皂莢并目方

ZAO JIA BING MU F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0

寒性指數

18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16%
肝經 14%
大腸經 13%
脾經 11%
心經 9%
胃經 9%
腎經 7%
小腸經 4%
膀胱經 4%
膽經 2%
心包經 2%
三焦經 2%
肺經
肝經
大腸經
脾經
心經
胃經
腎經
小腸經
膀胱經
膽經
心包經
三焦經

最後更新日:2024-12-19

方劑組成解釋

皁莢並目方中包含皁莢,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皁莢的藥性: 皁莢性寒,味苦,歸脾、胃經。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通便瀉下的功效。對於目赤腫痛、眼瞼紅腫、視力模糊等症狀,皁莢能有效消炎止痛,改善眼部炎症。
  2. 皁莢的配伍: 皁莢常與其他清熱解毒、涼血止痛的藥材配伍,如菊花、決明子、地黃等。這些藥材共同作用,能達到清熱瀉火、消腫止痛、明目退翳的療效。

因此,皁莢並目方中包含皁莢,是根據其藥性及配伍作用,以達到治療目赤腫痛等眼部疾病的效果。

皁莢並目方中包含天門冬,主要原因有二:

  1. 滋陰潤肺,清熱解毒:天門冬性寒,味甘,入肺、腎經,具有滋陰潤肺、清熱解毒之效。皁莢並目方主治目赤腫痛、視物模糊等症,而天門冬可滋陰降火,清熱解毒,緩解眼部的炎症反應,改善視力模糊。
  2. 配伍增效,相輔相成:皁莢並目方中其他藥物,如皁莢、黃芩等,多偏於清熱燥濕,容易傷陰。天門冬的滋陰作用,可以緩解其他藥物對人體的燥熱之性,使藥物功效更加協調,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皁莢並目方中加入枳殼,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疏肝理氣,消積化滯:枳殼味苦、性寒,具有疏肝理氣、消積化滯的功效。皁莢並目方主要治療目赤腫痛、視物不清等症狀,而肝氣鬱結、脾胃積滯是造成這些症狀的重要原因。枳殼可以疏解肝氣鬱結,促進脾胃消化,從而改善目赤腫痛等症狀。

2. 和解藥性,增強療效:方中皁莢味甘、性寒,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枳殼性寒,可以緩和皁莢的寒性,避免其過寒傷正,同時還可以增強皁莢的清熱解毒功效,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皁莢並目方中包含烏梢蛇,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祛風通絡: 烏梢蛇性味甘平,入肝經,具有祛風濕、通經絡、止痙攣的功效。與皁莢、羌活等藥材配合,可更有效地治療風濕痺痛、筋脈拘攣、肢體麻木等病症。
  2. 活血化瘀: 烏梢蛇亦有活血化瘀的功效,配合皁莢、當歸等藥材,可促進局部血液循環,消散瘀血,減輕炎症反應,加速病症恢復。

總之,烏梢蛇在皁莢並目方中,起到祛風通絡、活血化瘀的作用,與其他藥材相輔相成,共同發揮治療作用。

皁莢並目方中加入白蒺藜,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疏肝解鬱,明目止痛:白蒺藜味辛甘,性平,入肝經,具有疏肝解鬱、明目止痛的功效。皁莢並目方主治目赤腫痛,視物模糊等症,而白蒺藜可以疏肝解鬱,改善肝氣鬱結導致的目疾。
  2. 散風清熱,除翳明目:白蒺藜亦具散風清熱之效,能祛除風熱邪氣,清熱解毒,對於目赤腫痛、翳障等症具有較好的療效。皁莢並目方中的其他藥物,如皁莢、菊花等,也有清熱明目的功效,白蒺藜的加入則進一步加強了藥方的清熱解毒作用,使治療效果更佳。

皁莢並目方中加入防風,主要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疏風散寒,止痛消腫: 防風性味辛溫,具有疏散風寒、止痛消腫的功效。皂莢並目方主要用於治療目赤腫痛、眼部風熱等症,防風可幫助散去風熱,減輕眼部腫痛,同時也能改善眼周血液循環,促進炎症消退。

2. 配伍協同,增強療效: 防風與方中其他藥物如皂莢、黃連等配合使用,能夠增強藥效。例如,皂莢性寒,清熱解毒,但容易傷脾胃,防風則能起到溫中散寒的作用,平衡寒熱,防止藥物對脾胃造成損傷。

總體而言,防風在皂莢並目方中起到疏風散寒、止痛消腫以及配伍協同的作用,幫助提高治療效果。

皁莢並目方中加入杏仁,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潤腸通便,消積化滯: 杏仁性味甘平,入肺、大腸經,具有潤腸通便、降氣止咳、消積化滯之功效。方中以皁莢為主,清熱解毒,消腫散結,但其性較燥烈,易傷津液。杏仁的潤腸通便作用,可緩解皁莢的燥性,避免其過度傷津,同時也能助其消積化滯,提高療效。
  2. 疏肝解鬱,理氣止痛: 杏仁入肺經,與肝經相通,亦可疏肝解鬱,理氣止痛。方中若以肝氣鬱結、胸脅脹痛等症狀為主,則杏仁的疏肝解鬱作用,可助皁莢清熱解毒,消腫散結,更有效地緩解疼痛。

