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防風浴湯」的組成中包含「防風」,是因防風具有以下兩項重要功效,使其成為此方劑的關鍵藥材:
- 祛風散寒:防風性溫,味辛,入肺、膀胱經,具有祛風散寒、止痛止癢的功效。在浴湯中,防風可有效驅散寒邪,溫通經絡,改善因風寒引起的各種症狀,如風寒感冒、關節疼痛、皮膚瘙癢等。
- 解表止汗:防風可解表散邪,同時具有一定的固表止汗作用。對於風寒表證,防風可幫助發汗解表,驅散外邪,而對於風寒引起的汗出不止,防風則能固表止汗,防止寒邪入侵。
因此,防風在「防風浴湯」中扮演著重要角色,能有效祛風散寒、解表止汗,改善因風寒引起的各種病症。
防風浴湯中加入石南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祛風止癢: 石南葉性溫,具有祛風止癢、解毒消腫之效。對於風寒濕邪引起的皮膚瘙癢、疹子等症狀,石南葉能有效改善。搭配防風等藥物,更能加強祛風止癢功效,達到治療目的。
- 促進血液循環: 石南葉能促進血液循環,溫通經絡,有利於藥物成分更有效地滲透到皮膚組織,達到治療效果。同時,也促進皮膚細胞代謝,改善皮膚狀態。
防風浴湯中加入秦艽,主要是基於其祛風濕、止痛的功效。
秦艽性寒,味苦,入肝經,具有疏散風寒、祛風濕、止痛等作用。防風浴湯主要用於治療風寒濕痹所致的肢體疼痛、麻木、屈伸不利等症。秦艽與方中其他藥物如防風、羌活等配合,可以更好地 疏散風邪、祛除濕邪、止痛消腫,從而達到治療目的。
防風浴湯中加入升麻,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疏散風熱,透疹止癢: 升麻性涼,味辛,具有疏散風熱、透疹止癢的功效,能將鬱滯在肌膚表面的風熱邪氣發散出去,同時止癢止痛,緩解疹子引起的搔癢不適。
- 配合防風,增強解表之力: 防風性溫,味辛甘,擅長解表散寒,與升麻相配,一寒一熱,寒熱相濟,更能有效地將外邪驅散,提高解表功效,更有效地治療風疹等表證。
因此,防風浴湯中加入升麻,不僅有助於疏散風熱,而且與防風相輔相成,增強解表作用,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防風浴湯中加入苦參,主要有兩個原因:
一、清熱解毒,止癢消腫:苦參味苦性寒,具有清熱解毒、燥濕止癢的功效。對於因濕熱、風熱引起的皮膚瘙癢、紅腫、丘疹、膿皰等症狀,苦參能有效消炎止癢,促進傷口癒合。
二、協同防風,疏風散寒:防風性溫,善於疏散風邪,而苦參寒涼,可以協同防風,使藥力更為平和,避免單用防風過於溫燥,反而加重病情。同時,苦參的清熱解毒之效,也能防止風邪引發的炎症反應。
防風浴湯中包含白蒺藜,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疏風散寒,止痛止癢:白蒺藜性溫,具有疏風散寒、止痛止癢的功效。防風浴湯主要用於治療風寒濕邪引起的皮膚瘙癢、疼痛等症狀,而白蒺藜的藥性正好可以針對這些病症。
- 活血通絡,祛風濕:白蒺藜還具有活血通絡、祛風濕的功效。風寒濕邪侵襲肌膚,導致氣血運行不暢,白蒺藜可以促進血液循環,溫通經絡,進而緩解風寒濕邪引起的瘙癢、疼痛等症狀。
