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肌散

浣肌散

HUAN JI S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0

寒性指數

20

熱/寒比例

偏寒 (0.50)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19%
肺經 14%
心經 11%
脾經 11%
大腸經 11%
胃經 11%
腎經 5%
小腸經 5%
膀胱經 2%
膽經 2%
心包經 2%
三焦經 2%
肝經
肺經
心經
脾經
大腸經
胃經
腎經
小腸經
膀胱經
膽經
心包經
三焦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浣肌散中加入荊芥,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作用:

  1. 疏風解表,清熱解毒: 荊芥性辛溫,具有疏散風寒、清熱解毒之效。對於外感風熱所致的皮膚病,如濕疹、皮炎等,可通過疏風散熱、清利濕熱,達到改善皮膚症狀的目的。
  2. 止癢消腫: 荊芥具有止癢、消腫的作用,可緩解皮膚病症引起的瘙癢、紅腫等不適。同時,荊芥還有活血化瘀之效,可促進局部血液循環,加速傷口癒合。

浣肌散中包含大黃,主要原因如下:

  1. 清熱解毒: 大黃性寒,味苦,入胃、大腸經,具有清熱解毒、瀉火通便的功效。浣肌散主要用於治療濕熱蘊結肌膚所致的瘡瘍、濕疹等症,大黃可清熱解毒,消散濕熱,使肌膚得到清涼舒緩。
  2. 瀉火通便: 濕熱蘊結肌膚,常伴有便祕,大黃可通便排毒,促進濕熱排出體外,減輕肌膚負擔,有助於瘡瘍、濕疹的癒合。

浣肌散中包含苦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燥濕,殺蟲止癢: 苦參性寒,味苦,入肺、胃、膀胱經,具有清熱燥濕、殺蟲止癢之功效。其能有效抑制皮膚真菌和細菌的生長,對於濕熱蘊結、蟲毒侵襲所致的皮膚病,如濕疹、皮炎、瘡瘍等,具有良好的療效。
  2. 配合其他藥物,增強療效: 浣肌散中其他藥物,如黃柏、蛇牀子等,也具有清熱燥濕、殺蟲止癢的功效。苦參與這些藥物相配伍,可增強藥效,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總之,苦參在浣肌散中,主要起到清熱燥濕、殺蟲止癢的作用,與其他藥物相配合,能夠有效治療濕熱蘊結、蟲毒侵襲所致的皮膚病。

浣肌散中包含當歸,主要原因有二:

  1. 活血化瘀,改善循環:當歸具備活血化瘀、通經活絡的功效,有助於改善局部血液循環,促進新陳代謝,加快傷口癒合。浣肌散主要用於治療皮膚疾患,而當歸的活血作用,能促進藥效深入肌膚,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2. 補血養血,滋潤肌膚:當歸具有補血養血的功效,能改善氣血不足,滋潤肌膚,使皮膚更加光滑細膩。對於一些因氣血不足導致的皮膚問題,當歸的補血功效能有效改善症狀。

浣肌散中加入升麻,主要考量其清熱解毒疏散風熱功效。

升麻性微寒,味甘,入肺、胃經,具有清熱解毒、疏散風熱、升陽舉陷之效。浣肌散主治濕熱蘊結所致的皮膚濕疹、瘡瘍、濕疹等症。升麻可清熱解毒,疏散風熱,配合其他藥物,可有效消炎止癢,促進皮膚癒合。

此外,升麻還具有一定升陽舉陷的作用,有助於改善濕疹患者因濕熱下陷導致的氣虛乏力、倦怠等症狀。

浣肌散中添加白蒺藜,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1. 清熱解毒: 白蒺藜性寒,味苦,入肝經,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可有效清除肌膚表面熱毒,改善因濕熱引起的皮膚病症,如濕疹、瘡瘍等。
  2. 活血化瘀: 白蒺藜亦有活血化瘀之效,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血液瘀滯,有助於皮膚組織的修復和再生,加速傷口癒合。

因此,在浣肌散中添加白蒺藜,有助於清熱解毒、消腫止痛、活血化瘀,共同達到治療皮膚病症的目的。

浣肌散中加入枳殼,乃因其具備以下功效:

