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甘菊花散中包含菊花,主要源於菊花清熱解毒、平肝明目的功效。
- 清熱解毒: 菊花性涼,味甘苦,入肺、肝經,具有清熱解毒的作用,可有效緩解因熱毒上攻引起的頭昏腦脹、目赤腫痛等症狀。
- 平肝明目: 菊花能平肝熄風,清熱明目,對於肝火上炎、目赤腫痛、視力模糊等症狀有良好的緩解作用。
因此,甘菊花散中加入菊花,正是利用其清熱解毒、平肝明目的功效,以達到治療相關疾病的效果。
甘菊花散中加入谷精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明目: 甘菊花散以清熱解毒、疏風散熱為主要功效,而谷精草性寒,味甘,具有清熱利濕、明目退翳之效。兩者相合,可加強清熱明目的功效,尤其適用於目赤腫痛、視物模糊等症狀。
- 涼血止血: 谷精草還具有一定的涼血止血作用,可以輔助甘菊花散治療因熱毒上攻引起的鼻衄、齒齦出血等症狀。
綜上所述,甘菊花散中加入谷精草,不僅可以加強清熱明目的功效,還可以輔助涼血止血,使方劑更全面有效地治療相關病症。
甘菊花散中加入石決明,主要是利用其清肝明目的功效。
石決明味甘鹹,性寒,入肝經,具有清肝瀉火、平肝潛陽、鎮靜安神之效。與甘菊花同用,可增強其清熱解毒、疏散風熱、明目退翳的作用,對於肝火上炎、目赤腫痛、視力模糊等症狀,能起到更好的治療效果。此外,石決明還能降低眼壓,對眼部疾病有一定的預防作用。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甘菊花散方劑分析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劑主治「小兒斑瘡入眼」,即兒童因天花、麻疹等發疹性疾病導致的眼部併發症。古代醫家認為這是熱毒上攻於目所致,可能表現為眼紅腫痛、畏光流淚、視物不清等症狀。
組成分析與治療原理
此方劑組成可分以下幾類藥物:
清熱解毒組:
- 甘菊花:清肝明目,疏散風熱
- 石膏:清熱瀉火,尤擅清肺胃之熱
- 川大黃:瀉熱通便,使熱毒從下而解
- 黃連:清熱燥濕,瀉火解毒
- 羚羊角:清熱解毒,平肝熄風
疏散風熱組:
- 防風:祛風解表,勝濕止痛
- 川升麻:升散解毒,透發郁熱
- 細辛:祛風散寒,通竅止痛
- 芎藭(川芎):活血行氣,祛風止痛
調和藥性組:
- 甘草:調和諸藥,緩和藥性
治療原理推論
清熱為主:方中大量使用清熱解毒藥,針對斑瘡熱毒之本,防止熱毒繼續上攻於目。
導熱下行:大黃通腑瀉熱,使熱毒從大便而去,符合「病在上取之下」的治療原則。
疏散風熱:防風、升麻等藥既能疏散在表之邪,又能引藥上行,直達病所。
活血通絡:川芎活血行氣,可促進眼部氣血流通,防止熱毒瘀滯。
標本兼治:既清解內在熱毒,又疏散外在風熱,標本兼顧。
全方共奏清熱解毒、疏散風熱、明目退翳之效,對於小兒斑瘡所致的眼疾具有良好的治療作用。
傳統服藥法
甘菊花1兩,川升麻1兩,芎藭1兩半,細辛1兩,防風(去蘆頭)3分,石膏2兩,羚羊角屑1兩半,川大黃1兩(銼碎,微炒),黃連1兩(去須),甘草3分(炙微赤,銼)。
上為散。
每服4錢,以水1中盞,煎至6分,去滓,食後溫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以免傷陰。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甘菊花散, 出處:《普濟方》卷四○四。 組成:甘菊花、谷精草、石決明各等分。 主治:小兒斑瘡入眼。
甘菊花散, 出處:《聖惠》卷八十九。 組成:甘菊花1分,白朮1分,防風(去蘆頭)1分,人參(去蘆頭)1分,細辛1分,白茯苓1分,甘草(炙微赤,銼)1分。 主治:小兒腦戶傷於風冷,鼻內多涕,精神昏悶。
甘菊花散, 出處:《聖惠》卷三。 組成:甘菊花1兩,牛黃半兩(細研如粉),犀角屑3分,鐵粉半兩,麥門冬半兩(去心,焙),黃連3分(去須),鉛霜半兩,人參1兩(去蘆頭),甘草1分(炙微赤,銼)。 主治:膽實,久有伏熱,精神驚悸不安。
甘菊花散, 出處:《聖惠》卷二十二。 組成:甘菊花3分,茯神1兩,犀角屑3分,防風1兩(去蘆頭),川升麻3分,石膏2兩,白芷半兩,芎藭半兩,甘草半兩(炙微赤,銼),牡荊子1兩,葛根1兩(銼),枳殼半兩(麸炒微黃,去瓤)。 主治:頭風目眩痛。
甘菊花散, 出處:《聖惠》卷二十二。 組成:甘菊花3分,天麻1兩,石膏2兩,芎藭3分,獨活2分,防風3分(去蘆頭),白朮3分,杏仁半兩(湯浸,去皮尖雙仁,麸款炒微黃),茯神1兩,羚羊角屑3分,杜若3分,黃芩3分,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主治:風頭旋,忽忽如醉,痰逆,不下飲食。
甘菊花散, 出處:《聖惠》卷六。 組成:甘菊花1兩,人參(去蘆頭)1兩,大腹皮(銼)1兩,半夏(湯洗7遍,去滑)1兩,木香1兩,白朮1兩,威靈仙1兩,枳殼(麸炒微黃,去瓤)1兩,肉桂(去皴皮)1兩,訶黎勒皮1兩,赤茯苓1兩,鬱李仁(湯浸,去皮尖,微炒)1兩,甘草(炙微赤,銼)1兩。 主治:肺臟痰毒,胸膈壅滯。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