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甘菊花散中包含菊花,主要源於菊花清熱解毒、平肝明目的功效。
- 清熱解毒: 菊花性涼,味甘苦,入肺、肝經,具有清熱解毒的作用,可有效緩解因熱毒上攻引起的頭昏腦脹、目赤腫痛等症狀。
- 平肝明目: 菊花能平肝熄風,清熱明目,對於肝火上炎、目赤腫痛、視力模糊等症狀有良好的緩解作用。
因此,甘菊花散中加入菊花,正是利用其清熱解毒、平肝明目的功效,以達到治療相關疾病的效果。
甘菊花散中加入谷精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明目: 甘菊花散以清熱解毒、疏風散熱為主要功效,而谷精草性寒,味甘,具有清熱利濕、明目退翳之效。兩者相合,可加強清熱明目的功效,尤其適用於目赤腫痛、視物模糊等症狀。
- 涼血止血: 谷精草還具有一定的涼血止血作用,可以輔助甘菊花散治療因熱毒上攻引起的鼻衄、齒齦出血等症狀。
綜上所述,甘菊花散中加入谷精草,不僅可以加強清熱明目的功效,還可以輔助涼血止血,使方劑更全面有效地治療相關病症。
甘菊花散中加入石決明,主要是利用其清肝明目的功效。
石決明味甘鹹,性寒,入肝經,具有清肝瀉火、平肝潛陽、鎮靜安神之效。與甘菊花同用,可增強其清熱解毒、疏散風熱、明目退翳的作用,對於肝火上炎、目赤腫痛、視力模糊等症狀,能起到更好的治療效果。此外,石決明還能降低眼壓,對眼部疾病有一定的預防作用。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甘菊花散」以菊花、谷精草、石決明為主要成分,主要用於治療嬰兒天花長到眼睛中。
【方劑組成】
菊花:
- 菊花具有清熱解毒、發汗解表、消炎殺菌、止咳化痰之效。
- 能清肝明目、平肝息風和安神。
- 主治瘡腫毒、目赤腫痛、風熱感冒、頭痛發熱、發熱、頭痛、喉痛、口腔潰瘍、咳嗽、痰多、肝火上亢、目赤腫痛、肝陽上亢、頭痛眩暈、失眠、焦慮等症狀。
石決明:
- 石決明性寒味甘,歸肝腎經,具有平肝息風、清肝明目、清熱利尿的功效。
- 能促進機體排尿,減少水分滯留,減輕水腫的症狀。
- 常治肝火上炎目赤腫痛、風熱目赤、翳膜遮睛、陰虛血少之目暗不明、雀盲眼花、腎炎、膀胱炎、尿道炎等。
【功效與主治】 「甘菊花散」具有清熱解毒、瀉肝明目的功效。主治嬰兒天花長到眼睛裡了,以潰爛糜爛、膿血外溢,目赤腫痛,畏光流淚為主要症狀。
【總述】 「甘菊花散」由菊花、谷精草、石決明三者組成,具有清熱解毒、瀉肝明目的功效,可有效治療嬰兒天花長到眼睛裡,改善潰爛糜爛、膿血外溢,目赤腫痛,畏光流淚等症狀。中醫在治療疾病時,常採用多種藥物聯合使用的複方治療方法,以增強療效,減少副作用,同時兼顧臟腑經絡的相互聯繫與制約關係,以達到治病的最終目的。
傳統服藥法
甘菊花1兩,川升麻1兩,芎藭1兩半,細辛1兩,防風(去蘆頭)3分,石膏2兩,羚羊角屑1兩半,川大黃1兩(銼碎,微炒),黃連1兩(去須),甘草3分(炙微赤,銼)。
上為散。
每服4錢,以水1中盞,煎至6分,去滓,食後溫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以免傷陰。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甘菊花散, 出處:《普濟方》卷四○四。 組成:甘菊花、谷精草、石決明各等分。 主治:小兒斑瘡入眼。
甘菊花散, 出處:《聖惠》卷八十九。 組成:甘菊花1分,白朮1分,防風(去蘆頭)1分,人參(去蘆頭)1分,細辛1分,白茯苓1分,甘草(炙微赤,銼)1分。 主治:小兒腦戶傷於風冷,鼻內多涕,精神昏悶。
甘菊花散, 出處:《聖惠》卷三。 組成:甘菊花1兩,牛黃半兩(細研如粉),犀角屑3分,鐵粉半兩,麥門冬半兩(去心,焙),黃連3分(去須),鉛霜半兩,人參1兩(去蘆頭),甘草1分(炙微赤,銼)。 主治:膽實,久有伏熱,精神驚悸不安。
甘菊花散, 出處:《聖惠》卷二十二。 組成:甘菊花3分,茯神1兩,犀角屑3分,防風1兩(去蘆頭),川升麻3分,石膏2兩,白芷半兩,芎藭半兩,甘草半兩(炙微赤,銼),牡荊子1兩,葛根1兩(銼),枳殼半兩(麸炒微黃,去瓤)。 主治:頭風目眩痛。
甘菊花散, 出處:《聖惠》卷二十二。 組成:甘菊花3分,天麻1兩,石膏2兩,芎藭3分,獨活2分,防風3分(去蘆頭),白朮3分,杏仁半兩(湯浸,去皮尖雙仁,麸款炒微黃),茯神1兩,羚羊角屑3分,杜若3分,黃芩3分,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主治:風頭旋,忽忽如醉,痰逆,不下飲食。
甘菊花散, 出處:《聖惠》卷六。 組成:甘菊花1兩,人參(去蘆頭)1兩,大腹皮(銼)1兩,半夏(湯洗7遍,去滑)1兩,木香1兩,白朮1兩,威靈仙1兩,枳殼(麸炒微黃,去瓤)1兩,肉桂(去皴皮)1兩,訶黎勒皮1兩,赤茯苓1兩,鬱李仁(湯浸,去皮尖,微炒)1兩,甘草(炙微赤,銼)1兩。 主治:肺臟痰毒,胸膈壅滯。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