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七香散中包含丁香,主要原因有二:
- 溫中散寒,行氣止痛:丁香性溫,味辛,入脾、胃經,能溫中散寒,行氣止痛。對於脾胃虛寒、寒凝氣滯所致的脘腹冷痛、嘔吐、腹瀉等症狀,丁香具有良好的緩解作用。七香散中常與其他溫中散寒藥物配合,共同發揮溫胃止痛的功效。
- 芳香闢穢,醒脾開胃:丁香氣味芳香濃鬱,能醒脾開胃,促進消化。對於脾胃氣虛、食慾不振、消化不良等症狀,丁香能起到一定的改善作用。七香散中其他藥物亦具芳香開胃之效,與丁香相輔相成,增強療效。
七香散中加入沉香,主要原因有二:
一、溫中散寒,行氣止痛:沉香性溫,具有溫中散寒、行氣止痛的功效,能溫暖脾胃,驅散寒邪,緩解因寒氣入侵引起的腹痛、嘔吐等症狀。
二、調和諸藥,增強療效:沉香氣味芬芳,能調和藥性,使各味藥材更好地發揮功效,協同作用,達到最佳療效。
七香散中包含木香,主要有以下原因:
- 理氣止痛: 木香味苦性溫,入脾、胃、肝經,具有行氣止痛、健脾消食之效。七香散中多以香料配伍,治療寒凝氣滯、脘腹疼痛、消化不良等症,木香的理氣止痛之效可助其他藥物發揮作用。
- 燥濕止瀉: 木香亦能燥濕止瀉,對於脾胃虛弱、濕濁內停、腹瀉等症有輔助療效。七香散中的其他藥物如肉桂、丁香等也具有溫中散寒、燥濕止瀉之效,木香的加入可增強藥效。
七香散方中包含乳香,主要因其具有以下功效:
1. 活血化瘀:乳香性溫,味辛,入血分,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之效。七香散中多用於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等症,乳香有助於促進血液循環,加速瘀血消散,緩解疼痛。
2. 行氣止痛:乳香亦有行氣止痛的作用,能疏通經絡,緩解氣滯血瘀所致的疼痛。配合其他活血化瘀藥物,能更有效地改善疼痛症狀,使患者早日康復。
七香散中包含降香,主要因為其具有以下兩方面功效:
- 行氣止痛: 降香氣味辛香,性溫,入肝、脾經,具有行氣活血、止痛的功效。七香散中其他藥物如丁香、肉桂等也有類似的功效,與降香相輔相成,可有效緩解氣滯血瘀所致的疼痛,例如胸腹脹痛、胃脘痛等。
- 溫中散寒: 降香具有一定的溫中散寒作用,可溫暖脾胃,緩解寒邪入侵所致的胃脘冷痛、腹痛泄瀉等。七香散中還包含其他溫中散寒藥物,例如肉桂、乾薑等,與降香協同作用,可增強溫中散寒效果。
七香散中加入茴香,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理氣止痛:茴香味辛、性溫,入肝、脾、腎經,具有理氣止痛、溫腎散寒的功效。七香散多用於治療寒凝氣滯所致的胃脘疼痛、腹痛、腹脹等症狀,茴香的理氣止痛功效,可配合其他藥材協同作用,達到緩解疼痛的效果。
2. 暖胃助消化:茴香具備暖胃助消化的功效,可以促進腸胃蠕動,幫助消化吸收,對於脾胃虛寒、消化不良的人羣,可以起到一定的改善作用。七香散中加入茴香,可增強其溫胃散寒、理氣止痛的功效,有助於提升藥效。
七香散中包含陳皮,主要原因有二:
一、理氣健脾:陳皮味辛、苦,性溫,入脾、肺經,具有理氣健脾、燥濕化痰之效。七香散多用於脾胃氣滯、脘腹脹痛、食慾不振等症,而陳皮的理氣健脾作用可緩解胃腸氣滯,增進食慾,促進消化。
二、行氣止痛:陳皮還能行氣止痛,對於因氣滯引起的胸腹疼痛、胃脘疼痛等症,亦有緩解作用。七香散中常與其他具有行氣止痛功效的中藥材配伍,如香附、木香等,協同作用,以達到更好的療效。
七香散中包含青皮,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行氣消脹: 青皮味苦辛,性溫,入肝、脾經,具有行氣消脹、化痰止嘔之效。七香散主治腹痛脹滿、消化不良等症,青皮可疏肝理氣,促進腸胃蠕動,緩解腹痛脹滿,並有助於消化不良引起的食積脹滿。
- 疏肝健脾: 青皮能疏肝理氣,健脾開胃,與七香散中其他藥物如香附、陳皮等配伍,可起到協調脾胃、增強消化功能的作用,進一步改善腹痛脹滿、消化不良等症狀。
七香散中包含枳實,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行氣消積:枳實味苦酸,性寒,入脾、胃經,具有行氣消積、化痰止嘔的功效。七香散作為治療腹脹、消化不良等症的方劑,枳實能幫助理氣消滯,促進消化功能。
- 疏肝理氣:枳實還具備疏肝理氣的功效,能緩解肝氣鬱結所致的胸悶、脅痛等症狀。七香散中常與其他疏肝理氣藥物配合使用,達到整體的治療效果。
七香散中加入厚朴,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 理氣燥濕:厚朴性溫,味辛苦,入脾、胃、肺經。其理氣燥濕的特性,可以疏肝理氣,燥濕化痰,對於脾胃氣滯、痰濕阻滯所致的胸悶、脘腹脹滿、食慾不振等症狀具有良好的緩解作用。
