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回陽軟堅湯中加入肉桂,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回陽溫經: 肉桂性熱,味辛甘,入心、肝、腎經,具有溫陽散寒、通經活血的功效。對於陽氣虛衰、寒凝血瘀所致的陽虛症狀,如四肢冰冷、面色蒼白、脈沉細等,肉桂能溫陽回陽,使寒邪散去,恢復陽氣,改善症狀。
- 軟堅散結: 肉桂性燥,能燥濕化痰,軟堅散結。對於寒凝血瘀所致的腫塊、硬結等,肉桂能溫陽化瘀,使痰濕消散,達到軟堅散結的效果。
因此,回陽軟堅湯中加入肉桂,旨在溫陽回陽,軟堅散結,達到治療陽虛寒凝、瘀血阻滯之症的功效。
回陽軟堅湯中加入白芥子,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作用:
- 溫陽散寒,助氣化水: 白芥子性溫,味辛,入肺、胃經,具有溫陽散寒、行氣化痰、消腫止痛的功效。對於寒邪凝滯、氣血運行不暢導致的陽氣衰微、水濕停滯等症狀,白芥子能溫陽散寒,助氣化水,促進水液代謝,改善寒凝水腫之症。
- 軟堅散結,活血通絡: 白芥子還具有軟堅散結、活血通絡的作用。對於痰飲凝結、氣血瘀滯導致的腫塊硬結,白芥子能軟堅散結,化痰消積,促進氣血流通,改善腫塊硬結之症。
回陽軟堅湯中加入乾薑,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溫中散寒,回陽救逆: 乾薑性溫,味辛,入脾、胃經,具有溫中散寒、回陽救逆之效。方中以乾薑溫脾胃之寒,使陽氣回升,改善陽虛之症。
- 化瘀軟堅: 乾薑辛溫走竄,能活血化瘀,消散寒凝血瘀所致的腫塊。回陽軟堅湯以乾薑溫化寒凝,促進氣血運行,軟堅散結,使腫塊消散。
總而言之,乾薑在回陽軟堅湯中發揮溫中散寒、回陽救逆和化瘀軟堅的功效,協同其他藥材,共同達到溫陽化瘀、軟堅散結的目的。
回陽軟堅湯中加入熟地黃,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滋陰補血:熟地黃性滋潤,入肝腎經,能補益肝腎陰血,填精益髓。回陽軟堅湯中多用於治療陽虛寒凝,導致的腹痛、腹脹、寒肢、面色蒼白等症狀,熟地黃能補益陰血,為陽氣提供滋養,有助於陽氣回升。
- 軟堅散結:熟地黃兼具滋陰與軟堅之效,能潤燥滑腸,軟化堅硬之物。回陽軟堅湯中常用於治療寒凝血瘀所致的癥結,熟地黃可促進血液循環,改善瘀血,有助於散結止痛。
回陽軟堅湯中加入白僵蠶,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軟堅散結: 白僵蠶性寒,入肝經,具有清熱解毒、化痰散結之效。對於由熱毒瘀阻所致的腫塊堅硬、疼痛等症狀,白僵蠶能起到軟堅散結的作用,配合其他藥物,共同達到消除病竈、恢復正常功能的效果。
- 驅除蟲積: 白僵蠶亦具有一定的驅蟲作用,可治療因蟲積導致的腹痛、腹脹、食慾不振等症狀。回陽軟堅湯中加入白僵蠶,可進一步提升其驅除蟲積、改善消化功能的功效。
回陽軟堅湯中加入橘紅,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疏肝理氣,降逆止嘔: 橘紅性溫,味辛,入肺、肝經,具有疏肝理氣、降逆止嘔的作用。方中加入橘紅,可以幫助疏解肝氣鬱結,降逆止嘔,緩解因肝氣鬱結、脾胃不和引起的嘔吐等症狀。
- 化痰止咳,宣肺止喘: 橘紅具有化痰止咳、宣肺止喘的功效,可以幫助清除痰液,緩解咳嗽、喘息等症狀。對於伴有痰多、咳嗽、喘息的回陽軟堅患者,加入橘紅可以起到輔助治療的作用。
回陽軟堅湯中包含三稜,其原因主要在於三稜的藥性特點:
- 破血消癥:三稜性溫,味辛,入肝、脾經,具有破血消癥、行氣止痛的功效。此方治病重點在於回陽軟堅,而三稜能破血化瘀,有助於軟堅散結,促進氣血運行,使陽氣回升。
