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鹿丸
QUAN LU W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濟陽綱目》卷六十七
熱性指數
寒性指數
熱/寒比例
偏寒 (0.53)複方歸經比例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全鹿丸方劑中加入黃柏,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解毒:黃柏味苦寒,性燥,入腎、膀胱經,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之功效。全鹿丸以鹿茸等補陽藥材為主,但鹿茸性溫,服用過量易導致陽盛陰虛,出現內熱、煩躁等症狀。黃柏可與鹿茸相配,起到清熱瀉火、平衡陰陽的作用,避免滋補過度。
- 抑菌止癢:全鹿丸主治風濕痹痛、筋骨痿軟、腰膝酸軟等病症,而這些病症常伴有皮膚瘙癢、紅腫等症狀。黃柏具有抗菌消炎作用,能抑制細菌滋生,減輕皮膚炎症,緩解瘙癢症狀,進一步提高藥效。
全鹿丸是一種傳統中藥方劑,主要用於調理身體、補益腎陽、壯陽補精等。其組成中包含菟蕬子,這是因為菟蕬子具有獨特的藥理作用。菟蕬子性溫,味甘,具有補腎助陽的功能,可以增強腎臟的生理功能。中醫理論認為腎為先天之本,與人的精力和生育能力密切相關,因此在全鹿丸中加入菟蕬子能有效促進腎氣的運行,改善機體狀態。
此外,菟蕬子的補腎作用與全鹿丸的主旨相輔相成,增強方劑的整體效果。它不僅能增進身體的耐力與活力,還能改善男性的性功能,對於年長者或體弱者有很好的保健效果。這種藥材的使用反映了中醫藥強調的辯證施治原則,通過合理配伍來調整身體的陰陽平衡,達到治療和保健的雙重目的。藉由菟蕬子的加入,全鹿丸在補腎壯陽方面的效果得以加強,使其在臨牀上更具療效。
全鹿丸中加入枸杞子,主要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滋補肝腎,益精血: 枸杞子味甘性平,入肝腎經,具有滋陰補腎、益精血的功效。全鹿丸以鹿茸為君藥,性溫燥,補腎壯陽力強,而枸杞子可緩解鹿茸的燥熱,並起到滋陰補腎、益精血的作用,使藥效更為平和,不易上火。
- 增強鹿茸的藥效: 枸杞子本身也具有補腎壯陽、延緩衰老的作用,與鹿茸相輔相成,共同增強藥效,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全鹿丸方劑中包含金櫻子,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固澀止瀉: 金櫻子味酸澀,性溫,具有收斂止瀉的作用。全鹿丸多用於治療腎虛精虧、滑精遺尿、脾腎兩虛等症狀,而金櫻子可以收斂固澀,防止精關不固、滑脫失禁,輔助治療相關症狀。
- 固精補腎: 金櫻子性溫,可溫腎助陽,與全鹿丸中其他補腎壯陽藥材配合,起到溫補腎陽、固精止遺的功效,有助於提升藥效,增強治療效果。
全鹿丸中包含五味子,主要原因如下:
- 補腎固精,益氣生津:五味子性酸甘,入肺、腎經,具有補腎固精、益氣生津的功效,可與全鹿丸中其他藥材共同增強補腎壯陽、益氣養血的作用,提升藥效。
- 收斂固澀,止汗止瀉:五味子能收斂固澀,止汗止瀉,可緩解全鹿丸可能引起的虛汗、滑泄等副作用,使藥效更穏定,安全性更高。
全鹿丸方中加入車前子,主要考量其利水通淋的功效。
