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必效丸中包含枳殼,主要考量其以下兩點功效:
- 行氣消積:枳殼味苦、性寒,入脾、胃經,具有行氣消積、化痰止咳的功效。對於積滯停滯於胃腸、氣機阻滯所致的胸悶、腹脹、食慾不振等症狀,枳殼能起到很好的疏通氣機、促進消化吸收的作用。
- 理氣止痛:枳殼還有理氣止痛的功效。對於因氣機阻滯所致的胃脘疼痛、脅肋脹痛等症狀,枳殼能起到舒緩疼痛、改善氣血流通的作用。
因此,必效丸中加入枳殼,旨在通過其行氣消積、理氣止痛的功效,達到治療相關病症的目的。
必效丸中加入黃耆,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補氣固表:黃耆性溫,味甘,歸脾、肺經,具有補氣固表、託毒生肌、利水消腫的功效。對於氣虛導致的免疫力低下、易感風寒,以及外感風寒引起的發熱、咳嗽、鼻塞等症狀,黃耆都能起到很好的緩解作用。
- 增強藥效:黃耆與方劑中其他藥材相互配合,能增強藥效。例如,黃耆與甘草、當歸等藥材共同使用,能更好地補氣生血,提高免疫力。同時,黃耆還能促進其他藥材的吸收,提高療效。
必效丸中包含萆薢,主要原因有二:
- 利水消腫,通淋止痛:萆薢性味甘淡,入膀胱經,具利水消腫、通淋止痛之功效。對於泌尿系統疾病,如淋證、水腫、小便不利等症狀,能有效改善。
- 祛風除濕,舒筋活絡:萆薢亦可祛風除濕,舒筋活絡,對於風濕痹痛、筋骨疼痛等症狀亦有輔助療效。
因此,萆薢在必效丸中,可發揮利水消腫、通淋止痛,以及祛風除濕、舒筋活絡的功效,達到治療相關疾病的目的。
必效丸是一種古老的中藥方劑,其組成中包含菟蕬子,主要原因在於菟蕬子具有多種藥理特性。首先,菟蕬子被認為能補腎助陽、強壯筋骨,對於腎虛引起的疲勞、腰痠等症狀有顯著療效。其次,菟蕬子中的主要活性成分有助於提高免疫力,促進全身血液循環,增強體力和耐力,對於改善身體虛弱的狀態相當有效。此外,菟蕬子還具有安神的作用,可幫助緩解壓力,改善睡眠質量,對於調理全身的協調性有著正面的貢獻。因此,必效丸中添加菟蕬子,能夠全面提升其療效,特別是針對需要補身和增強體力的患者,具有良好的臨牀效果。綜合來看,菟蕬子的加入使必效丸成為一個更具調理和平衡身體的良方。
必效丸中含有沙苑子,主要因其具有補腎壯陽的功效。沙苑子味甘性溫,入腎經,具有滋補腎陰、益精填髓的作用。對於腎虛所致的腰膝痠軟、陽痿早洩、遺精滑精、不育等症狀,沙苑子都能起到一定的緩解作用。
此外,沙苑子還具有利尿通淋的功效,可以治療小便不利、淋病、尿頻尿急等症狀。因此,在必效丸中加入沙苑子,可以綜合治療腎虛及泌尿系統疾病,達到更好的療效。
必效丸中加入烏梢蛇,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祛風止痙: 烏梢蛇性味甘平,入肝經,具有祛風止痙、通絡止痛的功效。對於風邪入絡、筋脈拘攣所致的痙攣、抽搐、麻木等症狀,烏梢蛇能起到緩解作用,與方中其他藥物共同發揮止痙功效。
- 活血化瘀: 烏梢蛇亦有活血化瘀的功效,能改善局部血液循環,消散瘀血,對於因氣血運行不暢、瘀血阻滯所致的疼痛、腫脹等症狀,烏梢蛇能起到輔助治療作用。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必效丸」分析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專治「一切痔瘻,不問淺深」,意指無論痔瘻病位深淺、病程久暫,皆可適用。古代醫家認為痔瘻多因氣血瘀滯、濕熱下注或臟腑虛損所致,而此方通過活血化瘀、通絡散結、溫補腎氣以求標本兼治。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桃仁(茱萸炒制):