皁莢並目方中加入大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瀉熱解毒:大黃性寒,味苦,入胃、大腸經,具有瀉熱、解毒、通便之效。皁莢並目方中,皁莢性溫,味辛,有消腫止痛、化痰散結之功。兩藥配伍,寒熱相濟,能有效清除體內積熱毒素,並促進排泄。
  2. 通腑泄滯:大黃能促進腸道蠕動,加速糞便排出,起到通腑泄滯的作用。皁莢則能軟化糞便,使其易於排出。兩藥合用,協同作用,能有效改善便祕,促進排毒,並減輕腫痛。

皁莢並目方中包含苦參,主要原因有二:

一、清熱解毒,消腫止痛: 苦參性寒,味苦,入肺、胃、大腸經。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之功效,可治療目赤腫痛、眼瞼紅腫、視力模糊等眼部疾患,與皁莢同用,可加強清熱解毒、消腫止痛之效。

二、殺蟲止癢,抗菌消炎: 苦參還具有殺蟲止癢、抗菌消炎的作用,可治療眼部寄生蟲感染,如眼瞼緣炎、眼部真菌感染等,與皁莢同用,可提升療效,更有效地清除眼部病竈。

皁莢並目方中包含升麻,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一、 升麻具有疏散風熱,透疹止癢之功效。皁莢並目方主治目赤腫痛,翳障遮睛,多因風熱上攻,或肝火上炎所致。升麻能疏散風熱,清熱解毒,有助於消除眼部炎症,緩解疼痛。

二、 升麻可宣通氣血,利氣通絡。眼部疾病往往伴隨氣血瘀滯,經絡不通,升麻能宣通氣血,利氣通絡,促進血液循環,改善眼部供血,有助於消除眼部腫脹,恢復視力。

主治功效


皁莢並目方,由皁莢、天門冬、枳殼、烏梢蛇、白蒺藜、防風、杏仁、大黃、苦參、升麻等藥材組成,具有清熱解毒、滋陰潤肺、活血化瘀等功效,主治糖尿病後期併發症,體內熱毒還沒有解除,患者的心神煩躁,皮膚瘙癢難耐以至於潰爛。

  1. 皁莢:味苦、性溫,歸肺、大腸經,有溫化寒痰、祛風除濕、止咳化痰之功。現代藥理研究表明,皁莢還具有抗炎、鎮痛、抗菌、殺蟲等作用。

  2. 天門冬:味甘、性寒,歸肺、胃經,有滋陰潤肺、清熱止咳、益胃生津之功。現代藥理研究表明,天門冬還具有抗炎、鎮咳、祛痰、平喘等作用。

  3. 枳殼:味苦、性寒,歸肺、大腸經,有理氣行氣、止咳化痰、消食化積之功。現代藥理研究表明,枳殼還具有抗菌、消炎、鎮痛、抗腫瘤等作用。

  4. 烏梢蛇:味甘、性微溫,歸肝、腎經,有補益肝腎、強筋壯骨、活血化瘀之功。現代藥理研究表明,烏梢蛇還具有抗炎、鎮痛、抗風濕、抗衰老等作用。

  5. 白蒺藜:味苦、性微寒,歸肺、肝經,有清熱明目、祛風定驚、止咳化痰之功。現代藥理研究表明,白蒺藜還具有抗炎、鎮咳、祛痰、平喘等作用。

  6. 防風:味辛、性微溫,歸肺、脾、膀胱經,有散風邪、解表發汗、活血止痛之功。現代藥理研究表明,防風還具有抗炎、鎮痛、抗菌、抗病毒等作用。

  7. 杏仁:味苦、性溫,歸肺、大腸經,有止咳平喘、潤腸通便、降氣、生津止渴之功。現代藥理研究表明,杏仁還具有抗炎、鎮咳、祛痰、平喘等作用。

  8. 大黃:味苦、性寒,歸大腸、胃經,有清熱瀉火、涼血解毒、活血化瘀之功。現代藥理研究表明,大黃還具有抗炎、鎮痛、抗菌、抗病毒等作用。

  9. 苦參:味苦、性寒,歸肝、心、肺、腎經,有清熱燥濕、殺蟲止癢之功。現代藥理研究表明,苦參還具有抗菌、消炎、鎮痛、抗過敏等作用。

  10. 升麻:味辛、性微寒,歸肝、膽、脾、胃經,有發汗解表、清熱瀉火、清熱解毒、補血養肝之功。現代藥理研究表明,升麻還具有抗炎、鎮痛、抗菌、抗病毒等作用。

皁莢並目方諸藥合用具有清熱涼血、滋陰潤燥之效,可用於治療糖尿病後期併發症,體內熱毒還沒有解除,患者的心神煩躁,皮膚瘙癢難耐以至於潰爛。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較強的瀉下作用,因此孕婦、哺乳期婦女、小兒、體弱者慎用。服用本方期間,應注意飲食清淡,忌食辛辣、油膩、生冷等刺激性食物。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皂莢并目方, 出處:《聖惠》卷五十三。 組成:皂莢10梃(不蛀者,捶碎,用水3升浸1宿,挼令濃,濾去滓,以慢火熬成膏),天門冬1兩半(去心,焙),枳殼1兩(麸炒微黃,去瓤),烏蛇3兩(酒浸,去皮骨,炙令微黃),白蒺藜1兩(微炒,去瓤),防風1兩(去蘆頭),杏仁1兩(湯浸,去皮尖雙仁,麸炒微黃),川大黃1兩(銼碎,微炒),苦參1兩(銼),川升麻1兩。 主治:消渴利後,熱毒未解,心神煩熱,皮膚瘙癢成瘡。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