皂莢性辛、鹹、溫、有毒。主治祛風痰、除濕毒、殺蟲。 治中風口眼歪斜、頭風頭痛、咳嗽痰喘、腸風便血、下痢噤口、癰腫便毒、瘡癬疥癩。
天門冬性味甘、苦、寒。主治滋陰、潤燥、清肺、降火。 治陰虛發熱、咳嗽吐血、肺痿、肺癰、咽喉腫痛、消渴、便秘。
枳殼性苦、酸、微寒。主治理氣寬中、行滯消脹。 用於胸脅氣滯、脹滿疼痛、食積不化、痰飲內停、胃下垂、脫肛、子官脫垂。
烏蛇性甘鹹,平。主治祛風濕,通經絡。用於風濕頑痹,肌膚不仁,骨、關節結核,風疹疥癬,麻風,破傷風,小兒麻痹症。
白蒺藜性性微溫,味辛,苦。主要功效平肝解鬱,活血祛風,明目,止癢。
防風性味辛、甘、性微溫。主治袪風解表、除濕、解痙、止癢、止瀉、止血。用於感冒頭痛、風疹瘙癢、外感風寒、頭痛身痛、風濕痹痛、骨節酸痛、腹痛泄瀉、腸風下血、風疹瘙癢等症。
杏仁性苦、溫、有毒。主治止咳平喘、潤腸通便、喉痹、食滯脘痛、血崩、耳聾、疳腫脹。
大黃性苦寒、主治瀉熱通腸、涼血解毒、逐瘀通經。常用於治療實熱便秘、積滯腹痛、濕熱黃疸、血熱吐衄、目赤、咽腫、腸癰腹痛、癰腫疔瘡、瘀血經閉、跌打損傷。
苦參性味苦、寒。主治清熱燥濕、殺蟲、利尿。 用於熱痢、便血、黃疸尿閉、赤白帶下、陰腫陰癢、濕疹、濕瘡、皮膚瘙癢、疥癬麻風、外治滴蟲性陰道炎。
升麻性味辛、甘、微寒。既可升散、又可清泄、升以升散表邪、更長於升舉清陽之氣、多用於氣虛下陷證、泄則以透散之力、達到瀉火解毒的作用。發表透疹、清熱解毒、升舉陽氣用於風熱頭痛、麻疹不透。
皂莢并目方, 出處:《聖惠》卷五十三。 組成:皂莢10梃(不蛀者,捶碎,用水3升浸1宿,挼令濃,濾去滓,以慢火熬成膏),天門冬1兩半(去心,焙),枳殼1兩(麸炒微黃,去瓤),烏蛇3兩(酒浸,去皮骨,炙令微黃),白蒺藜1兩(微炒,去瓤),防風1兩(去蘆頭),杏仁1兩(湯浸,去皮尖雙仁,麸炒微黃),川大黃1兩(銼碎,微炒),苦參1兩(銼),川升麻1兩。 主治:消渴利後,熱毒未解,心神煩熱,皮膚瘙癢成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