- 降逆止嘔:厚朴能降逆止嘔,對於脾胃虛弱、氣機升逆所致的呃逆、嘔吐等症狀,具有較好的治療效果。
因此,七香散中加入厚朴,可以有效改善因脾胃氣滯、痰濕阻滯、氣機升逆所致的消化不良、嘔吐等症狀,達到和胃消食、降逆止嘔的功效。
七香散中包含檳榔,主要原因如下:
- 行氣消積:檳榔性溫,味辛,入脾、胃經,具有行氣消積、驅蟲殺蟲的功效。對於脾胃氣滯、食積不消、腹脹便祕等症狀,檳榔可以促進腸胃蠕動,有助於消化積滯,緩解不適。
- 溫中止痛:檳榔溫中散寒,對於寒邪客胃、脘腹冷痛、嘔吐腹瀉等症狀,檳榔可以溫中散寒,止痛止瀉。
七香散中檳榔的加入,配合其他藥物,發揮協同作用,以達到治療疾病的效果。
七香散中包含肉桂,主要原因有二:
其一,肉桂性溫熱,能溫陽散寒,補腎壯陽。七香散為溫性藥物,以溫中散寒為主,肉桂加入可增強溫陽散寒之效,尤其適用於脾胃虛寒、陽氣不足之症。
其二,肉桂味辛甘,能行氣活血,溫通經脈。七香散除了溫陽散寒外,亦有行氣活血的作用。肉桂加入可增強行氣活血之效,促進氣血運行,溫通經脈,改善寒凝血瘀之症。
七香散中加入麝香,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開竅醒神,行氣止痛: 麝香性溫,味辛,入心、脾、肝經,具有開竅醒神、活血止痛的功效。七香散用於治療頭痛、眩暈、鼻塞、胸悶、心悸等症,麝香能有效改善這些症狀,提升藥效。
- 引藥入經,提高藥效: 麝香氣味芳香,能引藥直達病所,增強其他藥材的藥效。七香散中包含多種藥物,麝香的存在可以促進其他藥材的吸收和利用,發揮更強的治療作用。
綜上所述,麝香在七香散中發揮着重要作用,既能直接治療疾病,又能提升其他藥材的藥效,是該方劑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七香散之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血凝氣滯,肚腹疼痛」,其病機關鍵在於氣血運行受阻,導致經脈不通而痛。古代醫家認為,肚腹疼痛多與寒凝血瘀、氣機鬱滯相關,故以芳香行氣、溫通散寒、活血止痛為法。方中藥物多具辛溫之性,能開宣氣機、通行血脈,尤其針對寒邪或氣鬱所致的局部脹痛、刺痛。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探討
辛溫行氣,活血止痛
- 草烏頭:大辛大熱,善逐寒濕、通經絡,為止痛要藥,針對寒凝血滯之劇痛。
- 莎草根(香附):疏肝解鬱,理氣寬中,調暢氣機以解除鬱滯,解決「氣滯」之本。
- 白芷、防風:辛溫發散,祛風除濕,兼能止痛,協同強化溫通效果。
芳香開竅,散瘀通絡
- 麝香:芳香走竄,能深入血分開閉結、通經脈,增強全方活血散結之效。
- 蔓荊實、荊芥穗:輕揚上行,疏風透邪,助氣血運行,兼緩頭面可能伴隨的脹滿感。
清熱涼血,佐制溫燥
- 地骨皮:性寒涼血,既可防諸辛溫藥過燥傷陰,又能清鬱久所化之伏熱,體現「溫中寓清」之配伍智慧。
配伍特點
全方以「溫通行氣」為主軸,輔以涼血制約,符合「寒熱並用」的傳統思路。透過辛香藥物開泄氣機、草烏溫通定痛,結合麝香引藥透達,適用於寒濕或氣鬱導致的局部疼痛。而地骨皮之清潤,可緩解長期氣滯可能衍生的化熱傾向,展現動靜結合的組方邏輯。
推論可能的擴展應用
除肚腹疼痛外,若病機相符,或可延伸至「風寒頭痛」「關節冷痛」等證。因方中含多種祛風止痛藥,且麝香能引藥直達病所,對其他部位的氣血瘀滯疼痛亦具潛在調治作用。
傳統服藥法
蔓荊實(去皮)1分,荊芥穗1分,地骨皮1分,防風(去叉)1分,莎草根(炒,去毛)1分,白芷1分,草烏頭3枚,麝香(研)少許。
上為散。
每用3錢匕,水1盞,煎沸,熱含冷吐。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七香散具有行氣止痛、化痰散結的功效,但不宜長期服用。服用七香散期間,應注意飲食清淡,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七香散, 出處:《幼科金針》卷上。 組成:香附、縮砂仁、益智仁、陳皮、蓬朮、丁香、甘松各等分。 主治:小兒胎寒,面青(白光)白,吐沫轉乳,啼哭驚悸。
七香散,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二○。 組成:蔓荊實(去皮)1分,荊芥穗1分,地骨皮1分,防風(去叉)1分,莎草根(炒,去毛)1分,白芷1分,草烏頭3枚,麝香(研)少許。 主治:風蚛牙疼及牙宣。
七香散, 出處:《點點經》卷三。 組成:丁香2錢,沉香2錢,木香2錢,乳香2錢,降香3分,雀香1錢半,茴香1錢半,陳皮1錢半,青皮1錢半,枳實1錢半,厚朴1錢半,檳榔1錢半,肉桂1錢,寸香(衝服,引)。 主治:定痛。主治:血凝氣滯,肚腹疼痛。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