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七七散
QI QI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普濟方》卷一六三引《餘居士選奇方》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寒性指數
熱/寒比例
熱 (4.00)複方歸經比例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七七散方劑中包含皁莢,主要是利用其祛風除濕,消腫止痛的功效。
皁莢味苦,性寒,入脾、胃經。其性寒涼,可清熱解毒,並能消腫止痛,適用於濕熱蘊結、筋骨疼痛等症。
此外,皁莢還有潤腸通便的作用,可以幫助改善濕熱所致的便祕,促進體內濕氣排出。
因此,七七散方劑中加入皁莢,可以有效祛除風濕,消腫止痛,通利大便,達到治療濕熱痺痛的目的。
七七散中加入巴豆,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峻下逐瘀:巴豆性峻猛,具有強力瀉下作用,可迅速清除腸道積滯,並能活血化瘀,對於瘀血阻滯、腹痛便祕等症狀有明顯療效。
- 攻邪逐穢:巴豆性熱,可溫陽化寒,對於寒邪凝滯、脾胃虛寒所致的腹痛、腹瀉等病症,有驅寒解毒的功效。
但巴豆毒性較強,需謹慎使用,必須在醫師指導下服用,不可自行使用。
七七散方中包含杏仁,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潤肺: 杏仁性味甘苦,微溫,入肺經,具有清熱潤肺、止咳化痰之功效。七七散主治肺熱咳嗽,而杏仁可清肺熱、化痰液,配合其他藥物,可有效緩解咳嗽症狀。
2. 宣肺利氣: 杏仁還有宣肺利氣之效,可使肺氣通暢,有助於痰液排出,對於肺熱壅塞所致的咳嗽,具有良好的輔助作用。
總而言之,杏仁在七七散方中,發揮了清熱潤肺、宣肺利氣的作用,是方中不可或缺的藥材之一。
七七散中加入生薑,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溫中止嘔: 生薑性溫,入脾胃經,具有溫中散寒、和胃止嘔之效。七七散中常配伍其他寒涼藥物,如石膏、知母等,生薑可起到緩解寒涼藥物對脾胃的寒性刺激,防止其引發嘔吐等不適。
- 助藥力: 生薑能促進藥物吸收,提高藥效。七七散中某些藥物難以單獨發揮藥效,生薑可幫助藥物更好地滲透到病竈部位,提高藥效,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七七散」之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載治「喘嗽」,乃因痰濕壅滯、肺氣上逆所致。古醫以「喘」為氣息急促,「嗽」為咳嗽有痰,二者並見多屬痰阻氣道。七七散以製藥特殊之皂莢配伍三種藥物,藉外治法(舌點吸入)直接作用於咽喉,宣肺祛痰以平喘止咳。
二、組成與治療原理
君藥:皂莢
- 性辛温,具強烈祛痰作用,《本草綱目》載其「通肺及大腸氣,祛痰涎」。
- 三條皂莢分別包裹不同藥物,經炮製後協同增效:
- 巴豆(麻油製):峻下冷積,但經油製減其毒性,留其辛烈開竄之性,助皂莢破痰結。
- 半夏(蜜製):燥濕化痰,蜜製緩其燥性,兼潤肺止咳。
- 杏仁(生薑汁製):降氣平喘,生薑制增強溫肺散寒之效。
製法與給藥途徑
- 火炙黃色:減輕皂莢刺激,轉藥性為溫潤。
- 研末「舌點」:藉舌下黏膜吸收,避開胃腸刺激,直達肺系。生薑汁調服,既可溫化寒痰,又能佐制諸藥毒性。
三、邏輯推衍功效
此方設計核心在於「攻逐痰飲、調暢氣機」:
- 痰去則喘平:皂莢與巴豆合用,針對頑痰膠結;半夏蜜製兼顧化痰不傷津。
- 氣降則咳止:杏仁降肺氣,生薑散寒邪,共調肺氣宣降。
- 製藥精細:三莢分載三藥,炙後共研,既保留個別藥性,又融合協同之效,體現「去性存用」之中藥配伍智慧。
總結
七七散以皂莢為主軸,結合巴豆之破滯、半夏之化痰、杏仁之降氣,專攻痰濕壅塞之喘嗽。其製藥與給藥法彰顯古代外治思維,透過局部刺激與黏膜吸收,達到速效祛痰目的。然方中巴豆、皂莢屬峻藥,反映古人「痰飲重證需猛劑」之治療策略。
傳統服藥法
長皂莢3條(去黑皮,破開兩邊,去子,一莢入巴豆10粒,一英入半夏10粒,一莢入杏仁10枚,用生薑汁制杏仁,麻油制巴豆,蜜制半夏)。
上件1處,火炙黃色,研為細末。
每服用1字,安在手掌中,臨睡用生薑汁調,舌點吃。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有毒,不宜長期服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七七散, 出處:《普濟方》卷一六三引《餘居士選奇方》。 組成:長皂莢3條(去黑皮,破開兩邊,去子,一莢入巴豆10粒,一英入半夏10粒,一莢入杏仁10枚,用生薑汁制杏仁,麻油制巴豆,蜜制半夏)。 主治:喘嗽。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