車前子性寒,味甘,入膀胱經,能清熱利尿,滲濕止瀉。全鹿丸作為補腎壯陽之劑,常伴有濕熱內蘊,或因腎氣不足導致水液代謝失常。車前子可清解濕熱,促進水液代謝,利尿通淋,輔助鹿茸等藥材補腎壯陽,達到標本兼治的效果。
全鹿丸方劑中包含桑白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清熱解毒,宣肺止咳:桑白皮性寒,味苦,入肺經,具有清熱解毒、宣肺止咳之功效。全鹿丸方劑多用於治療風熱感冒、咳嗽痰稠等症,桑白皮可清熱解毒,宣肺止咳,輔助全鹿丸治療風熱感冒之症。
- 配伍增效:全鹿丸方劑中多為補益之品,桑白皮性寒,可起到清熱解毒、緩解補益之品燥熱之功效,使全鹿丸方劑的功效更加平衡,避免溫熱之品過於燥熱而傷陰。
總之,桑白皮在全鹿丸方劑中起到清熱解毒、宣肺止咳,並配伍增效的作用,使全鹿丸的功效更加全面。
全鹿丸方劑中包含楮實,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 補腎益精: 楮實性平味甘,入腎經,具有補腎益精、強筋健骨之效。與全鹿等補腎壯陽藥材相配伍,可增強藥效,達到滋補腎精、強健筋骨的目的。
- 利水消腫: 楮實還具有利水消腫的功效,可協助鹿茸等藥材疏通經絡,排除體內濕氣,進一步提升藥效。
因此,楮實的加入,不僅能增強全鹿丸的補腎益精功效,更能輔助利水消腫,促進藥效發揮。
主治功效
全鹿丸主治功效分析
治療原理
全鹿丸是一首溫補腎陽、益氣養血的方劑。方中以鹿茸、鹿胎、鹿肉等為君藥,大補元陽、益精填髓。結合人參、黃耆等補氣藥,以及熟地、當歸等補血藥,輔以多種補益肝腎、固精止遺、強筋健骨的藥物,如枸杞子、菟絲子、杜仲、牛膝等,並佐以溫裡散寒的肉桂、附子,全方位地補益人體的氣血陰陽。
古文內容分析
補益元陽,滋養精血:
- 《本經逢原》和《本草綱目拾遺》均提到「鹿性補陽益精,男子真元不足者宜之」,並指出「全鹿丸合大劑參、耆、桂、附,大壯元陽」,「其胎純陽未散,宜為補養天真滋益少火之良劑」,且「入六味丸中,為溫補精血之要藥」。這些記載說明全鹿丸以鹿的各個部分入藥,特別是鹿胎,配合人參、黃耆、桂枝、附子等藥物,具有強大的補益元陽、滋養精血的作用。
- 《本草新編》指出「用鹿胎,加之人參、熟地、山茱、山藥、茯苓、牛膝、柏子仁、巴戟天、肉蓯蓉、炒棗仁、甘草、白朮、麥冬、沙參、五味子、杜仲、破故紙、黃耆、當歸,為全鹿丸之更妙也。用大鹿為全鹿丸者,誤。鹿胎為丸,大能生先天之氣,益後天之母,健脾生精,興陽補火,至神之丸,奈世人未識耳。」,說明以鹿胎為主藥更佳,其功效為「生先天之氣,益後天之母,健脾生精,興陽補火」,對先天和後天皆有補益作用。
治療虛損勞傷、氣血不足:
- 《時方妙用》提到全鹿丸可用於「癆症愈後」的調養,與八味地黃丸、天王補心丹、龜鹿二仙膏等方劑並列,說明其補益虛損的功效。
- 《時方歌括》描述了全鹿丸的製作方法,並指出其「能補諸虛百損五勞七傷」,適合「用瘦過於勞苦」及「高年瘦弱」之人。
- 《景岳全書》和《婦人規》中均記載了全鹿丸的組成和功效,並指出其「能補諸虛百損,五勞七傷,功效不能盡述」,並可治療「精血不足」、「陽痿精衰虛寒,年邁艱嗣」等症狀。
- 《重訂廣溫熱論》將全鹿丸歸類於「氣血陰陽統補」的峻補之方,並指出其「能補諸虛百損,五勞七傷,功效不能盡述」。
- 《菉竹堂集驗方》記載了全鹿丸的組成,並強調其「治諸虛百病,精血不足,元氣虛弱,久無子嗣,並四肢無力,精神欠爽」。
- 《景岳全書發揮》中記載了全鹿丸的功效,並提到其「能補諸虛百損,五勞七傷,功效不能盡述」。
- 《萬氏家抄濟世良方》也收錄了全鹿丸的組成,並指出其「治諸虛百病,精血不足,元氣虛弱,久無子嗣,並四肢無力,精神欠爽」。
