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礬丸

黃礬丸

HUANG FAN W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聖惠》卷六十

熱性指數

6

寒性指數

9

熱/寒比例

偏寒 (0.67)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16%
大腸經 16%
肺經 16%
肝經 16%
三焦經 8%
腎經 8%
心經 8%
胃經 8%
脾經
大腸經
肺經
肝經
三焦經
腎經
心經
胃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黃礬丸中加入烏梢蛇,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1. 解毒化瘀: 烏梢蛇性甘平,入肝經,具有解毒消腫、祛風止痛的功效。其毒性較低,可解蛇毒、蟲毒,亦可化解黃礬等藥物之毒性,減少藥物副作用。

2. 行血通絡: 烏梢蛇能活血化瘀,通經絡,與黃礬等藥物配合,可增強藥效,促進藥物有效成分的吸收和利用,更好地達到治療目的。

黃礬丸方劑中包含黃耆,主要原因在於:

  1. 補氣固表: 黃耆性溫,味甘,具有補氣固表、託毒生肌之功效。黃礬丸屬於解毒消腫的方劑,常用於治療癰疽、疔瘡等外感熱毒所致的疾病。而黃耆可補益正氣,增強人體抵抗力,協助機體抵抗外邪侵襲,同時也有助於促進傷口癒合。
  2. 扶正祛邪: 黃礬丸中其他藥物如黃連、黃柏等具有清熱解毒、燥濕止癢的作用,但同時也可能耗傷正氣。而黃耆的補氣作用可以抵消這些藥物對人體的負面影響,達到扶正祛邪、標本兼治的效果。

黃礬丸方中加入枳殼,主要是基於其以下兩點作用:

一、行氣消積:枳殼味苦、酸,性寒,入脾、胃經,具有行氣消積、化痰止嘔的功效。黃礬丸主治胸脅脹滿、痰多氣喘等症,而枳殼可以幫助行氣消積,解除胸脅脹滿,並促進痰液排出。

二、利水消腫:枳殼亦有利水消腫之效,能促進水液代謝,有助於消除水腫。黃礬丸中含有黃礬,具有燥濕化痰的作用,而枳殼則能利水消腫,二者相互配合,有助於消除痰濕,緩解氣喘等症。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黃礬丸之傳統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載於古代醫籍,專治「痔漏腫痛,膿血不止」,乃針對 濕熱瘀毒蘊結下焦 所致之肛腸病證。「痔漏」泛指痔瘡瘻管,病機多與氣血壅滯、腐肉化膿相關。方中諸藥協力,具 解毒斂瘡、活血消腫、補氣托膿 之效,尤適用於痔瘡潰爛、膿血淋漓之證。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黃礬(3兩)

    • 性味酸澀寒,主入肝脾,為本方君藥。《本草綱目》載其「燥濕解毒,蝕惡肉,生好肉」,能直接 收斂止血、燥濕消腫 ,對潰瘍膿血有快速斂瘡之效,亦能抑制局部腐敗。
  2. 烏蛇(6兩,酒浸炙)

    • 蛇類善走竄,酒炙增強活血通絡之力。《藥性論》謂其「治癰疽久漏」,可 祛風通絡、攻毒散結 ,針對痔漏日久、經絡瘀阻之病機,改善氣血壅滯所致之腫痛。
  3. 黃耆(3兩)

    • 甘溫補氣,銼碎以增藥效。《神農本草經》稱其「排膿止痛」,在此方中 益氣托毒 ,助膿液排出,同時固護正氣,防礬、蛇類攻伐傷正,體現「扶正祛邪」之配伍思維。
  4. 枳殼(2兩,麩炒)

    • 麩炒緩其峻性,專入氣分。《珍珠囊》指其「破氣消積」,能 行氣寬腸 ,緩解肛門腫脹墜痛,與黃耆相配,一升一降,調暢氣機以助血行。
  5. 駱駝胸前毛(3兩半,燒灰)

    • 古人取動物毛髮燒灰多用於斂瘡止血,《本草拾遺》載其「療惡瘡癰漏」,此藥 吸附膿液、收斂創面 ,配合黃礬增強局部乾燥之效,屬「以濁攻濁」之法。

配伍特點與原理

  • 攻補兼施:黃礬、烏蛇攻毒祛瘀,黃耆補氣托裡,避免過伐正氣。
  • 動靜結合:枳殼行氣、烏蛇走竄,佐以黃礬、駝毛灰靜斂,調節氣血而不留瘀。
  • 標本同治:黃礬、駝毛灰急則治標(止血斂膿),黃耆、烏蛇緩則治本(調氣血、通經絡)。

此方體現古代外科「消、托、補」並用之思路,以局部解毒斂瘡配合整體氣血調理,契合痔漏膿血之複雜病機。

傳統服藥法


黃礬3兩,烏蛇6兩(酒浸,去骨皮,炙令黃),黃耆3兩(銼),枳殼2兩(麩炒微黃,去瓤),駱駝胸前毛3兩半(燒灰)。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20丸,食前煎黃耆湯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性味偏溫,陰虛火旺者慎用。

相同名稱方劑


黃礬丸, 出處:《聖惠》卷六十。 組成:黃礬3兩,烏蛇6兩(酒浸,去骨皮,炙令黃),黃耆3兩(銼),枳殼2兩(麸炒微黃,去瓤),駱駝胸前毛3兩半(燒灰)。 主治:痔漏腫痛,膿血不止。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