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四加減正氣散中包含藿香,乃因其具有以下功效:
- 芳香化濕:藿香氣味辛溫,入脾胃經,能祛除濕邪,尤其針對暑濕之邪,故可解暑濕、止嘔吐。
- 解表散寒:藿香亦具解表散寒之效,可緩解風寒表證,如發熱、頭痛、鼻塞等症狀。
因此,在四加減正氣散中加入藿香,可增強其化濕解表之功效,更能針對暑濕夾寒之症,達到更佳的治療效果。
四加減正氣散中添加厚朴,主要是因為其具有以下兩個作用:
- 降逆止嘔:厚朴味辛性溫,入肺脾經,具有降逆止嘔之效。對於脾胃氣逆導致的嘔吐、呃逆等症狀,厚朴可起到緩解作用。
- 行氣化濕:厚朴同時也具備行氣化濕的功效,有助於疏通脾胃之氣,化解濕邪。四加減正氣散本身就用於治療脾胃氣虛、濕困脾胃所致的腹瀉、食慾不振等症,厚朴的加入可以增強其行氣化濕之效。
四加減正氣散中加入茯苓,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健脾利濕,和中滲濕: 茯苓性平味甘,入脾、肺經,具有健脾利濕、寧心安神之效。方中因加入白朮、蒼朮、甘草等,補氣健脾之功更強,茯苓則能協同利濕滲濕,防止補氣過於燥烈,維持脾胃運化功能正常,更能促進氣血生化,提高機體免疫力。
- 利水消腫,通利小便: 方中若因濕濁阻滯,或脾虛不運,導致水濕停滯,則茯苓的利水滲濕之效,能利水消腫,通利小便,促進水濕代謝,消除水腫,改善患者臨牀症狀。
四加減正氣散中加入陳皮,主要考量其理氣健脾、燥濕化痰的功效。
陳皮味辛、苦,性溫,歸脾、肺經,具有行氣、健脾、燥濕、化痰之效。在四加減正氣散中,陳皮主要發揮以下作用:
- 理氣健脾: 四加減正氣散常用於治療脾胃氣虛、寒濕困脾等症狀,陳皮的理氣作用能幫助脾胃運化,健脾開胃,緩解氣滯所致的腹脹、消化不良等症狀。
- 燥濕化痰: 若患者兼有痰濕阻滯,陳皮的燥濕化痰作用能幫助祛除痰濕,改善胸悶、咳嗽等症狀。
因此,陳皮的加入能協同其他藥物,更好地發揮四加減正氣散的功效,達到治療目的。
四加減正氣散中加入草果,主要是因為草果具有以下兩個作用:
- 溫中散寒,助脾胃運化:草果辛溫,入脾胃經,能溫暖脾胃,驅散寒邪,促進脾胃消化吸收功能。對於脾胃虛寒、消化不良、腹痛腹瀉等症狀,草果有良好的改善作用。
- 化濕消食,行氣止痛:草果味辛,能行氣止痛,化解濕氣,並促進食物消化。對於濕濁停滯、脘腹脹滿、食慾不振等症狀,草果也有很好的療效。
因此,四加減正氣散中加入草果,不僅能溫中散寒,更能助脾胃運化,提升藥物的整體療效。
在中藥方劑[四加減正氣散]中,山楂的應用主要是因為其具有消食化積、降脂的功效。山楂可以幫助改善消化不良、食積等問題,對於治療高血脂有一定效果。此外,山楂還能幫助調節腸胃功能,有助於身體康復。
在中藥方劑[四加減正氣散]中,神麴的應用主要是因為其具有消食化積、解表散寒的功效。神麴可以幫助改善消化不良、食積等問題,對於治療風寒感冒有一定效果。此外,神麴還能幫助調節腸胃功能,有助於身體康復。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四加減正氣散之傳統功效主治分析
本方出自《溫病條辨》,專治「穢濕着裏,邪阻氣分」之證。其病機為濕濁穯阻中焦,氣機失暢,臨床見「舌白滑、脈右緩」,乃濕邪內蘊、脾陽不運之象。舌白滑主寒濕,脈右緩(關部明顯)標示脾胃氣滯。吳瑭以此方調和氣分濕濁,使穢濕得化,氣機得宣。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 藿香梗為君藥,芳香化濕、醒脾和中,辟穢濯濁,專走氣分而無發散之弊。
- 厚朴苦溫燥濕,行氣除滿,與廣皮(陳皮)協同化解中焦氣滯,針對「邪阻氣分」之腹脹痞悶。
- 茯苓淡滲利濕,導濕邪從小便出,奠定「治濕不利小便非其治也」之理。
- 草果辛溫燥烈,破穢濁之結,深入濕伏之處,針對穢濕黏膩之性。
- 楂肉(焦山楂)、神曲消食導滯,助運中焦,尤其適用於濕阻兼夾食積之證,防止濕食互結。
全方以「芳香化濕為主,佐以燥滯、消導」為法,不取發汗解表,而重在通利氣機,使濕化氣行。吳瑭云:「舌白滑,非暑邪,非傷寒,乃穢濕也。」故四加減正氣散之設,正為此類濕重於熱、氣機壅滯之證,體現「分消走泄」之溫病治濕思路。
傳統服藥法
藿香梗3錢,厚朴2錢,茯苓3錢,廣皮1錢5分,草果1錢,楂肉(炒)5錢,神曲2錢。
水5杯,煮取2杯,渣再煮1杯,3次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宜在醫師指導下使用,孕婦慎用。
相同名稱方劑
四加減正氣散, 出處:《溫病條辨》卷二。 組成:藿香梗3錢,厚朴2錢,茯苓3錢,廣皮1錢5分,草果1錢,楂肉(炒)5錢,神曲2錢。 主治:穢濕著裏,邪阻氣分,舌白滑,脈右緩。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