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氣補血湯

BU QI BU XUE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點點經》卷一

熱性指數

15

寒性指數

8

複方歸經比例

心經 19%
脾經 19%
肝經 18%
腎經 12%
肺經 10%
胃經 6%
三焦經 3%
大腸經 3%
心包經 2%
膽經 2%
心經
脾經
肝經
腎經
肺經
胃經
三焦經
大腸經
心包經
膽經

最後更新日:2024-05-08

方劑組成解釋

補氣補血湯中加入當歸,是基於其補血活血、養血調經的功效。

當歸味甘辛,性溫,歸心、肝、脾經。其藥性平和,兼具補血、活血、調經、止痛等功效。對於氣虛血虛、面色蒼白、頭暈乏力、月經不調、痛經等症狀,皆有良好的療效。

在補氣補血湯中,當歸與其他補氣藥物協同作用,可有效改善氣血不足,促進血液循環,達到補氣補血、改善體質的效果。

補氣補血湯中加入黃耆,主要是因為黃耆具有補氣固表、託毒生肌之功效。

黃耆味甘,性溫,歸脾、肺經,能補中益氣,升舉陽氣,固表止汗。其補氣作用強,能改善氣虛所致的乏力、氣短、自汗、面色蒼白等症狀。同時,黃耆亦能促進血細胞生成,改善貧血,起到補血的作用。

因此,黃耆的加入,有助於補氣補血湯達到補氣養血、扶正祛邪的效果,對於氣血不足、體虛乏力者尤為合適。

補氣補血湯中加入玉竹,主要有兩大原因:

  1. 滋陰潤燥:玉竹性甘涼,入肺、胃經,具有滋陰潤燥、生津止渴的功效,可緩解氣血不足所引起的口乾舌燥、心煩失眠等症狀。
  2. 養血生津:玉竹富含多種營養成分,如多糖、氨基酸等,可促進血液生成,提高血液品質,同時也具有養陰生津的作用,有助於改善氣血不足導致的皮膚乾燥、面色蒼白等問題。

因此,玉竹的加入不僅能補充氣血,更能滋陰潤燥,使補氣補血的效果更加全面有效。

補氣補血湯中加入白朮,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健脾益氣: 白朮性溫味甘,入脾胃經,具有健脾益氣、燥濕利水之功效。補氣補血湯以補氣血為主,而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脾氣健運方能氣血充足。白朮健脾益氣,有助於脾胃運化,提升氣血生化之源,進而更好地補益氣血。
  2. 固本培元: 白朮除了健脾益氣外,還有固本培元之功效。補氣補血湯常用於氣血不足、身體虛弱者,白朮能固本培元,加強人體抵抗力,使補益氣血的效果更加持久。

補氣補血湯中加入川芎,主要基於其活血行氣、止痛的功效。

川芎性溫,味辛,入肝、膽經,具有疏散風寒、活血行氣、止痛的功效。補氣補血湯通常用於氣血不足導致的面色蒼白、頭暈目眩、心悸氣短等症狀。

川芎可以改善氣血運行不暢,促進血液循環,從而改善面色,緩解頭暈目眩等症狀,同時還能緩解胸悶氣短,幫助氣血充盈。此外,川芎還能緩解疼痛,改善因氣血瘀滯引起的疼痛。因此,川芎在補氣補血湯中起著活血行氣、改善氣血運行、緩解疼痛的作用,有助於整體改善患者的症狀。

補氣補血湯中加入熟地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補血滋陰:熟地黃性溫,味甘,入肝、腎經,具有滋陰補血、填精益髓的功效。其能補益腎陰,促進血液生成,改善氣血不足、面色蒼白、頭暈目眩等症狀,有助於提升整體氣血水平。
  2. 相輔相成:補氣補血湯往往配伍其他補氣藥材,如黃芪、黨參等。熟地黃的滋陰作用可以避免補氣藥材燥性過強,防止氣虛上浮,同時也避免氣血偏燥,使補氣補血效果更佳,達到氣血雙補的目標。

補氣補血湯中加入沙苑子,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補腎益精:沙苑子性溫,味甘,入腎經,具有補腎益精、固精縮尿的作用。對於氣血不足、腎氣虧虛導致的腰膝酸軟、頭昏眼花、遺精早泄等症狀,具有良好的改善作用。
  2. 助益氣血:沙苑子能補腎精,而腎精充足則可化生氣血,進一步補充氣血不足。因此,沙苑子在補氣補血湯中,不僅能直接改善腎氣,還能間接促進氣血生化,起到協同補益的作用。

補氣補血湯中加入茯苓,主要考慮其以下兩點功效:

  1. 健脾益氣:茯苓性平味甘,入脾經,能健脾利濕,促進脾胃運化,有助於氣血生化之源。補氣補血湯以補氣血為主,加入茯苓能提高脾胃功能,更好地吸收營養,為氣血生成提供充足的物質基礎。
  2. 利水滲濕:茯苓具有利水滲濕的功效,可以改善因濕氣阻滯而導致的氣血運行不暢。補氣補血湯常用於氣血不足、面色蒼白、四肢乏力等症,而濕氣往往會加重這些症狀,加入茯苓能利水滲濕,幫助氣血順暢運行。

