鈴石散

鈴石散

LING SHI S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3

寒性指數

32

熱/寒比例

極寒 (0.09)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27%
脾經 18%
肺經 9%
腎經 9%
心經 9%
胃經 9%
大腸經 9%
膽經 9%
肝經
脾經
肺經
腎經
心經
胃經
大腸經
膽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鈴石散中包含石決明,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清肝明目: 石決明性寒味甘,入肝經,具有清肝熱、明目退翳的功效。鈴石散常用於治療肝熱上炎引起的目赤腫痛、視物模糊、翳障等症狀,而石決明正是其清肝明目之要藥,能有效緩解眼部炎症,改善視力。
  2. 平肝潛陽: 石決明還有平肝潛陽的功效,能鎮肝熄風,用於治療肝陽上亢引起的頭暈目眩、耳鳴耳聾等症狀。鈴石散中加入石決明,不僅能清肝明目,也能兼顧平肝潛陽,達到整體治療效果。

鈴石散中加入菊花,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清熱解毒:菊花性涼,味甘苦,具有清熱解毒、疏風散熱的功效。鈴石散主治目赤腫痛、翳障、羞明等眼疾,菊花可清肝火、散風熱,減輕眼部炎症,緩解疼痛。
  2. 平肝明目:菊花入肝經,具有平肝明目的功效。眼疾常與肝經有關,菊花可以疏肝解鬱,改善肝氣鬱滯,從而達到明目之效。

綜上所述,鈴石散中加入菊花,旨在清熱解毒、平肝明目,共同達到治療眼疾的目的。

鈴石散中加入黃連,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清熱解毒: 黃連味苦寒,入心、胃、膽經,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的功效。鈴石散主要用於治療熱毒熾盛所致的口舌生瘡、牙齦腫痛、咽喉腫痛等症,黃連可以清熱解毒,消炎止痛,起到治療疾病的作用。
  2. 抑制火毒: 鈴石散中的其他藥物,如石膏、知母等,多具有清熱瀉火之效,黃連與之配伍,可以加強清熱瀉火的作用,抑制火毒的蔓延,避免病症加重。

因此,黃連的加入,既能清熱解毒,又能抑制火毒,是鈴石散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藥物。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鈴石散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小兒眼疳,生翳膜,遮睛欲失明」,屬中醫眼科疳疾範疇。古代所謂「眼疳」,多因小兒脾胃虛弱、營養失調,兼夾肝熱或濕濁上攻於目,導致眼角膜混濁(翳膜)、視物模糊甚至失明。本方針對此病機,以清肝明目、退翳消疳為核心功效,結合米泔(洗米水)與豬肝的食療作用,滋養肝血以輔助藥力。

組成邏輯推理與治療原理:

  1. 清肝退翳

    • 石決明:咸寒歸肝經,為眼科要藥,平肝潛陽、清熱明目,尤擅消翳障。
    • 甘菊花:辛涼解表,清肝明目,助石決明疏散肝經風熱,緩解目赤翳膜。
    • 黃連:苦寒瀉火,清心肝實熱,防止熱邪上炎加重眼疾,兼燥濕解毒。
  2. 消疳化瘀

    • 井泉石:甘寒,傳統用於清熱解毒、消疳積,推測其礦物性質可沉降濁邪,助退目翳。
    • 夜明砂(蝙蝠糞):微炒後性寒,古代用於散血消積、明目退翳,尤適疳疾結合眼疾,取其「以濁攻濁」之理。
  3. 鈴石的特殊性
    「鈴石」今少用,考據或為「零餘子」(薯蕷科植物珠芽)或礦物類藥(如鐘乳石類)。若為礦物,可能具收斂明目之效;若為植物,則推測有健脾消疳作用,與井泉石協調標本兼治。

  4. 藥引與食療

    • 米泔煮豬肝:米泔和胃化濕,豬肝補肝養血,符合「肝開竅於目」理論,以血肉有情之品滋養目系,輔助藥物滲透病所。

整體治療原理
本方以礦物藥(石決明、井泉石、鈴石)沉降濁邪,動物藥(夜明砂)化瘀消積,植物藥(菊花、黃連)清熱明目,形成「清肝—退翳—消疳」三重作用。結合食療補肝,既攻邪又扶正,符合小兒眼疳虛實夾雜之病機特點。

傳統服藥法


鈴石1分,石決明1分,甘菊花1分,井泉石1分,夜明沙1分(微炒),黃連1分(去須)。
上為細散。
每服2錢,以米泔同煮豬子肝1具,爛熟服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具有一定的毒性,不宜長期服用。
  • 孕婦、哺乳期婦女、兒童、體弱者慎用。
  • 服用本方期間,應避免食用辛辣、油膩、刺激性食物。

相同名稱方劑


鈴石散, 出處:《聖惠》卷八十七。 組成:鈴石1分,石決明1分,甘菊花1分,井泉石1分,夜明沙1分(微炒),黃連1分(去須)。 主治:小兒眼疳,生翳膜,遮睛欲失明。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