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威靈仙丸中加入黃耆,主要是為了補氣固表,增強藥效。
威靈仙性寒,擅長祛風濕,但其苦寒之性容易傷脾胃,導致氣虛。而黃耆性溫,味甘,具有補氣固表、託毒生肌的功效。它能補脾胃之氣,提升機體正氣,抵禦外邪侵襲,同時也減輕威靈仙的寒性對人體的傷害,使藥力更溫和、更易於被人體吸收,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威靈仙丸以「威靈仙」為主要藥材,原因如下:
- 藥性相符: 威靈仙性溫,味辛、苦,具有祛風濕、通經絡、止痛等功效。其擅長治療風寒濕痹,筋骨疼痛等症狀,與威靈仙丸主治的風寒濕痺、筋骨疼痛、關節不利等疾病相契合。
- 藥效加強: 威靈仙丸中其他藥材,如桂枝、川芎等,也具有溫經通絡、活血止痛的功效。威靈仙與之搭配,可增強藥效,起到相輔相成的作用,共同達到祛風濕、止痛、通經絡的治療目的。
威靈仙丸中加入枳實,主要原因有二:
一、行氣消積:枳實味苦、性寒,具有行氣消積、化痰止咳之功效。威靈仙丸主要用於治療風寒濕痺、筋骨疼痛,而枳實可以幫助疏通經絡,消除瘀滯,促進藥效發揮。
二、緩解藥性:威靈仙丸中含有威靈仙、秦艽等藥物,性寒涼,易傷脾胃。枳實可以中和藥性,避免寒涼藥物對脾胃造成過大負擔,增強藥物安全性。
總之,枳實的加入不僅有助於行氣消積,改善病症,同時也有助於緩解藥性,提高藥物安全性。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威靈仙丸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年高之人,津液枯燥,無以潤養,腸間乾澀,氣血俱衰,艱于運化,其脈燥大」,主要針對老年人因精血虧虛、津液不足導致的腸燥便秘問題。老年人氣血衰少,陰液不足,臟腑失潤,氣機運行遲滯,故見腸間乾澀、運化無力;脈象燥大則反映陰虛內熱、津虧血燥之象。
威靈仙丸以「通經活絡、潤燥宣通」為核心,不僅用於腸燥便秘,方後附註提及外用可治「(亞鳥)臭穢甚,氣息不堪」(可能指體氣穢濁或皮膚瘡瘍),顯示其兼有內外通行、化濁除穢之效。
組成與治療原理分析
1. 主藥威靈仙的特性
威靈仙性辛鹹溫,歸膀胱經,傳統功效為:
- 祛風濕、通經絡:辛散溫通,能祛風濕、止痹痛,善行十二經,故《開寶本草》稱其「去眾風,宣通五臟」。
- 消痰水、散癖積:威靈仙具軟堅消積之效,古人用於痰飲積聚、噎膈痞滿。其通行之力可推動氣血津液,緩解腸道滯澀。
- 外用除穢:以其辛散之性,外用可滌蕩污濁,改善體氣穢臭或皮膚濕瘡。
2. 製法與配伍邏輯
- 酒製九蒸九曬:
- 酒性溫通,助藥勢上行外達,增強宣通經脈之效;反覆蒸曬則使藥性趨於醇和,減其燥烈,適合年高體弱者。
- 現代推測:此過程可能促進藥材成分轉化,增強活性。
- 白蜜為丸:
- 蜂蜜甘潤,能緩和威靈仙辛溫之性,兼補中潤燥,針對「津液枯燥」之本。蜜丸亦能濡潤腸道,助通便之效。
3. 治療機理推論
- 行氣活血以助運化:威靈仙通利經脈,間接推動腸道氣機,改善氣血衰少導致的運化無力。
- 潤燥結合:蜂蜜潤腸,威靈仙行氣,一潤一動,標本兼顧,契合「腸間乾澀」之病機。
- 內外兼治:內服通絡活血,外用辛散除穢,體現中醫「異病同治」思路。
總結
威靈仙丸以單味威靈仙為核心,通過酒製與蜜丸的巧妙配伍,兼顧「通」與「潤」,既解決老年人氣血不足、經絡壅滯之本,又緩解腸燥便秘之標。其外用療效進一步拓展了威靈仙的應用範圍,體現中藥「一藥多效」的特色。
傳統服藥法
威靈仙(洗,焙)。
去眾風,通十二經脈,宣通五臟。
上為末,以好酒和令微濕,入在竹筒內,牢塞口,九蒸九曬,如乾,添酒重灑之,以白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20-30丸,湯酒送下。(亞鳥)臭穢甚,氣息不堪,勤服威靈仙,更用熱湯盡日頻洗,朝以苦唾調藥塗身上內外,每日1次,塗之當得平愈。孩子無辜,令母含藥灌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適用於年老體弱、津液不足、腸道乾燥、氣血衰弱、腸道運化不暢者。脾胃虛弱、大便溏薄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威靈仙丸, 出處:《普濟方》卷二四一引《海上名方》。 組成:威靈仙1斤,木瓜半斤,牽牛半斤,白膠香半斤。 主治:寒濕腳氣。
威靈仙丸, 出處:《聖惠》卷二十三。 組成:威靈仙2兩,川大黃2兩(銼碎,微炒),獨活1兩,川芎1兩,檳榔1兩,牽牛子3兩。 主治:大腸風熱,結澀不通。
威靈仙丸, 出處:《普濟方》卷一五四引《經驗良方》。 組成:威靈仙(去土)半兩,金櫻子(去核,銼碎,炒焦)1兩,舶上茴香半兩,川烏(炮,去皮臍)1兩。 主治:氣滯腰痛。
威靈仙丸, 出處:《雞峰》卷十三。 組成:黃耆1兩(蜜炙,切),威靈仙(去土洗)半兩,枳實1兩。 主治:年高之人,津液枯燥,無以潤養,腸間乾澀,氣血俱衰,艱於運化,其脈燥大。
威靈仙丸, 出處:《聖濟總錄》(人衛本)卷十。 組成:威靈仙(去苗土)1兩,五靈脂1兩,烏頭(炮裂,去皮臍)半兩,木鱉子(去殼)半兩,乳香(研)半兩,赤芍藥1分。 主治:風氣走註,疼痛無常處。
威靈仙丸, 出處:《普濟方》卷三十二引《博濟》。 組成:威靈仙(去土)、藿香葉、自然銅(煅赤,醋淬)、附子(炮裂,去皮臍)、狗脊(去毛)、萆薢、漏蘆(去蘆)、肉蓯蓉(酒浸,去皺皮,焙)、骨碎補(去毛)、牛膝(去蘆,酒浸1宿,焙)、木鱉子(去殼)、防風(去蘆)、地龍(去土,炒)各等分。 主治:肝腎氣虛,風邪攻註,筋骨拘急,機關不利,上攻口齒咽喉臭爛生瘡,浮腫,頭面虛腫;下疰腳膝少力,筋骨熱疼。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