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子丸

五子丸

WU ZI W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2

寒性指數

8

熱/寒比例

偏熱 (1.50)

複方歸經比例

腎經 33%
肝經 26%
肺經 20%
膀胱經 6%
心經 6%
脾經 6%
腎經
肝經
肺經
膀胱經
心經
脾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五子丸以枸杞子為其中一味藥材,主要因其具有以下兩大功效:

一、滋補肝腎:枸杞子性甘平,入肝腎經,能滋陰補腎,益精血,對於肝腎虛損、腰膝酸軟、頭昏耳鳴等症狀有改善作用。五子丸中,枸杞子與其他四味藥材共同作用,達到滋補肝腎、益精填髓的功效。

二、補益氣血:枸杞子亦能補益氣血,改善面色蒼白、乏力等症狀。五子丸中,枸杞子與其他藥材協同作用,達到補益氣血、強身健體的功效。

五子丸是一種著名的中藥方劑,主要用於補腎和強壯陽氣。其中,菟蕬子是其重要成分之一,其主要功效在於助陽益精。菟蕬子含有豐富的生物鹼和糖類,能有效促進人體的代謝過程,加強腎臟的功能,從而改善生殖系統的健康。此藥材特別適合用於男性性功能的提升,常被用於治療陽痿、早泄等問題。

此外,菟蕬子還含有多種對人體有益的微量元素,如鋅和硒,這些元素在促進男性荷爾蒙的合成方面起著關鍵作用,能增強精子質量和活力,從而提升生育能力。五子丸的配方經過長時間的實踐證明,在加強身體虛弱、提高免疫力方面具有顯著效果。綜合考量,菟蕬子的加入不僅豐富了五子丸的藥效,還使整個方劑在針對腎虛問題時,能更有效地發揮其療效,進一步提升臨牀應用的效果。

五子丸方劑中包含五味子,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固腎澀精: 五味子味酸甘,性溫,入肺、腎經,具有收斂固澀之效。五子丸主要用於治療腎虛精虧、遺精滑泄等症,五味子能固腎澀精,防止精氣外泄,與方中其他藥物如枸杞子、菟絲子等相輔相成,加強固腎壯陽之效。
  2. 滋陰益氣: 五味子還具有滋陰益氣之功效,能補益腎精,改善因腎虛引起的腰膝酸軟、頭暈耳鳴等症狀。五子丸方中亦包含補腎益精的藥物,如山藥、覆盆子等,五味子與之搭配,可使藥效更顯著。

五子丸是一種著名的中藥方劑,其組成中包含多種藥材,其中車前子是重要成分之一。車前子具備清熱利尿、明目通腸的功效,常被用於治療泌尿系統疾病,如尿頻、尿急等症狀。五子丸主要功能是補腎,治療腎虛所引起的症狀,包含遺精、腰膝痠痛以及耳鳴等。車前子的加入,能夠增強方劑的利尿效果,促進腎臟功能的正常運作,幫助清除體內的濕氣和毒素,從而達到更全面的療效。此外,車前子的清熱作用能夠緩解腎虛所導致的上火,進一步平衡身體的內部環境。總體而言,車前子的存在不僅提高了五子丸的療效,還使其在調和陰陽、保持身體健康方面扮演了重要角色,使這一方劑在臨牀應用中更為廣泛。

五子丸方劑中加入覆盆子,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補腎固精: 覆盆子性溫,味甘酸,入腎經,具有補腎壯陽、固精止遺之效。五子丸以補腎固精為主,覆盆子可增強其補腎功效,尤其適用於腎虛精虧、遺精滑精、腰膝酸軟等症。
  2. 固澀止瀉: 覆盆子同時具有收斂固澀之效,對於腎虛所致的脾腎不固、久瀉不止等症也有輔助治療作用。五子丸中加入覆盆子,可加強其固澀止瀉之功,進一步增強治療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五子丸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五子丸主要用於治療「痰飲水氣,面浮,氣短似喘」。此證屬於痰飲內停、水氣泛溢所致的病症,臨床表現為面部浮腫、氣短喘息,類似痰濕壅滯、肺脾腎功能失調的狀態。古代醫家認為痰飲的生成與肺、脾、腎三臟相關,尤其腎陽不足、氣化無力時,水液代謝異常,易聚為痰飲。五子丸通過補益腎氣、固攝下焦、利水滲濕等作用,調節水液代謝,改善痰飲內停的症狀。

五子丸組成邏輯推理與治療原理

  1. 餘甘子
    性味甘酸澀涼,歸肺、胃經,能生津止咳、清熱利咽。在此方中可能取其潤肺化痰、調和藥性之功,協助化解痰飲。

  2. 覆盆子
    甘酸微溫,歸肝、腎經,補益肝腎、固精縮尿。其溫補性質可助腎陽,改善下焦虛寒所致的水液停聚。

  3. 菟絲子
    辛甘平,歸肝、腎、脾經,補腎益精、養肝明目。其助陽固攝之效可加強腎氣,促進水液代謝。

  4. 五味子
    酸甘溫,歸肺、腎、心經,收斂固澀、益氣生津。能斂肺氣、滋腎水,減少氣耗散,改善氣短喘息。

  5. 車前子
    甘寒,歸肝、腎、肺經,利水通淋、滲濕化痰。為方中關鍵利尿藥,引水濕下行,緩解面浮、痰飲。

輔料與製法強化藥效

  • 枸杞嫩葉汁:補肝腎、益精血,增強方劑滋養之效。
  • 杏仁、無灰酒:杏仁宣肺降氣,酒行藥勢,助氣血流通。
  • 地黃汁、真酥、鹿角膠:滋陰養血、溫補腎陽,與五子配伍形成「陰中求陽」之效,鞏固根本。

