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氣散

分氣散

FEN QI S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2

寒性指數

27

熱/寒比例

(0.44)

複方歸經比例

大腸經 17%
腎經 15%
肺經 15%
脾經 11%
胃經 11%
膀胱經 10%
小腸經 9%
肝經 4%
膽經 2%
三焦經 2%
大腸經
腎經
肺經
脾經
胃經
膀胱經
小腸經
肝經
膽經
三焦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分氣散中含有甘遂,是因其具有瀉下逐水之功效,能有效治療水腫等症。

甘遂性寒,味苦,入脾、腎經,具有瀉水逐飲、消腫散結之效。對於水腫、腹水、胸水等症,甘遂能引導水濕下行,利水消腫,達到治療目的。

此外,甘遂還能通便,對於因水濕停滯導致的便祕也有效。

然而,甘遂毒性較大,不可隨意使用,需在醫師指導下服用。

分氣散中包含商陸,主要原因如下:

  1. 消腫散結: 商陸性寒,味苦辛,入肺、脾、腎經,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散結之效。對於因熱毒壅滯而引起的肺癰、瘰癧、乳癰等症,能有效清熱解毒,消散腫塊,配合方中其他藥物,起到協同作用。
  2. 引藥下行: 商陸入腎經,能引藥下行,促進藥物深入病竈,達到更好的療效。分氣散中其他藥物如桔梗、甘草等,多偏於上焦,商陸的加入能引導藥力向下,使藥效更為全面。

分氣散中包含牽牛子,乃因其具有瀉下通便之效,可有效治療腸胃積滯、腹脹便祕等症狀。牽牛子性寒,味苦,入脾、大腸經,其作用主要為瀉下逐水、消積導滯,對於因濕熱、食積、氣滯等原因導致的腹脹便祕,具有良好的療效。此外,牽牛子還能清熱解毒,對於濕熱蘊結導致的發熱、口渴、小便不利等症狀也有一定的緩解作用。因此,在分氣散方劑中加入牽牛子,可以起到瀉下通便、消積導滯的作用,達到治療腸胃積滯、腹脹便祕等症狀的目的。

分氣散中包含檳榔,主要是利用其行氣消積的功效。檳榔味辛、苦,性溫,入胃、大腸經,具有消食積、驅蟲、降逆止嘔等作用。

在分氣散中,檳榔與其他藥物配合,可以疏肝理氣、消食積滯,對於胸脘痞悶、氣機阻滯、食積不消等症狀有較好的療效。其行氣消積的作用,可幫助脾胃運化,促進食物消化吸收,緩解消化不良引起的各種不適。

分氣散方中包含木香,乃因其具有以下兩方面功效:

  1. 理氣止痛: 木香味苦辛,性溫,入脾、胃經,具有行氣止痛、健脾消食的功效。分氣散主要用於治療胸脅脹滿、脘腹疼痛、消化不良等症,木香可理氣止痛,緩解胸腹脹滿,改善消化功能。
  2. 燥濕健脾: 木香亦有燥濕健脾之效。分氣散中常配伍其他燥濕健脾的藥物,如白朮、茯苓等,共同達到健脾除濕,促進脾胃運化的作用,改善因濕氣阻滯所致的消化不良、腹瀉等症。

分氣散中包含丁香,主要因其具有以下兩點功效:

  1. 溫中散寒,理氣止痛:丁香性溫,味辛,入脾、胃、腎經,可溫暖脾胃,散寒止痛,對於寒凝氣滯所致的胃脘疼痛、腹痛、嘔吐等症狀具有良好效果。
  2. 降逆止嘔:丁香氣味芳香,可降逆止嘔,對於寒邪客胃、脾胃虛弱所致的呃逆、嘔吐等症狀有一定的緩解作用。

因此,分氣散中加入丁香,可起到溫中散寒、理氣止痛,並兼具降逆止嘔的作用,有助於治療寒凝氣滯所致的胃脘疼痛、呃逆、嘔吐等症狀。

分氣散中包含輕粉,其原因如下:

  1. 瀉熱解毒: 輕粉性寒,善於清熱解毒,可用於治療熱毒壅盛、肺熱咳嗽、痰黃稠粘等症。
  2. 利濕化痰: 輕粉亦具利濕化痰之效,能祛除濕熱,化解痰濁,對於痰多、呼吸不暢者有緩解作用。