- 《魯府禁方》同樣收錄了全鹿丸,並強調其「治諸虛百病,精血不足,元氣虛弱,久無子嗣,並四肢無力,精神欠爽」的功效,並補充「常服能還精填髓,補益元陽,滋生血脈,壯健脾胃,安五臟,和六腑,添智慧,駐容顏。久服其效不能盡述」。
- 《赤水玄珠》記載了「五子全鹿丸」,並強調其「補五臟,養精神,填骨髓,壯元陽,健筋骨,多生育,延年益壽,功效非常」。
疏通經絡,活血調氣:
- 《孫氏醫案》、《古今醫案按》和《孫文垣醫案》中均記載了一個醫案,患者在服用全鹿丸後病情好轉,醫者認為「良由先為疏通經絡,活血調氣,然後以補劑收功」,暗示全鹿丸在補益的同時,也可能有疏通經絡、活血調氣的作用,但這並非全鹿丸的主要功效。
誤用反傷:
- 《冷廬醫話》、《續名醫類案》、《重慶堂隨筆》和《景岳全書發揮》均記載了一個案例,即沈赤文服用全鹿丸後出現不良反應,最終死亡的案例,提示全鹿丸雖為補益之劑,但並非人人皆宜,需辨證施治,不可盲目服用。特別是「肥厚痰多之人,內蘊濕熱者」,應當忌服。
總結
全鹿丸主治功效為溫補腎陽、益氣養血、填精補髓,適用於腎陽不足、氣血兩虛、精血虧損所致的腰膝痠軟、畏寒肢冷、陽痿遺精、頭暈耳鳴、神疲乏力、面色晄白、氣短懶言等症狀。
古文記載中反覆強調其「補諸虛百損,五勞七傷」的功效,並多用於治療「精血不足,元氣虛弱,久無子嗣,並四肢無力,精神欠爽」等症狀,尤其適用於「用瘦過於勞苦」及「高年瘦弱」之人。部分醫案雖提及此方可能兼有疏通經絡、活血調氣的作用,但並非其主要功效。同時,多篇古文也警示了全鹿丸的禁忌症,說明此方並非人人皆宜,需辨證施治,避免誤用,特別是「肥厚痰多之人,內蘊濕熱者」應當忌服。
傳統服藥法
人參(去蘆)5斤,故紙(鹽炒)1斤,鹿角膠1斤4兩,當歸2斤,川牛膝1斤4兩,黃柏2斤,鎖陽1斤8兩,杜仲炭(鹽炒)2斤,小茴香(鹽炒)12兩,菟絲子1斤,香附(醋制)3斤,鹿茸(去毛)2斤8兩,生黃耆4斤,青鹽10兩,桂圓肉15斤,冬蟲草5錢,秋石1斤,楮實子10兩,鹿角(洗淨)6斤,茯苓(去皮)5斤,蘆巴子1斤,天冬1斤,麥冬1斤,甘草1斤,懷牛膝1斤,琥珀1斤,制沒藥1斤,枸杞子2斤,黨參(去蘆)10兩,益母草膏1斤,花椒4兩,覆盆子10兩,老鶴草膏10兩,鮮鹿肉20斤,鹿尾1斤14兩,巴戟肉(甘草水制)1斤,鮮牛乳10斤,淨鹿腎1斤4兩,遠志肉(甘草水制)8兩,紫河車2兩,蓯蓉(酒蒸)1斤(以上用黃酒71斤8兩裝罐內,或裝不生鏽的桶內,將罐口封固,隔水蒸煮至酒盡為度);川芎1斤,陳皮9斤,白朮(麩炒)1斤10兩,沈香2斤,廣木香1斤,生地1斤10兩,續斷1斤,砂仁8斤,生棗仁6兩5錢,炒棗仁6兩5錢,黃芩2斤,桑枝10兩,木瓜1斤,生山藥1斤,五味子(酒蒸)10兩,熟地2斤,紅花10兩。
滋補益氣,填精補髓。
上為粗末,再和所蒸的藥料共和一起拌勻,曬乾研粉,煉蜜為丸,3錢重。蠟皮或蠟紙筒封固。
每次服1丸,白開水送下。
孕婦忌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全鹿丸性味甘平,歸肝腎經。有補益作用,陰虛火旺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全鹿丸, 出處:《增補內經拾遺》卷四。 組成: 全鹿丸(《增補內經拾遺》卷四。)出處:《增補內經拾遺》卷四。組成:雄鹿(最小)1隻,秋石2斤,五味子3斤(酒洗,曬乾,淨末1斤),車前子2斤(水淘,曬乾,淨末1斤),金櫻子3斤(酒洗,曬乾,淨末1斤),菟絲子7斤(酒浸,曬乾,如7次後取末5斤),黃柏7斤(去粗皮,牛乳浸透,曬乾,取淨末5斤)。主治:益血氣,補勞傷,固精髓,壯筋骨。 。 主治:益血氣,補勞傷,固精髓,壯筋骨。
