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竅引

開竅引

KAI QIAO YI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8

寒性指數

8

熱/寒比例

中性 (1.00)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30%
肺經 23%
脾經 15%
腎經 15%
胃經 7%
心經 7%
肝經
肺經
脾經
腎經
胃經
心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開竅引方劑中包含石菖蒲,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特性:

1. 開竅醒神:石菖蒲味辛、性溫,歸心、脾經。具有開竅醒神、化濕開竅之效,可用於治療神志昏迷、言語不清、痰濁阻竅等症狀。在開竅引方中,石菖蒲與其他開竅藥物協同作用,增強開竅醒神之效。

2. 通鼻竅:石菖蒲具有通鼻竅之功效,可用於治療鼻塞、嗅覺減退等鼻竅不通之症。開竅引方中,石菖蒲的通鼻竅之效能可促進藥物經鼻腔吸收,更有效地治療腦部疾病。

開竅引方劑中含有谷精草,主要源於其清熱利濕、開竅醒神的功效,與方劑的整體作用相輔相成。

谷精草性寒,味甘淡,入心、肝、膀胱經。其清熱利濕作用,可有效改善因濕熱內蘊導致的昏迷、神志不清等症狀。同時,其開竅醒神之效,可疏通經絡,使神志清醒,提高療效。

因此,在開竅引方劑中加入谷精草,能協同其他藥物,更好地達到清熱利濕、開竅醒神的治療目的,有效緩解患者的病症。

「開竅引」方劑中包含枸杞子,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 滋補肝腎,益精明目: 枸杞子性平味甘,入肝腎經,具有滋補肝腎、益精明目的功效。肝腎精血充盈,則腦髓得養,神志清明,開竅通竅,有利於治療神志不清、昏迷等症狀。

二、 配伍相宜: 枸杞子與方劑中其他藥物配伍相宜,互相增效。例如,枸杞子與生地黃、麥冬等滋陰藥物配合,可以更好地滋養肝腎,提高藥效。

開竅引方劑中包含菊花,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解毒,疏散風熱: 菊花性涼,味甘苦,具有清熱解毒、疏散風熱的功效。當人體出現風熱上擾、頭昏腦脹、目赤腫痛等症狀時,菊花能清熱解毒,疏散風熱,改善頭部不適。
  2. 平肝明目: 菊花入肝經,具有平肝明目的功效。對於肝陽上亢引起的頭暈目眩、視力模糊等症狀,菊花能平肝降火,改善視力,使人頭腦清醒。

因此,菊花在開竅引方劑中發揮著清熱解毒、疏散風熱、平肝明目的作用,有助於改善頭部不適,提高患者的清醒程度。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開竅引」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目中雲翳」,即眼目生翳障,視物不清如雲霧遮蔽之症。古人認為雲翳多因肝腎不足、風熱上擾,或痰濕凝滯所致,需以開竅明目、清肝退翳為治。

二、組成與方義分析

  1. 好石菖蒲

    • 性味辛溫,歸心肝經,擅長「開竅化痰」。
    • 用於目疾,取其芳香通竅之力,助氣血上達目系,消除翳障。酒洗後更助藥性上行。
  2. 南谷精草

    • 性味甘平,歸肝胃經,為眼科要藥,專治「目生翳膜」。
    • 能疏散風熱、退翳明目,尤善清肝經風火上炎所致之眼疾。
  3. 枸杞子

    • 性味甘平,歸肝腎經,滋補肝腎、益精明目。
    • 補肝血以養目,治本虛而標實之雲翳,與清肝藥同用,標本兼顧。
  4. 菊花

    • 性味甘苦微寒,歸肝肺經,清肝明目、疏散風熱。
    • 古人稱其「專治頭目風熱」,與谷精草協同,增強退翳之效。

三、加減與輔助用藥

  • 有火,加小青(小青草)為使:小青草(或指青黛、大青葉類)清熱瀉火,助退目赤熱毒。
  • 無小青,以玄參代之:玄參滋陰降火,清肝解毒,適合陰虛火旺之翳障。

四、治療原理推論

此方以「通竅+清肝+補腎」為核心:

  1. 開竅通絡:石菖蒲辛香開竅,助藥性上行目系,破除眼絡痰濕瘀滯。
  2. 清肝退翳:谷精草、菊花清肝經風熱,直接針對雲翳成因。
  3. 滋養肝腎:枸杞子補肝腎之陰,從根本調理目失所養。
  4. 酒洗上行:借酒性引藥入肝經,增強目竅藥力。

五、外用與禁忌

  • 外用熏洗:直接作用於眼部,加強退翳效果。
  • 忌鐵器:中醫理論認為鐵器傷肝血,肝開竅於目,故避用以防肝損目昏。

此方結構簡潔,標本兼治,既攻邪(風熱痰濕)又扶正(肝腎),符合古代眼科「通補並用」之思維。

傳統服藥法


好石菖蒲、南谷精草、枸杞子、菊花。
有火,加小青為使;如無,以玄參代之。
水煎,食後服,每日2次。觀目中雲翳厚薄,藥劑大小量度用之。藥俱宜酒洗,取上行入目也。內服5-7劑,外用熏洗之劑。
忌鐵,恐傷肝也。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有辛溫之性,陰虛火旺者慎用。

相同名稱方劑


開竅引, 出處:《眼科闡微》卷二。 組成:好石菖蒲、南谷精草、枸杞子、菊花。 主治:目中雲翳。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