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圖表

七香散

QI XIANG SAN

熱性指數

21

寒性指數

8

複方歸經比例學習使用方法

脾經 20%
胃經 17%
肝經 15%
肺經 10%
腎經 8%
大腸經 8%
心經 8%
膽經 7%
三焦經 2%
膀胱經 1%
最後更新日:2022-01-02

主治功效

血凝氣滯,肚腹疼痛。

傳統服藥法

蔓荊實(去皮)1分,荊芥穗1分,地骨皮1分,防風(去叉)1分,莎草根(炒,去毛)1分,白芷1分,草烏頭3枚,麝香(研)少許。
上為散。
每用3錢匕,水1盞,煎沸,熱含冷吐。

方劑組成解釋

丁香性辛、溫。主治溫中降逆、補腎助陽。用於脾胃虛寒、呃逆嘔吐、食少吐瀉、心腹冷痛、腎虛陽痿、脘腹冷痛、腰膝酸冷、陰疽等症。

沉香性辛、苦、溫。主治行氣止痛、溫中止嘔、納氣平喘。 用於胸腹脹悶疼痛、胃寒嘔吐呃逆、腎虛氣逆喘急。

木香性辛味辛、苦、溫。主治行氣止痛、健脾消食。 用於胸脘脹痛、瀉痢後重、食積不消、不思飲食、泄瀉腹痛。

乳香性苦,辛,溫。主治活血行氣;通經止痛;消腫生肌。用於心腹諸痛、筋脈拘攣、跌打損傷、瘡癰腫痛、心腹疼痛、風濕痹痛、經閉痛經、腸癰。外用於消腫生肌、瘡潰不斂。

降香性辛、溫、無毒。主治行氣活血、止痛、止血。 用於脘腹疼痛、肝鬱脅痛、胸痺刺痛、跌撲損傷、外傷出血。

茴香性辛、溫。主治散寒止痛、理氣和胃。用於寒疝腹痛、睾丸偏墜、痛經、少腹冷痛、脘腹脹痛、食少吐瀉。

陳皮性苦、辛、溫。主治理氣健脾、燥濕化痰。常用於脾胃氣滯證。具有行氣止痛、健脾和中之功、可改善寒濕阻中的脾胃氣滯、脘腹脹痛、噁心嘔吐、腹瀉。

青皮性苦,辛,溫。主治疏肝破氣、消積化滯。用於肝鬱氣滯之脅肋脹痛、乳房脹痛、乳核、乳癰、疝氣疼痛、食積氣滯之胃脘脹痛、以及氣滯血瘀所至的症瘕積聚、久瘧癖塊。

枳實性苦、辛、寒。主治破氣消積、化痰散痞。 用於積滯內停、痞滿脹痛、瀉痢後重、大便不通、痰滯氣阻胸痺、結胸、胃下垂、脫肛、子宮脫垂。

厚朴性苦、辛、溫。主治燥濕消痰、下氣除滿。用於濕滯傷中、脘痞吐瀉、食積氣滯、腹脹便秘、痰飲喘咳。

檳榔性味苦、辛、溫。主治殺蟲消積、降氣、行水、截瘧。用於絛蟲、蛔蟲、薑片蟲病、蟲積腹痛、積滯瀉痢、裡急後重、水腫腳氣、瘧疾。

肉桂性辛、甘、熱。主治補火助陽、引火歸源、散寒止痛、溫經通脈。主治腎陽不足、命門火畏寒肢冷、腰膝酸軟、陽痿遺精、小便不利或頻數、短氣喘促、浮腫尿少諸證。

麝香性味辛、溫。主治開竅醒神、活血通經、消腫止痛。用於熱病神昏、中風痰厥、氣鬱暴厥、中惡昏迷、經閉、癓瘕、難產死胎、心腹暴痛、癰腫瘰癧、咽喉腫痛、跌撲傷痛、痹痛麻木。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妄想狀態多痰

相同名稱方劑

七香散, 出處:《幼科金針》卷上。 組成:香附、縮砂仁、益智仁、陳皮、蓬朮、丁香、甘松各等分。 主治:小兒胎寒,面青(白光)白,吐沫轉乳,啼哭驚悸。

七香散,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二○。 組成:蔓荊實(去皮)1分,荊芥穗1分,地骨皮1分,防風(去叉)1分,莎草根(炒,去毛)1分,白芷1分,草烏頭3枚,麝香(研)少許。 主治:風蚛牙疼及牙宣。

七香散, 出處:《點點經》卷三。 組成:丁香2錢,沉香2錢,木香2錢,乳香2錢,降香3分,雀香1錢半,茴香1錢半,陳皮1錢半,青皮1錢半,枳實1錢半,厚朴1錢半,檳榔1錢半,肉桂1錢,寸香(衝服,引)。 主治:定痛。主治:血凝氣滯,肚腹疼痛。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木香平氣丸

相似度 64%

麝香平氣丸

相似度 64%

丁香流氣湯

相似度 63%

丁香柿蒂湯

相似度 61%

寬脹散

相似度 57%

檳沉飲

相似度 57%

木香通真散

相似度 56%

麝香勻氣丸

相似度 54%

玉靈丹

相似度 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