全鹿丸, 出處:《濟陽綱目》卷六十七。 組成: 全鹿丸(《濟陽綱目》卷六十七。)出處:《濟陽綱目》卷六十七。組成:黃柏7斤(去粗皮,用青鹽煮酒浸,焙乾,取淨末5斤,又以鹿血拌,焙),菟絲子7斤(水潤淨,酒浸,蒸,淨末5斤),枸杞子7斤(真甘州者,用牛乳浸,焙乾,取淨末5斤),金櫻子3斤(搗去刺,剖開去核,取淨末1斤),五味子3斤(去桔梗,酒洗淨,曬乾,淨末1斤半),車前子3斤(水淘淨,曬乾),煮鹿時加桑白皮1斤半,楮實子1斤半。主治:大補元精,種子。 。 主治:大補元精,種子。
全鹿丸, 出處:《醫統》卷四十八。 組成:中鹿1隻(不拘牝牡,縛死,去毛,肚雜洗淨;鹿肉煮熟,橫切片,焙乾爲末;取皮同雜入原湯煮膏,和藥末爲丸;骨用酥炙,爲末,和肉末、藥末一處,和膏搗;不成丸,加煉蜜),人參1斤,黃耆1斤,白朮1斤,茯苓1斤,當歸1斤,川芎1斤,生地黃1斤,熟地黃1斤,天門冬1斤,麥門冬1斤,陳皮1斤,炙甘草1斤,破故紙1斤,川續斷1斤,杜仲1斤,川牛膝1斤,枸杞子1斤,巴戟天1斤,胡蘆巴1斤,乾山藥1斤,芡實子1斤,菟絲子1斤,五味子1斤,覆盆子1斤,楮實子1斤,鎖陽1斤,肉蓯蓉1斤,秋石1斤,川椒半斤,小茴香半斤,青鹽半斤,沉香半斤。 主治:還精填髓,補益元陽,滋生血脈,壯健脾胃,安五臟,和六脈,添智慧,駐容顔。主治:諸虛百損,五勞七傷。
全鹿丸, 出處:《墨寶齋集驗方》卷上。 組成: 全鹿丸(《墨寶齋集驗方》卷上。)出處:《墨寶齋集驗方》卷上。組成:當歸身4兩,知母(去尾淨)4兩,天門冬(去心、皮淨)4兩,懷熟地4兩,人參(去蘆)4兩,白茯苓(去皮)4兩,金櫻子(去粗皮、刺淨)4兩,芡實肉6兩,牛膝(去蘆)6兩,蓮肉(去心)4兩,山藥4兩,黃柏(去皮)4兩,懷生地4兩,白芍2兩(炒),麥門冬(去心)4兩,枸杞子(去蒂)8兩,茯神(去皮心)4兩,杜仲(酥炙,去絲)4兩,白朮(東壁土炒)4兩,蓮須4兩,山茱萸(淨肉)8兩,女貞實8兩,覆盆子4兩,柏子仁6兩,肉蓯蓉4兩(酒洗),黃耆(蜜炙淨)4兩,骨碎補4兩,五味子2兩(淨),桑椹子4兩(淨),陳皮4兩,菟絲子(酒煮搗爛,曬乾,淨)2兩。主治:補腎種子。 。 主治:補腎種子。
全鹿丸, 出處:《全國中藥成藥處方集》(天津方)。 組成:人參(去蘆)5斤,故紙(鹽炒)1斤,鹿角膠1斤4兩,當歸2斤,川牛膝1斤4兩,黃柏2斤,鎖陽1斤8兩,杜仲炭(鹽炒)2斤,小茴香(鹽炒)12兩,菟絲子1斤,香附(醋制)3斤,鹿茸(去毛)2斤8兩,生黃耆4斤,青鹽10兩,桂圓肉15斤,冬蟲草5錢,秋石1斤,楮實子10兩,鹿角(洗淨)6斤,茯苓(去皮)5斤,蘆巴子1斤,天冬1斤,麥冬1斤,甘草1斤,懷牛膝1斤,琥珀1斤,制沒藥1斤,枸杞子2斤,黨參(去蘆)10兩,益母草膏1斤,花椒4兩,覆盆子10兩,老鸛草膏10兩,鮮鹿肉20斤,鹿尾1斤14兩,巴戟肉(甘草水制)1斤,鮮牛乳10斤,淨鹿腎1斤4兩,遠志肉(甘草水制)8兩,紫河車2兩,蓯蓉(酒蒸)1斤(以上用黃酒71斤8兩裝罐內,或裝不生鏽的桶內,將罐口封固,隔水蒸煮至酒盡爲度);川芎1斤,陳皮9斤,白朮(麸炒)1斤10兩,沉香2斤,廣木香1斤,生地1斤10兩,續斷1斤,砂仁8斤,生棗仁6兩5錢,炒棗仁6兩5錢,黃芩2斤,桑枝10兩,木瓜1斤,生山藥1斤,五味子(酒蒸)10兩,熟地2斤,紅花10兩。 主治:滋補益氣,填精補髓。主治:身體衰弱,頭眩耳鳴,夜夢遺精,腰膝疼痛,四肢痠軟,自汗盜汗,神志不安,婦女氣血虧損,崩漏帶下。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