- 為君藥,主活血祛瘀。《本經》載其「主瘀血」,經茱萸炒後,增強溫通散寒之效,助化瘀而不傷正。
- 茱萸炒後去之,取其辛溫之性滲入桃仁,兼緩桃仁破血之峻,更適合久病瘀結者。
茴香、破故紙(補骨脂):
- 茴香行氣止痛,溫腎散寒;破故紙補腎壯陽,溫脾止瀉。二藥共為臣藥,針對下焦虛寒、氣滯疼痛,改善痔瘻伴隨的冷痛、脫肛等虛象。
- 古人認為痔瘻久病多兼腎陽不足(如《外科正宗》云「痔瘡日久,元氣必虛」),故補腎以固本。
延胡索、穿山甲、地膽蟲:
- 延胡索活血行氣止痛,直接緩解痔瘻疼痛;穿山甲(蛤粉炒)通經透絡,擅治瘡瘍頑癥;地膽蟲(即芫青科蟲類)攻毒逐瘀,散結消腫。三者為佐使藥,針對局部瘀毒壅滯,強化破血消癥之效。
- 蟲藥與穿山甲合用,體現「以形治形」思維,穿透痔瘻瘺管,促進腐去新生。
全方配伍特點
- 攻補兼施:以桃仁破瘀為主,佐以補骨脂、茴香溫補下焦,防攻伐太過。
- 內外結合:內服丸劑調理氣血,外敷茱萸末(炒桃仁所餘)溫通局部,雙向作用。
- 動靜相宜:延胡索、地膽蟲走竄通絡,補骨脂、茴香固守下元,動靜配合以疏通而不耗正。
治療原理推論
此方從「瘀、寒、虛」三方面論治痔瘻:
- 活血消瘀:桃仁、延胡索、地膽蟲直接化解局部瘀血腫塊,改善血液循環。
- 溫通散結:茱萸、茴香、穿山甲辛溫走竄,破除瘻管痰濕凝滯。
- 補腎固脫:破故紙補益腎陽,針對久病氣虛下陷所致的脫肛或瘡瘍難斂。
結語:必效丸以「通絡化瘀」為核心,結合溫補與蟲類搜剔,體現古代外科方劑「峻藥緩攻」的智慧,尤其適合痔瘻日久、寒瘀互結之證。
傳統服藥法
桃仁半斤(用茱萸4兩炒桃仁令紫色,去茱萸,令碾桃仁為細末,卻入和後眾藥) , 茴香(炒)2兩, 破故紙(炒香熟)2兩, 延胡索1兩, 穿山甲(用蛤粉炒赤色,不用蛤粉)1兩, 地膽蟲(洗,去泥土頭翅足,焙乾)1兩。
上為細末,面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5丸,空心溫酒鹽湯送下。仍用前件炒藥,茱萸搗為細末,用津液調敷患處。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必效丸, 出處:《雞峰》卷十七。 組成:枳殼1兩半,黃耆2兩,萆薢2兩,菟絲子2兩,杜蒺藜3兩,烏蛇3兩。 主治:一切痔瘻,不問淺深。
必效丸,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四二。 組成:枳殼(去瓤,麸炒)1兩,黃耆(銼)1兩。 主治:氣痔脫肛不收,或生鼠乳時復血出,久不癒者。
必效丸, 出處:《衛生總微》卷十一。 組成:川黃連(去須)2兩,大棗半斤,乾薑1兩,肉豆蔻1分(面裹,煨香,去面)。 主治:熱利下血,頻並不癒,腹痛不可忍,後重努躽肛脫。
必效丸, 出處:《普濟方》卷四十六引《博濟》。 組成:巴豆(去皮,出油)1分,丹砂(研)半兩,乳香(研)半兩,細辛(去苗葉)半兩,當歸(切,焙)半兩,檳榔半兩,丁香1錢,桂(去粗皮)1錢,龍腦(研)1錢(一方有麝香)。 主治:頭風眩暈。
必效丸, 出處:《楊氏家藏方》卷十。 組成:桃仁半斤(用茱萸4兩炒桃仁令紫色,去茱萸,令碾桃仁爲細末,卻入和後眾藥),茴香(炒)2兩,破故紙(炒香熟)2兩,延胡索1兩,穿山甲(用蛤粉炒赤色,不用蛤粉)1兩,地膽蟲(洗,去泥土頭翅足,焙乾)1兩。 主治:偏墜膀胱疝氣,小腸氣痛不可忍者。
必效丸, 出處:《萬氏家抄方》卷一。 組成:白朮4兩,川芎2兩,熟地2兩,全蠍1兩,白茯苓2兩,防風2兩,僵蠶1兩,羌活1兩,獨活2兩,豬苓1兩,皂角1兩,白蒺藜半兩,人參2兩,當歸3兩,龍膽草1兩,皂角刺1兩,荊芥1兩,胡黃連2錢,大風子半斤(去殼),黃連1兩,薄荷1兩,大黃4兩(酒蒸),辰砂3錢。 主治:癩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