補氣補血湯中加入白芍,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養血柔肝:白芍味苦酸、性寒,入肝脾經,具有養血柔肝、止痛、斂陰的功效。其酸味收斂,可緩解血虛所致的頭暈目眩、心悸失眠等症狀,同時亦能滋養肝陰,緩解肝氣鬱結,改善血行不暢的問題。
  2. 調和藥性:白芍性寒,可緩和方劑中其他藥材的燥熱之性,避免補氣過度而導致上火,並有助於平衡藥效,使補氣補血的效果更加溫和持久。

總體而言,白芍在補氣補血湯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不僅能補血柔肝,更能調和藥性,使藥效更加平和有效。

補氣補血湯中加入甘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調和藥性: 甘草味甘,性平,具有調和諸藥的作用。補氣補血湯中各藥材性味各異,甘草能起到協調藥性,使各藥材更好地發揮功效的作用。
  2. 緩解副作用: 部分補氣補血藥材可能具有一定的副作用,如人參等補氣藥材可能會引起燥熱,而甘草可以緩解這些副作用,使藥效更穏定。

總而言之,甘草在補氣補血湯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既能協調藥性,又能減緩副作用,使其成為方劑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補氣補血湯」

組成:當歸、黃耆、玉竹、白朮、川芎、熟地黃、沙苑子、茯苓、白芍、甘草。

主治功效:由於愛喝酒,導致氣血不通暢,痰液凝結發紅或發白,骨節疼痛化膿潰爛,膿水不停地流出來,疼痛難忍,飲食減少,氣血雙虧。

中藥方劑組成介紹:

  1. 甘草:性味甘平,歸脾、肺、心經,具有清熱解毒、補氣、瀉火、止咳化痰、潤肺、生津止渴、補血、活絡止痛等功效。

  2. 白芍:具有平肝息風、補血養肝、健脾胃等傳統功效,可治療肝陰不足、肝氣不舒或肝陽偏亢引起的頭痛、眩暈、抽搐等症狀。

  3. 白朮:具有補氣、利水滲濕、固表止汗、生津止渴、安胎、健脾胃、祛風除濕等功效,可治療脾虛氣弱、食慾不振、肢體乏力、水腫、黃疸、自汗、盜汗、口渴、口乾舌燥、安胎、食少、腹脹、泄瀉、風濕疼痛、關節炎等症狀。

  4. 川芎:具有活血化瘀、祛風除濕、理氣行氣、活絡止痛、燥溼、補血、強筋骨等功效,可治療頭痛眩暈、目赤腫痛、風濕痹痛、跌打損傷、痛經經閉、產後瘀阻、胸脅刺痛等症狀。

  5. 當歸: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止血、活血化瘀、止咳平喘等功效,可治療貧血、月經不調、痛經、跌打損傷等症狀。

  6. 茯苓:性平,味甘淡,歸脾、胃、心經,具有利水消腫、利水滲濕、清熱利尿、祛風除濕、安胎、健脾胃、補血、安神等功效,可治療水腫、尿路感染、膀胱炎、腎炎、風濕痹痛、關節炎、水腫、孕婦水腫、先兆流產、脾虛諸證、虛弱、食少納呆、倦怠乏力等症狀。

  7. 黃耆:性溫味甘,歸脾、肺經,具有補氣、固表、升陽、利水消腫等功效,可治療氣虛、自汗、盜汗、水腫、尿頻、夜尿多等症狀。

  8. 熟地黃:具有補血、滋陰、益精、補腎、滋補養生等功效,可治療貧血、月經不調、痛經、盜汗、腰膝酸軟、耳鳴、頭暈、目眩等症狀。

  9. 玉竹:具有滋陰、補氣、生津止渴、潤燥和除煩等多種傳統功效,可治療陰虛液虧、肺燥咳嗽、胃陰不足、口渴喜飲、煩熱不安、心悸失眠多夢等症狀。

  10. 沙苑子:具有補氣固脫、澀精止遺、益精、補益肝腎的功效,可治療氣虛、遺精、滑精、早洩、陽痿、不孕不育等症狀。

總結:中藥方劑「補氣補血湯」具有補氣補血、活血化瘀、利水消腫、祛風除濕等功效,可治療氣血不通暢、痰液凝結、骨節疼痛化膿潰爛、飲食減少、氣血雙虧等症狀。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宜在醫師指導下使用,不可自行服用。
  • 本方有補氣養血、活血化瘀的功效,孕婦、哺乳期婦女、兒童、體質虛弱者慎用。
  • 本方服用期間,應注意飲食清淡,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
  • 如有不適,應立即停藥並就醫。

相關疾病


神經性厭食症多痰

相同名稱方劑


補氣補血湯, 出處:《點點經》卷一。 組成:栗殼3錢,當歸2錢,黃耆2錢,玉竹(蜜炙)1錢半,白朮(土炒)1錢半,川芎1錢半,熟地1錢半,蒺藜1錢半,茯苓1錢半,二花1錢半,白芍3錢,甘草3分。 主治:酒病氣血滯澀,結痰紅白,骨節作膿已潰,水流不休,疼痛難忍,飲食少進,氣血兩虧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