隨汗液排出體外,達到解表散邪的效果。襄荷散中的升麻,與其他解表藥物如薄荷、柴胡等配合,可有效疏解風寒邪氣,緩解表證。

襄荷散中加入甘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調和藥性: 甘草性甘平,味甘,具有調和諸藥、緩解藥物毒性、增強藥效的作用。襄荷散中多用辛溫藥物,如香附、荷葉等,容易燥烈傷陰。甘草的加入,可以中和藥性,防止藥物過於燥烈,保護脾胃。
  2. 增強療效: 甘草與方中其他藥物,如香附、荷葉等,存在協同作用。甘草可以增強香附的理氣解鬱作用,以及荷葉的清熱解暑作用,從而提高整體療效。

襄荷散中包含赤芍,主要是因為其具有以下功效:

  1. 活血化瘀: 赤芍具有涼血止痛,活血化瘀的功效,可改善經絡瘀阻、疼痛,尤其適用於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等症狀。襄荷散中,赤芍可與其他藥材協同作用,達到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目的。
  2. 清熱涼血: 赤芍性質偏涼,具有一定的清熱涼血功效,可緩解因熱毒引起的紅腫疼痛。襄荷散的組成中,赤芍可起到清熱解毒,涼血止痛的作用,與其他藥材共同作用,達到清熱解毒、涼血止痛的功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襄荷散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主治:小兒蠱毒痢不止,身體壯熱煩悶。
病症解讀
「蠱毒痢」為古代病名,多指由濕熱毒邪內蘊、飲食不潔或蟲毒感染所致之痢疾,特徵為痢下赤白、腹痛煩躁,伴隨高熱(壯熱)、神昏或抽搐等毒熱熾盛之象。此處「痢不止」表明病程遷延,邪未盡除;「壯熱煩悶」則提示熱毒壅滯於內,上擾心神,甚或傷及營血。


方劑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藥物組成與配伍

  • 白襄荷根(1兩):辛涼透散,傳統用於解毒辟穢、清熱散瘀,尤擅解蟲蛇毒與熱毒積滯,針對「蠱毒」病機。
  • 犀角屑(3分):清心涼血、解毒定驚,專治熱入營血之壯熱神昏,為古代治療熱毒重症要藥。
  • 敗豉皮(燒黃焦,1分):此藥名罕見,推測為「敗鼓皮」(陳舊鼓皮燒炭),《本草綱目》載其「主治蠱毒」,可能取其炭化後吸附毒邪或民間辟穢之用。
  • 川升麻(1兩):升散透熱、解毒發表,助白襄荷根透達內陷之熱毒,兼引藥上行。
  • 乾藍葉(半兩):或指大青葉之類,清熱涼血、解毒利咽,輔助犀角清解血分熱毒。
  • 赤芍藥(3分):涼血散瘀、緩急止痛,治痢下赤白、血熱瘀結。
  • 炙甘草(半兩):調和諸藥,緩和犀角、升麻峻烈之性,兼顧小兒稚陰之體。

2. 組方思路解析

此方以「清解血分熱毒」為核心,結合「透邪外出」與「調理氣血」:

  • 解毒透熱:白襄荷根、升麻相配,一辛涼一升散,透發內鬱熱毒;犀角、乾藍葉直清血分熾熱,防熱毒內陷心包。
  • 蠱毒專攻:敗豉皮(或敗鼓皮)針對「蠱毒」特殊性,可能具吸附或象徵性驅毒作用,合白襄荷根增強解毒效力。
  • 涼血止痢:赤芍活血止痢,防熱毒瘀結腸絡;少量豉粒(煎服時加入)宣鬱除煩,助升麻透散。

3. 治療原理

熱毒蠱痢病機關鍵在「毒熱壅滯腸絡,波及營血」,方中以涼血解毒為主、辛透升散為輔,使毒邪從內清解、從外透發。赤芍、甘草調和氣血,緩解腹痛下痢;炙甘草兼護胃氣,適合小兒「易虛易實」體質。全方體現「清透並用、標本兼顧」特點,符合古代對「蠱毒痢」熱毒熾盛兼夾穢濁的治療思維。


總結

襄荷散為針對小兒蠱毒痢熱毒型之專方,透過清血分、解熱毒、透邪氣三方協力,達到止痢退熱之效。其組方反映古代對「毒邪」的直觀理解(如用犀角、白襄荷等解毒藥),並結合升散透表思路,體現「給邪出路」的傳統治療智慧。

傳統服藥法


白襄荷根1兩,犀角屑3分,敗豉皮1分(燒黃焦),川升麻1兩,甘草半兩(炙微赤,銼),乾藍葉半兩,赤芍藥3分。
上為粗散。
每服1錢,以水1小盞,入豉二七粒,煎至5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具有一定的毒性,使用時應注意用量。
  •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
  • 本方有出血傾向者慎用。

相同名稱方劑


襄荷散, 出處:《聖惠》卷九十三。 組成:白襄荷根1兩,犀角屑3分,敗鼓皮1分(燒黃焦),川升麻1兩,甘草半兩(炙微赤,銼),乾藍葉半兩,赤芍藥3分。 主治:小兒蠱毒痢不止,身體壯熱煩悶。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