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氣黃耆丸

疏氣黃耆丸

SHU QI HUANG QI W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2

寒性指數

8

熱/寒比例

偏熱 (1.50)

複方歸經比例

腎經 15%
脾經 13%
大腸經 13%
肺經 13%
肝經 13%
三焦經 7%
心經 7%
膀胱經 7%
胃經 5%
腎經
脾經
大腸經
肺經
肝經
三焦經
心經
膀胱經
胃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疏氣黃耆丸中包含黃耆,主要原因有二:

一、 補氣升陽: 黃耆性溫,味甘,入脾、肺經,具有補氣固表、託毒生肌、利水消腫之效。方中以黃耆補益中氣,提升正氣,抵禦外邪,達到疏解氣滯、扶正祛邪之目的。

二、 兼顧脾胃: 黃耆兼具健脾胃之效,有助於促進脾胃運化,改善氣機運行不暢,進而達到疏氣的效果。同時,黃耆亦可增強機體抵抗力,改善因氣滯所致的脾胃虛弱。

疏氣黃耆丸中加入枳殼,主要是為了疏肝理氣,行氣止痛。枳殼味苦辛,性寒,入肝、脾經,具有行氣消積、化痰散結、降逆止嘔等功效。

方中以黃芪補氣固表,而枳殼則可防止補氣過度,導致氣機鬱滯。此外,枳殼也能協調黃芪升提之性,使補氣作用更有效地達至病所,從而達到治療氣虛兼有氣滯的功效。

疏氣黃耆丸中包含威靈仙,其原因主要為:

  1. 疏通經絡,行氣止痛: 威靈仙性溫,味辛,入肝經,具有祛風濕、通經絡、止疼痛的功效。其能疏通經絡,使氣血流通,有助於緩解因氣滯血瘀導致的疼痛。
  2. 配合黃芪,扶正祛邪: 黃芪補氣固表,與威靈仙相配,既能扶正氣,又能祛邪氣,達到標本兼治的效果。黃芪補氣,使氣血充盈,威靈仙疏通經絡,使氣血運行通暢,共同促進疾病康復。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疏氣黃耆丸之傳統功效與組成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首載於《聖濟總錄・婦人妊娠門》,主治「妊娠大便不通」。妊娠期間,因胎體漸長,壓迫腸道,加之氣血聚於胞宮濡養胎元,易致腸腑氣機壅滯,傳導失司,引發便秘。其病機特點為「氣虛推動無力」與「氣滯腑絡不通」並存,故以「益氣行滯」為核心治法。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黃耆(益氣通腑)

    • 性味甘溫,主入脾肺,為補氣要藥。妊娠氣血下聚,中焦氣虛則腸道推動乏力。黃耆補益中氣,使氣足而傳導有權,佐以輕量(一兩)避免溫補壅滯,契合「補而行滯」之旨。
  2. 枳殼(破氣寬腸)

    • 味苦辛微寒,擅理氣寬中、消積除痞。麩炒緩其峻性,尤宜孕婦。其性主降,能疏泄腸道氣機,與黃耆相配,一補一瀉,益氣而不滯氣,破氣而不傷正,共復腸腑通降之能。
  3. 威靈仙(通絡消滯)

    • 用量倍於他藥(二兩),取其辛咸性溫,善走竄通絡、消積導滯。傳統用治「諸骨鯁喉」,取其宣通之性,此處用以「通腑道之壅塞」,化解腸道氣血膠結。與枳殼協同,增強行氣導滯之力,助黃耆補氣以速達病所。

三、方劑配伍特點

  • 補瀉兼施:黃耆補氣為君,佐以枳殼、威靈仙行氣通絡,補虛瀉實並行。
  • 動靜相宜:威靈仙之走竄配枳殼之降泄,動態調暢氣機;黃耆固守中焦,靜中求動。
  • 劑型設計:麵糊為丸,小豆大,丸劑緩圖,適合孕婦漸進調理;「未通稍加之」顯示用量可隨症調整,體現古人用藥靈活性。

四、治療原理總結
此方針對妊娠氣虛氣滯交雜之便秘,以「補氣運腸、行氣通腑」為核心,通過調動中焦氣機、疏利腸道絡脈,恢復「氣行則便通」的生理狀態。組方簡練而力道專注,避開芒硝、大黃等峻下之品,體現婦科用藥「祛邪安胎並重」的辨證智慧。

傳統服藥法


黃耆(銼)1兩,枳殼(去瓤,麩炒)1兩,威靈仙2兩。
上為末,用面糊為丸,如小豆大。
每服30丸,溫水送下,不拘時候。未通稍加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孕婦及哺乳期婦女慎用。
  • 有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腸炎等消化道疾病的患者慎用。
  • 服藥期間,忌食生冷、油膩、辛辣等刺激性食物。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疏氣黃耆丸,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五七。 組成:黃耆(銼)1兩,枳殼(去瓤,麸炒)1兩,威靈仙2兩。 主治:妊娠大便不通。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