治療原理總析
五子丸以「補腎固本、利水化痰」為核心。

  • 補益腎氣:通過覆盆子、菟絲子、鹿角膠等溫補下元,強化腎陽的氣化功能,從根源改善水液代謝。
  • 利水滲濕:車前子直接引水濕下行,搭配杏仁宣肺,疏通水液通路。
  • 收斂固攝:五味子、覆盆子收斂肺腎之氣,減少津液耗散。
  • 滋潤調和:餘甘子、枸杞葉、地黃汁等滋陰潤燥,防止溫燥傷陰,達成「通流五臟,潤澤血脈」之效。

全方標本兼顧,既化痰飲治標,又補腎陽治本,符合「痰飲病當以溫藥和之」的治療大法,故能改善痰飲水氣所致的浮腫、氣喘等症。

傳統服藥法


余甘子5兩,覆盆子5兩(酒浸,焙),菟絲子5兩(去浮者,酒浸,蒸熟,焙),五味子5兩(炒),車前子5兩(酒浸,焙)。通流五臟,潤澤血脈,返老成少,補助元陽,制金石藥毒。
上為末,取二三月間枸杞嫩葉,搗研取汁2大升,和藥末,令汁盡為度。又取杏仁1升(去皮尖),與無灰酒同研,取汁5升,於銀石器中煎令杏仁無苦味,然後下地黃汁半升,真酥5兩,鹿角膠末5兩,同於前汁中略煎過,次下五子末,以柳枝急攪之,慢火熬,可丸即並手丸,如梧桐子大。
每日30丸,空心溫酒送下。如熱,任意加減。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五子丸具有補腎益精、固精止遺的功效,但不宜長期服用,以免引起上火。服用五子丸期間,應注意飲食清淡,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

相關疾病


目視無神眼睛乾澀氣喘前列腺炎大便秘結心內膜炎心包炎二尖瓣狹窄腎絲球腎炎精囊炎(精囊炎性疾患)大腸激擾綜合症頻尿全身性水腫多痰尿中混挾精液面部浮腫頭昏精神不佳呼吸急促,氣不接續之症小便渾濁不清

相同名稱方劑


五子丸, 出處:《醫級》卷八。 組成:蘇子、葶藶子、車前子、大腹子、蔔子各等分。 主治:痰飲水氣,面浮,氣短似喘。

五子丸, 出處:《種福堂方》卷二。 組成:火麻仁、紫蘇子、松子肉、杏仁(炒,去皮尖)、芝麻(炒)。 主治:老人大腸燥結便秘。

五子丸, 出處:《筆花醫鏡》卷四。 組成: 五子丸(《筆花醫鏡》卷四。)出處:《筆花醫鏡》卷四。組成:枸杞子4兩,菟絲子4兩,五味子2兩,車前子2兩,覆盆子2兩。主治:種子。 。 主治:種子。

五子丸, 出處:《永類鈐方》卷十三引《澹寮》。 組成:菟絲子(酒蒸)、家韭子(炒)、益智子仁、茴香(炒)、蛇床子(去皮,炒)各等分,(一方加川椒)。 主治:溫固下元,通陽補腎。主治:小便頻數,時有白濁。小便夜多,頭昏,腳弱,老人虛人多有此證,大能耗人精液,令人卒死。

五子丸, 出處:《普濟方》卷二二三引《博濟》。 組成: 五子丸(《普濟方》卷二二三引《博濟》。)出處:《普濟方》卷二二三引《博濟》。別名:守仙五子丸組成:餘甘子5兩,覆盆子5兩(酒浸,焙),菟絲子5兩(去浮者,酒浸,蒸熟,焙),五味子5兩(炒),車前子5兩(酒浸,焙)。主治:通流五臟,潤澤血脈,返老成少,補助元陽,制金石藥毒。 。 主治:通流五臟,潤澤血脈,返老成少,補助元陽,制金石藥毒。

五子丸, 出處:《魏氏家藏方》卷六。 組成: 五子丸(《魏氏家藏方》卷六。)出處:《魏氏家藏方》卷六。組成:覆盆子2兩,杜仲2兩(去皮,薑制,炒去絲),菟絲子2兩(淘淨,酒浸,研成餅),巴戟2兩(去心),枸杞子2兩,遠志2兩(去心),五味子2兩(去枝),茯神2兩(去木),肉蓯蓉2兩(酒浸,去土),當歸2兩(酒浸,去蘆),山茱萸2兩(去核),牛膝2兩(酒浸,去蘆),乾山藥2兩,萆薢2兩,熟乾地黃2兩(洗),黃精2兩,破故紙2兩(炒),青鹽2兩(别研),柏子仁2兩(别研),石菖蒲1兩(去須)。主治:固心腎,補元氣。 。 主治:固心腎,補元氣。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