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五石膏方為清熱解毒之經典方劑,其中青黛為主要成分之一。青黛,又名靛藍,性寒味咸,歸肝、肺經,擅長清熱解毒、涼血消斑。在五石膏方中,青黛與石膏等藥物相配伍,可增強整體方劑清熱之力,尤其針對熱病后期,因熱毒內盛所致的高熱不退、口渴煩躁、斑疹显露等症狀,具有顯著療效。青黛色深質輕,善於清解心包之熱,用於治療因熱入營血而引起的神昏谵語。此外,其涼血止血之功,對熱毒傷血導致的衄血、吐血亦有良效。總體而言,青黛在五石膏方中,不僅能輔助其他藥物清熱解毒,還能獨當一面,處理熱毒深入血分所引發的各種複雜病症。
五石膏方劑中的黃柏,主要起着清熱瀉火、除濕解毒的作用。
其一,黃柏味苦寒,能清熱瀉火,針對五石膏方劑所治療的熱病,如溫病、熱毒熾盛等,具有降溫解熱之效。
其二,黃柏亦具除濕解毒之功,能有效去除體內濕熱,防止熱毒蔓延,減輕病症。
同時,黃柏與其他藥材如石膏、知母、黃芩等相配合,能增強清熱瀉火功效,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五石膏方劑中包含白礬,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作用:
一、清熱解毒:白礬性寒,味酸澀,入肺、胃經,具有清熱解毒之效。對於熱毒壅盛所致的發熱、口渴、咽痛、咳嗽等症狀,可起到清熱解毒、涼血止渴的作用。
二、燥濕止瀉:白礬能燥濕止瀉,對於濕熱內蘊所致的腹瀉、痢疾等症狀,可起到收斂止瀉、消炎止痛的作用。
因此,白礬在五石膏方劑中,能夠與其他藥材相互協同,發揮清熱解毒、燥濕止瀉的功效,以治療熱毒熾盛、濕熱內蘊所致的各種疾病。
五石膏方劑中包含文蛤,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清熱解毒,利濕退黃: 文蛤性寒,味甘鹹,入肝、腎經。具有清熱解毒、利濕退黃之功效。五石膏方主治熱毒熾盛,熱入營血,症見高熱、神昏、口渴、煩躁、舌紅絳、脈數等。文蛤加入其中,可以加強清熱解毒、利濕退黃的作用,緩解患者的症狀。
- 滋陰降火,軟堅散結: 文蛤還有滋陰降火,軟堅散結的功效。五石膏方中,石膏、知母、黃芩等藥物性寒,容易傷陰。文蛤的滋陰作用,可以緩解藥物對人體的陰液損傷,起到保護人體的作用。同時,文蛤的軟堅散結作用,可以幫助患者清除體內毒素,促進疾病的康復。
五石膏方劑中含有爐甘石,主要原因有二:
- 清熱解毒: 爐甘石性寒,具有清熱解毒、止癢止痛的功效。五石膏方劑主治溫病熱毒熾盛,症見高熱煩躁、口渴咽乾、神昏譫語等,而爐甘石能清熱解毒,降低體溫,緩解熱證。
- 收斂生肌: 爐甘石能收斂生肌,促進傷口癒合。五石膏方劑中,爐甘石與其他藥物配合,能有效治療熱毒所致的皮膚瘡瘍、濕疹等,起到清熱解毒、收斂生肌的作用。
綜上所述,五石膏方劑中加入爐甘石,是根據其清熱解毒、收斂生肌的藥性,以達到治療溫病熱毒、皮膚瘡瘍等症狀的效果。
五石膏方劑中包含石膏,主要是因為石膏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生津止渴的功效。
首先,石膏性寒,味甘,入肺、胃經,能清熱瀉火,尤其對於熱病高熱、煩躁不安、口渴咽乾等症狀具有較好的療效。
其次,石膏能涼血止血,對於熱毒血熱所致的出血症狀,如吐血、衄血、尿血等,也有很好的治療效果。
此外,石膏還具有生津止渴的功效,能有效緩解口渴、津液不足等症狀。因此,石膏成為五石膏方劑中不可或缺的一味藥材,其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生津止渴的功效,在治療熱病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五石膏方劑中包含滑石,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瀉火,利濕解暑:滑石性寒,味甘淡,入肺、膀胱經,具有清熱瀉火、利濕解暑的功效。五石膏方劑主治熱病,以熱毒熾盛、津液虧損、煩渴便祕為主要症狀,滑石可清熱解毒,生津止渴,利濕通便,配合其他藥物協同作用,達到清熱解毒、滋陰生津之效。