- 活血化瘀:回陽軟堅湯主治寒凝血瘀、陽氣虛衰所致的癥結積聚,三稜活血化瘀的功效可改善局部血液循環,緩解寒凝血瘀,配合其他藥物共同達到回陽軟堅的目的。
回陽軟堅湯中加入麻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溫陽散寒: 麻黃性溫,入肺經,具有發汗解表、溫肺化飲之效。方中加入麻黃,可溫陽散寒,助於回補陽氣,改善患者寒凝血瘀、氣血不通之症狀。
- 宣肺通竅: 麻黃亦能宣肺通竅,利氣化痰,有助於改善患者胸悶、氣短、咳喘等症狀,並促進痰液排出,減輕病情。
因此,回陽軟堅湯中加入麻黃,旨在溫陽散寒、宣肺通竅,協同其他藥物共同作用,達到回陽軟堅、改善病情的功效。
回陽軟堅湯中包含莪朮,主要原因有二:
- 破瘀散結: 莪朮性溫,入肝脾經,具有破血行氣、消積化瘀之效。方中以其活血化瘀,軟堅散結,配合其他藥物,共奏回陽通絡、消腫止痛之功。
- 助藥力: 莪朮能增強其他藥物的功效,例如與延胡索、川芎等藥物配伍,可加強活血化瘀之效,與半夏、陳皮等藥物配伍,可加強理氣消積之效,進一步提升方劑整體療效。
總而言之,莪朮在回陽軟堅湯中,發揮破血散結、助藥力作用,提升方劑整體療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回陽軟堅湯主治「胸前疽、腋疽及一切表面皮膚不變,腫硬聚結的陰疽症」。此類病症屬中醫「陰疽」範疇,特徵為患處皮色不紅、漫腫不熱、堅硬如石或綿軟如棉,病程纏綿難癒。其病機多因陽氣虛弱,寒濕痰瘀凝滯經絡,氣血不通所致。古代醫家認為,陰疽需以「回陽溫通、化痰散結」為治則,促陽氣流通以化寒凝,軟堅散結以消腫硬。
組成邏輯推理與治療原理
1. 溫陽散寒,鼓舞氣血
- 上肉桂、炮薑:兩藥均為辛熱之品,肉桂補命門之火,溫通經脈;炮薑守而不走,溫中散寒。二者共助陽氣,驅散陰寒之邪,為「回陽」核心。
- 麻黃:辛溫發汗,開腠理以散表寒,配合肉桂、炮薑增強溫透之力,使寒邪外達。
2. 化痰濕,通絡散結
- 白芥子、橘紅:白芥子善祛皮裏膜外之痰,橘紅理氣化痰,二者針對陰疽痰濕黏滯之性,化解痰濁結聚。
- 全絲瓜、白僵蠶:絲瓜絡通經活絡,僵蠶祛風化痰散結,合用助痰濕從經絡消散。
3. 活血破瘀,軟堅消積
- 三稜、莪朮:均為破血行氣之品,能破除瘀血形成的腫硬結塊,促進氣血流通。
- 熟地:滋陰養血,防溫燥藥傷陰,並助氣血生化之源,為「陰中求陽」之用。
4. 整體配伍邏輯
全方以「溫陽化痰」為主,「活血軟堅」為輔。先以肉桂、炮薑振奮陽氣,麻黃開表透邪;再以白芥子、橘紅化解痰濕,三稜、莪朮破除瘀滯;佐熟地防燥、絲瓜絡通絡,使陽復寒散、痰消瘀化,腫硬自消。
治療原理總結
此方針對「陽虛寒凝、痰瘀互結」之陰疽,通過溫補與攻邪並行,既治本(回陽氣)亦治標(化痰瘀),符合「陽和則陰散」的中醫理論。其組方結構嚴謹,溫而不燥,散而不傷,體現古代外科「內治重調氣血」的辨證思維。
傳統服藥法
上肉桂1至3錢,白芥子3至5錢,炮薑2至4錢,熟地5錢至1兩,白僵蠶2至4錢,橘紅3至5錢,三稜3至5錢,麻黃1至2錢,莪朮3至5錢,全絲瓜2至5錢。
回陽軟堅,溫化痰濕。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具有辛溫、苦溫、甘溫、辛涼、苦辛等性味,陰虛火旺者慎用。
- 本方具有發汗解表、宣肺平喘的作用,感冒風寒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回陽軟堅湯, 出處:《趙炳南臨床經驗集》。 組成:上肉桂1至3錢,白芥子3至5錢,炮薑2至4錢,熟地5錢至1兩,白僵蠶2至4錢,橘紅3至5錢,三棱3至5錢,麻黃1至2錢,莪朮3至5錢,全絲瓜2至5錢。 主治:回陽軟堅,溫化痰濕。主治:胸前疽、腋疽及一切錶面皮膚不變,腫硬聚結的陰疽症。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