熨風散

熨風散

YUN FENG S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23

寒性指數

9

熱/寒比例

(2.56)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3%
肝經 17%
肺經 14%
腎經 14%
膀胱經 8%
心經 8%
胃經 5%
大腸經 5%
膽經 2%
脾經
肝經
肺經
腎經
膀胱經
心經
胃經
大腸經
膽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熨風散」方劑中包含羌活,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散寒止痛: 羌活味辛性溫,具有散寒止痛的功效,可有效解除風寒濕邪引起的肢體疼痛、關節僵硬等症狀。

二、疏風解表: 羌活亦有疏風解表的功效,能驅散外感風寒,緩解頭痛、鼻塞、流涕等症狀。

綜上所述,羌活在「熨風散」中發揮著散寒止痛、疏風解表的功效,為該方劑治療風寒濕邪所致的疼痛和外感風寒症狀提供重要的藥效支持。

熨風散中包含防風,主要是基於其 祛風散寒、止痛止癢 的功效。

防風性味辛溫,入肺、膀胱經,具有 疏散風寒、止痛止癢 的作用,對於外感風寒所致的頭痛、鼻塞、流涕、肢體疼痛、皮膚瘙癢等症狀具有較好的療效。

熨風散主要用於治療 風寒濕痹,而防風能 祛除風寒、止痛止癢,有助於緩解痺痛、瘙癢等症狀,故為方中重要藥物。

熨風散中加入白芷,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疏風散寒,通竅止痛: 白芷性溫,入肺、胃經,具有疏風散寒、通竅止痛之效。對於風寒外襲所致的鼻塞、頭痛、肢體疼痛等症狀,白芷能有效緩解。
  2. 活血化瘀,消腫止痛: 白芷亦具活血化瘀功效,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組織的血液供應,從而消腫止痛。對於因風寒外襲導致的局部瘀血腫痛,白芷也能起到輔助治療的作用。

因此,白芷在熨風散中,發揮著疏風散寒、通竅止痛、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多重作用,有效改善風寒所致的各種不適。

熨風散方中加入當歸,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活血止痛:當歸味甘辛,性溫,入心、肝、脾經,具有活血化瘀、止痛消腫的功效。熨風散主治風寒濕痹,筋骨疼痛,而當歸可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血液供應,有助於緩解疼痛。
  2. 調和氣血:當歸還具有補血養血、調和氣血的作用。風寒濕邪侵襲,易導致氣血凝滯,而當歸可補充氣血,促進氣血流通,使藥效更易於發揮,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熨風散方劑中加入白芍,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緩解疼痛,舒筋活絡: 白芍具有鎮痛、解痙作用,可緩解因風寒濕邪侵襲所致的疼痛,如腰腿痠痛、肌肉痙攣等。同時,其活血化瘀的功效,也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組織的營養供應,有助於舒筋活絡,緩解疼痛。
  2. 滋陰養血,調和氣血: 白芍性微寒,入肝脾經,具有滋陰養血、柔肝止痛的作用。對於風寒濕邪侵襲所致的氣血不和,以及因氣血虧虛引起的疼痛,白芍能起到很好的調和作用,使氣血流通,緩解疼痛。

熨風散中包含細辛,主要是利用其辛溫解表、散寒止痛的功效。細辛性溫,入肺、脾經,能散寒解表,溫肺止咳,並能通經活絡,止痛消腫。

對於風寒外襲,引起的頭痛、鼻塞、流清涕、咳嗽等症狀,細辛能有效地驅散寒邪,溫通經絡,達到止痛解表的效果。因此,在熨風散中加入細辛,可以增強其散寒止痛,驅風解表的療效。

熨風散中加入芫花,主要基於其 散寒止痛 的功效。芫花性溫,味辛,入肺、膀胱經,具有溫經散寒、止痛消腫之效。

臨牀應用中,芫花常用於治療風寒濕痹、肩臂疼痛、腰腿痠痛等症,可有效驅散寒邪,解除痺痛。

熨風散作為治療風寒濕痹的方劑,加入芫花可起到 溫經散寒、止痛 的作用,協同其他藥物共同達到祛風除濕、止痛的效果。

熨風散中加入吳茱萸,主要源於其溫中散寒、止痛止嘔的功效。

吳茱萸性溫,味辛苦,入肝、脾、胃經,其辛溫之性可溫中散寒,驅除寒邪,而苦燥之味可燥濕止嘔,止痛止癢。

熨風散多用於治療寒邪客於經絡,致使氣血運行不暢,引起的肢體麻木、疼痛、屈伸不利等症。吳茱萸溫中散寒,促進氣血運行,有助於改善症狀,因此成為此方劑的必要組成部分。

「熨風散」中加入肉桂,主要原因有二:

  1. 溫經散寒: 肉桂性熱,味辛甘,入心、腎、肝經,具有溫經散寒、活血通絡之功效。對於風寒濕邪所致的痺痛、肢體麻木等症狀,能起到溫通經絡、驅散寒邪的作用,與其他藥物協同作用,達到溫經止痛的效果。
  2. 助藥力: 肉桂能增強其他藥物的藥效,起到引藥入經、助藥力達病所的作用。在「熨風散」中,肉桂與其他藥物配合,能更有效地發揮藥效,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熨風散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本方主治「百雜瘡腫,風痛」,其應用特點在於透過「熨法」將藥力由外透內,達到溫通散邪、消腫止痛之效。古代醫家運用此法,主要針對因風寒濕邪鬱滯經絡所致的瘡腫、局部疼痛或風濕痹痛。以熱熨方式,配合辛溫行散之藥,能促進氣血流通,驅散寒濕,從而緩解腫痛。

方劑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藥物配伍分析

全方以辛溫藥為主,兼具活血、祛風、散寒、止痛之效:

  • 羌活、防風、白芷:辛溫發散,專祛風寒濕邪,為風藥中之要藥。羌活善走表而上行,防風為「風藥潤劑」,白芷兼能消腫排膿,三藥合用以開泄腠理,驅邪外出。
  • 細辛、吳茱萸、官桂:溫經散寒力強。細辛透竄通絡,吳茱萸散寒止痛,官桂(肉桂)溫補命門,助陽化氣,三者協同可破除陰寒凝滯。
  • 當歸、芍藥:和血養血,平衡辛燥之性。當歸活血兼能潤燥,芍藥(赤芍為佳)涼血散瘀,防止溫藥過耗陰血。
  • 芫花:逐水消腫,以其峻烈之性助破積滯,但用量需輕,與他藥等分配伍以制其毒性。
  • 赤皮蔥連須、釅醋:蔥白辛溫通陽,醋味酸收斂,二者炒熱後外熨,能協同諸藥透皮入絡,增強溫通效果。

2. 治療原理

  • 外治法與經絡理論:透過熱熨使藥性直達病所,刺激局部氣血運行。辛溫藥性結合熱力,能鬆解肌肉拘急,散除風寒濕邪鬱阻。
  • 氣血並調:風藥(羌活、防風)主「通」,活血藥(當歸、芍藥)主「行」,溫藥(官桂、吳茱萸)主「化」,共同解除氣血瘀滯之腫痛。
  • 「通」與「消」並重:方中既有發散表邪之品,又有活血溫裏之藥,體現「外熨內效」的治療思路,尤其適合局部症狀明顯但整體虛寒不劇者。

3. 推論擴展應用

此方雖主治瘡腫風痛,然其組方邏輯亦可類推用於:

  • 寒濕痹痛:關節冷痛、屈伸不利,因藥性溫通,可緩解陰寒凝聚。
  • 跌撲瘀腫初期:借溫散之力促進瘀血消散,但需避開熱毒壅盛之證。

綜上,熨風散之效,重在「溫通」二字,其組方嚴謹結合外治特色,體現中醫「內病外治」與「氣血同治」的靈活思維。

傳統服藥法


羌活、防風、白芷、當歸、芍藥、細辛、芫花、吳茱萸、官桂各等分。
上為粗末。
作2劑,赤皮蔥連須(切)半斤,同釅醋拌勻,炒令極熱,帛裹於瘡上熨之,稍冷即換藥,熨之上下,痛止而已。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有發汗解表的作用,因此,風寒感冒、體虛者慎用。

相同名稱方劑


熨風散, 出處:《外科精義》卷下引《玉于子中箱集》。 組成:羌活、防風、白芷、當歸、芍藥、細辛、芫花、吳茱萸、官桂各等分。 主治:百雜瘡腫,風痛。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