- 利水滲濕,止渴生津:滑石具有利水滲濕的功效,能將體內過多的濕熱之邪排出體外,同時亦能止渴生津,緩解因熱毒熾盛引起的口渴、便祕等症狀。
綜上所述,滑石在五石膏方劑中發揮著清熱瀉火、利濕解暑、利水滲濕、止渴生津的重要作用,與其他藥物協同作用,達到治療熱病的功效。
五石膏這一方劑,在傳統中醫學中多用於外敷治療皮膚病變,如瘡癤、濕疹等。其中,凡士林作為現代製藥材料被引入,主要因其具有優良的保濕與隔離效果。凡士林能形成一層保護膜,防止水分蒸發,促進傷口愈合,同時也能阻擋外界汙染物質對皮膚的侵害。此外,凡士林無刺激性,適合各種皮膚類型,包括敏感肌膚,因此在五石膏方中加入凡士林,不僅能夠增強藥效的滲透與吸收,還能減少藥材對皮膚可能產生的刺激,確保治療過程中的舒適度與安全性。這種結合傳統藥材與現代製藥技術的做法,體現了中醫藥在發展過程中不斷吸收新知,以提升療效與患者體驗的實踐精神。
五石膏方為清熱解毒、生肌止痛之良方,其組成精妙,其中麻油之應用尤為獨特。麻油,即芝麻油,性味甘涼,能滋陰潤燥、解毒殺蟲。在五石膏方中,麻油不僅調和諸藥,更增強整體療效。首先,其潤滑特性有助於石膏等礦物質成分附著於患處,形成保護膜,促進傷口愈合。其次,麻油內含豐富的抗氧化物質,可減輕局部炎癥,加速組織修復。再者,其滋陰功效能緩解由熱毒引起的乾燥與疼痛。總之,麻油在五石膏方中扮演著關鍵角色,通過其獨特的藥理作用,與其他成分協同,共同發揮清熱解毒、促進傷口恢復之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五石膏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本方主治「濕疹滲水不多時」,其功效重在「收濕止癢」,針對濕熱蘊結皮膚所致的濕疹,表現為局部紅腫、瘙癢、少量滲液或皮膚粗糙脫屑。此階段濕邪雖存但未見大量滲出,熱邪偏盛,故需清熱燥濕、斂瘡止癢,同時避免過度收澀導致邪氣閉鬱。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分析
清熱解毒:
- 青黛、黃柏:苦寒清熱,瀉火解毒。青黛專清肝火及血分熱毒,黃柏長於下焦濕熱,二者協力清解皮膚濕熱鬱火。
- 煅石膏:性涼而斂,既能清熱,又可收濕生肌,適用於濕疹熱毒不重但需局部乾燥者。
收濕斂瘡:
- 枯礬、蛤粉:枯礬燥濕止癢、殺蟲解毒;蛤粉(海蛤殼煅製)鹹寒,能清熱利濕、軟堅散結。二者合用增強收斂滲液、減少瘙癢之效。
- 爐甘石:性平,為外科常用藥,既能收濕生肌,又具輕微防腐作用,促進皮膚修復。
緩和刺激、潤膚護瘡:
- 滑石:清利濕熱,質地滑膩可保護創面,減少摩擦刺激。
- 凡士林、麻油:作為基質,調和藥粉的同時滋潤皮膚,防止乾燥龜裂,助藥力緩釋。
全方配伍特點
本方以「清熱燥濕」為核心,佐以「收斂保護」,標本兼顧:
- 針對病機:濕熱鬱滯肌表,以苦寒藥清熱,礦物藥吸濕,避免濕邪進一步化熱。
- 劑型設計:油膏劑型(凡士林與麻油)能柔潤皮膚,適合滲出不多的慢性濕疹或亞急性期,避免粉劑過於乾燥或刺激。
- 動靜結合:青黛、黃柏主動清熱;爐甘石、滑石靜態吸附濕濁,達到「清中寓斂」之效。
附註
此方源自外用膏劑傳統製法,現代應用需考量藥物純度與基質調整,然其組方思路仍體現中醫「外治與內症相應」的原則。
傳統服藥法
青黛9克,黃柏末9克,枯礬9克,蛤粉60克,爐甘石60克,煅石膏90克,滑石12克,凡士林370克,麻油250毫升。
收濕止癢。
上為細末,加入凡士林及香油內,調和成膏。
薄塗皮損上。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五石膏, 出處:《朱仁康臨床經驗集》。 組成:青黛9g,黃柏末9g,枯礬9g,蛤粉60g,爐甘石60g,煅石膏90g,滑石12g,凡士林370g,麻油250ml。 主治:收濕止癢。主治:濕疹滲水不多時。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