皂莢并目方

ZAO JIA BING MU F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0

寒性指數

18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16%
肝經 14%
大腸經 12%
脾經 12%
心經 9%
胃經 9%
腎經 8%
小腸經 4%
膀胱經 4%
心包經 2%
三焦經 2%
膽經 2%
肺經
肝經
大腸經
脾經
心經
胃經
腎經
小腸經
膀胱經
心包經
三焦經
膽經

最後更新日:2024-02-08

主治功效


皁莢並目方,由皁莢、天門冬、枳殼、烏梢蛇、白蒺藜、防風、杏仁、大黃、苦參、升麻等藥材組成,具有清熱解毒、滋陰潤肺、活血化瘀等功效,主治糖尿病後期併發症,體內熱毒還沒有解除,患者的心神煩躁,皮膚瘙癢難耐以至於潰爛。

  1. 皁莢:味苦、性溫,歸肺、大腸經,有溫化寒痰、祛風除濕、止咳化痰之功。現代藥理研究表明,皁莢還具有抗炎、鎮痛、抗菌、殺蟲等作用。

  2. 天門冬:味甘、性寒,歸肺、胃經,有滋陰潤肺、清熱止咳、益胃生津之功。現代藥理研究表明,天門冬還具有抗炎、鎮咳、祛痰、平喘等作用。

  3. 枳殼:味苦、性寒,歸肺、大腸經,有理氣行氣、止咳化痰、消食化積之功。現代藥理研究表明,枳殼還具有抗菌、消炎、鎮痛、抗腫瘤等作用。

  4. 烏梢蛇:味甘、性微溫,歸肝、腎經,有補益肝腎、強筋壯骨、活血化瘀之功。現代藥理研究表明,烏梢蛇還具有抗炎、鎮痛、抗風濕、抗衰老等作用。

  5. 白蒺藜:味苦、性微寒,歸肺、肝經,有清熱明目、祛風定驚、止咳化痰之功。現代藥理研究表明,白蒺藜還具有抗炎、鎮咳、祛痰、平喘等作用。

  6. 防風:味辛、性微溫,歸肺、脾、膀胱經,有散風邪、解表發汗、活血止痛之功。現代藥理研究表明,防風還具有抗炎、鎮痛、抗菌、抗病毒等作用。

  7. 杏仁:味苦、性溫,歸肺、大腸經,有止咳平喘、潤腸通便、降氣、生津止渴之功。現代藥理研究表明,杏仁還具有抗炎、鎮咳、祛痰、平喘等作用。

  8. 大黃:味苦、性寒,歸大腸、胃經,有清熱瀉火、涼血解毒、活血化瘀之功。現代藥理研究表明,大黃還具有抗炎、鎮痛、抗菌、抗病毒等作用。

  9. 苦參:味苦、性寒,歸肝、心、肺、腎經,有清熱燥濕、殺蟲止癢之功。現代藥理研究表明,苦參還具有抗菌、消炎、鎮痛、抗過敏等作用。

  10. 升麻:味辛、性微寒,歸肝、膽、脾、胃經,有發汗解表、清熱瀉火、清熱解毒、補血養肝之功。現代藥理研究表明,升麻還具有抗炎、鎮痛、抗菌、抗病毒等作用。

皁莢並目方諸藥合用具有清熱涼血、滋陰潤燥之效,可用於治療糖尿病後期併發症,體內熱毒還沒有解除,患者的心神煩躁,皮膚瘙癢難耐以至於潰爛。

方劑組成解釋


皂莢性味苦、辛,有小毒,入肺、大腸經,具有清熱解毒、利水消腫的功效。天門冬性味甘、平,入肺、胃經,具有養陰生津、潤肺止咳的功效。枳殼性味苦、辛,有小毒,入肺、大腸經,具有行氣破結、消痰降氣的功效。烏梢蛇性味辛、苦,有毒,入肝、腎經,具有祛風除濕、通絡止痛的功效。白蒺藜性味辛、苦,有毒,入肺、肝經,具有祛風除濕、利水消腫的功效。防風性味辛、微苦,有毒,入肺、肝經,具有祛風解表、止痙止痛的功效。杏仁性味苦、甘,有小毒,入肺、大腸經,具有潤肺止咳、平喘化痰的功效。大黃性味苦、寒,有大毒,入大腸經,具有瀉下通便、清熱解毒的功效。苦參性味苦、寒,有小毒,入心、肺、大腸經,具有清熱燥濕、解毒殺蟲的功效。升麻性味辛、苦,有毒,入肝、肺經,具有升舉陽氣、解表透疹的功效。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較強的瀉下作用,因此孕婦、哺乳期婦女、小兒、體弱者慎用。服用本方期間,應注意飲食清淡,忌食辛辣、油膩、生冷等刺激性食物。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皂莢并目方, 出處:《聖惠》卷五十三。 組成:皂莢10梃(不蛀者,捶碎,用水3升浸1宿,挼令濃,濾去滓,以慢火熬成膏),天門冬1兩半(去心,焙),枳殼1兩(麸炒微黃,去瓤),烏蛇3兩(酒浸,去皮骨,炙令微黃),白蒺藜1兩(微炒,去瓤),防風1兩(去蘆頭),杏仁1兩(湯浸,去皮尖雙仁,麸炒微黃),川大黃1兩(銼碎,微炒),苦參1兩(銼),川升麻1兩。 主治:消渴利後,熱毒未解,心神煩熱,皮膚瘙癢成瘡。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