分氣散以輕粉為君藥,配合其他藥物,發揮協同作用,達到清熱解毒、利濕化痰的功效。但輕粉性寒毒性較大,需在醫師指導下服用,不可自行使用。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分氣散傳統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水蠱腹腫」,即古代所指水濕停聚、氣機阻滯所致之腹脹如鼓(類似現代肝硬化腹水、腎性水腫等病症)。其核心病機為「氣滯水停」,治療以「分導滯氣」為法,透過行氣逐水、消脹散結,使氣行則水行,緩解腹脹。


方劑組成與邏輯推理

1. 行氣破滯為核心

  • 檳榔、青橘皮
    檳榔「破滯氣、下水腫」,青皮「疏肝破氣」,兩者合用以開泄中焦氣機,解除腹部脹滿。
  • 萊菔子(炒)、白豆蔻
    萊菔子消食降氣,白豆蔻化濕行氣,共調脾胃氣滯,改善腹中壅塞。

2. 攻逐水濕與通絡

  • 牽牛子(炒焦)、防己
    牽牛子(黑白丑)為逐水峻藥,炒焦後減其烈性,專攻水濕停聚;防己利水消腫,二藥協力導水下行。
  • 皂子(雄者,炮)
    皂莢子辛散走竄,能「通關利竅」,破水濕之結滯,炮製後緩其毒性。

3. 特殊用藥與輔助作用

  • 仙人枯骨
    古方中可能指「朽骨」或陳年獸骨(如虎骨),取其「斂降浮氣」或破積之效。然此藥今較罕用,或涉隱晦記載。
  • 麝香(研)
    少量麝香「通經絡、開壅滯」,助諸藥穿透水濕瘀阻,增強行氣利水之效。

4. 服用方法之巧思

大腹皮湯 送服,大腹皮專行腹中水氣,與方中藥物相須為用,強化消脹效果。


治療原理總結

此方以 「氣水分消」 為綱:

  • 行氣破結(檳榔、青皮、萊菔子)→ 解氣滯;
  • 逐水通絡(牽牛、防己、皂子)→ 消水腫;
  • 芳香開竅(麝香)→ 助藥力透達。

全方峻烈與緩和並用,適用於 水蠱實證,針對腹大堅滿、二便不利者。然須辨證精準,因方中含牽牛、皂子等攻伐之品,虛證慎用。

傳統服藥法


仙人枯骨1兩,檳榔(大者)1枚(銼),防己1分,白豆蔻1分,皂子(雄者)270枚(炮),萊菔子(炒)半兩,青橘皮(湯浸,去白,焙)半兩,麝香(研)半錢,牽牛子(瓦上炒焦,令作聲為度)1兩。
分導滯氣。
上為細散。
每服1錢匕,煎大腹皮湯調下,不拘時候。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有毒,使用時應慎重。

相關疾病


肺結核腹瀉腹部腫大

相同名稱方劑


分氣散, 出處:《聖濟總錄》卷八十。 組成:甘遂(炒)半兩,商陸(銼,炒)半兩,白牽牛(炒)半兩,檳榔(炮,銼)1枚,木香1分,白丁香(研)50枚,膩粉(研)1錢。 主治:利小便。主治:水蠱腹腫。

分氣散, 出處:《聖濟總錄》卷五十七。 組成:仙人枯骨1兩,檳榔(大者)1枚(銼),防己1分,白豆蔻1分,皂子(雄者)270枚(炮),萊菔子(炒)半兩,青橘皮(湯浸,去白,焙)半兩,麝香(研)半錢,牽牛子(瓦上炒焦,令作聲爲度)1兩。 主治:分導滯氣。主治:腹虛脹。

分氣散, 出處:《聖濟總錄》卷八十七。 組成:旋覆花1兩,麻黃(去根節)1兩,款冬花1兩,甘草(炙,銼)1兩,陳橘皮(湯浸,去白,焙)1兩,白朮1兩,前胡(去蘆頭)1兩,丹參1兩,桔梗(銼,炒)1兩,大棗(去核,焙)1兩,防葵1兩,黃耆(銼)1兩,五味子1兩,枳殼(去瓤,麸炒)1兩,貝母(去心)1兩,桃仁(去皮尖雙仁,炒黃)1兩,萎蕤1兩,葛根(銼)1兩。 主治:五臟熱勞,邪癖毒氣。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