  1. 疏肝理氣:枳殼味苦性寒,入肝經,能疏肝解鬱,理氣止痛,有助於改善肝氣鬱結所致的皮膚病症,如濕疹、蕁麻疹等。
  2. 行氣消積:枳殼能促進氣血運行,消散積滯,對於因脾胃積滯導致的皮膚病症,如濕疹、瘡瘍等,亦有緩解作用。

因此,浣肌散中加入枳殼,能協同其他藥物,共同發揮疏肝理氣、行氣消積的功效,進而達到治療皮膚病症的目的。

浣肌散中使用射干,主要源於其兩方面的功效:

  1. 清熱解毒:射干味苦性寒,入肺經,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對於外感熱毒所致的皮膚紅腫、瘡瘍腫痛等症狀,射干能有效清熱解毒,促進傷口癒合。
  2. 燥濕止癢:射干還能燥濕止癢,對於濕熱蘊結所致的皮膚濕疹、瘙癢等症狀,射干能有效清除濕熱,止癢消腫。

因此,浣肌散中使用射干,正是利用其清熱解毒、燥濕止癢的功效,以達到治療皮膚病的目地。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浣肌散乃治療風熱客搏肌表所致皮膚疾患之方劑,其傳統功效主治如下:

一、傳統功效分析

  1. 主治病機:風熱之邪鬱於腠理,外不得透達,內不得疏泄,搏結皮膚。
  2. 臨床表現
    • 皮膚瘙癢無度,抓之出水(濕熱蘊蒸)
    • 隱疹(風熱遊走)、疥癬(蟲毒濕熱)
    • 浸淫流竄(濕毒蔓延)、暴腫(風熱夾濕)
      ◆《普濟方》所載「槐花」代「楓香」,更增涼血止血之效,適用於血熱發斑者。

二、組方邏輯與治療原理
1. 祛風透邪

  • 荊芥穗:辛溫輕揚,開腠理散風邪
  • 白蒺藜:疏肝祛風,善治遍身隱疹
  • 升麻:升散鬱火,透疹解毒

2. 清熱燥濕

  • 苦參:大苦大寒,清下焦濕熱,殺蟲止癢
  • 大黃:瀉熱通腑,使鬱熱從腸道而解
  • 射乾:苦降瀉火,兼利咽喉(兼治風熱上攻)

3. 活血調血

  • 當歸:養血活血,「血行風自滅」
  • 枳殼:理氣寬中,助當歸調暢氣血

4. 外用增效

  • 楓香(或槐花):
    • 楓香:辛平,外用收濕斂瘡,《本草綱目》謂其「調血解毒」
    • 槐花:涼血止血,尤宜血熱風瘙
      ◆全方以「煎湯淋洗」使藥力直達病所,內外合治。

三、方劑特色

  1. 風濕熱並治:既散外風(荊芥、蒺藜),又清內熱(大黃、苦參),兼以燥濕(楓香)。
  2. 氣血同調:當歸養血,枳殼行氣,符合「治風先治血」之理。
  3. 表裡分消:升麻、荊芥透表,大黃導滯,使邪有出路。

此方體現中醫「清、散、利」並用之法,針對風熱濕毒纏繞肌表之複雜病機,尤適於急性滲出性皮膚病。

傳統服藥法


楓香(別研)1兩,荊芥穗1兩,大黃2兩,苦參2兩,當歸2兩,升麻2兩,白蒺藜2兩,枳殼(去瓤,炒)2兩,射乾1兩半。
上同焙乾,碾為細末,入楓香和勻。
每用5錢,水3升,同煎3-5沸,通手淋洗。
方中楓香,《普濟方》引作「槐花」。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清熱解毒、疏風利濕的功效,主要用於治療風熱客博、皮膚瘙癢、隱疹(疒咅)(疒畾)、瘡瘍疥癬,抓之出水,浸淫不止,或風氣遊走暴腫。蕁麻疹。

相關疾病


疥癬蕁麻疹麻疹皮膚癬菌病(鼠蹊肛門周圍)皮膚搔癢

相同名稱方劑


浣肌散, 出處:《楊氏家藏方》卷十二。 組成:楓香(别研)1兩,荊芥穗1兩,大黃2兩,苦參2兩,當歸2兩,升麻2兩,白蒺藜2兩,枳殼(去瓤,炒)2兩,射乾1兩半。 主治:風熱客博,皮膚瘙癢,隱疹(疒咅)(疒畾),瘡瘍疥癬,抓之出水,浸淫不止,或風氣遊走暴腫。蕁麻疹。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