綜合而言,白蒺藜在防風浴湯中,可以發揮疏風散寒、止痛止癢、活血通絡、祛風濕等多重功效,達到治療風寒濕邪引起的皮膚病症的目的。
防風浴湯中加入蛇牀子,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祛風止癢,殺蟲止癢:蛇牀子味辛、苦,性溫,具有祛風止癢、殺蟲止癢之功效。對於因風濕、寒濕、蟲毒引起的皮膚瘙癢、濕疹、疥瘡等症狀,蛇牀子能有效緩解症狀。
- 配合防風,增強療效:防風浴湯以防風為主藥,具有解表散風、止癢止痛的功效。蛇牀子與防風相配,能增強祛風止癢效果,使藥效更加顯著。
因此,蛇牀子的加入,有效提高了防風浴湯的止癢效果,並增強了其抗菌消炎作用,對於濕疹、疥瘡等皮膚病有一定的療效。
防風浴湯中加入白礬,主要原因如下:
- 收斂止癢:白礬性寒,味酸澀,具有收斂止癢之效。對於濕疹、皮炎等皮膚病引起的瘙癢症狀,能起到緩解作用。
- 殺菌消毒:白礬具有較強的殺菌消毒作用,可以抑制皮膚表面的細菌和真菌的生長,防止感染加重。
因此,防風浴湯中加入白礬,可起到收斂止癢、殺菌消毒的功效,有助於治療濕疹、皮炎等皮膚病。
防風浴湯中加入枳殼,主要是基於其 疏肝理氣、行氣止痛 的功效。
枳殼味苦、辛,性寒,入肝、脾經。其疏肝理氣之功,可緩解肝氣鬱結所致的胸脅脹痛、脘腹疼痛等症狀。同時,枳殼也能促進氣血運行,改善血液循環,有助於消除局部瘀血,進而達到止痛的效果。
因此,將枳殼加入防風浴湯,可以更好地發揮其疏肝理氣、行氣止痛的功效,更有效地治療因肝氣鬱結、氣血運行不暢所致的疾病。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防風浴湯」之主治功效分析
總論
「防風浴湯」出自《太平聖惠方》,古籍記載其主治「風瘙癢不可止」。綜合《楊氏家藏方》的相關記載,可知此方不僅用於止癢,亦能治療因風濕、氣血凝滯所致的皮膚粗糙不潤。此方以發散風寒、清熱解毒、祛風除濕為主要治療思路,通過多味藥材的協同作用,達到疏通經絡、調和氣血、改善皮膚狀況的功效。
藥材分析與治療原理
發散風寒,疏通經絡
- 防風: 為君藥,性溫,味辛,具有發散風寒、祛風止痛之效。能疏散體表之風邪,解除風邪引起的瘙癢。
- 秦艽: 性平,味苦辛,具有舒筋活絡、清熱除濕的功效。有助於疏通經絡,解除風濕阻滯,改善肢體麻木、不適。
- 升麻: 性微寒,味辛,具有清熱解毒、升陽散火的功效。能引導藥力上行,有助於發散風邪,同時清解體內鬱熱。
- 白蒺藜: 性平,味苦辛,具有平肝息風、明目退翳的功效。能平息肝陽上亢,有助於減輕因風邪引起的皮膚瘙癢。
- 枳殼: 性微寒,味苦辛,具有行氣化痰、消積和胃的功效。能疏通氣機,促進藥效吸收,同時亦能改善因氣滯引起的皮膚問題。
清熱解毒,燥濕止癢
- 石南葉: 性平,味苦辛,具有清熱解毒、祛風止痛的功效。能清解皮膚鬱熱,減輕瘙癢。
- 苦參: 性寒,味苦,具有清熱燥濕、殺蟲止癢的功效。能有效清除體內濕熱,解除皮膚瘙癢,同時亦有殺蟲之效。
- 蛇牀子: 性溫,味辛,具有燥濕止癢、殺蟲止帶的功效。能燥濕止癢,消除皮膚濕疹等問題。
- 白礬: 性寒,味酸澀,具有收斂固表、清熱解毒的功效。能收斂瘡瘍,減輕炎症反應,亦可清除皮膚毒素。
綜合功效
綜合以上藥材分析可知,「防風浴湯」主要通過以下幾方面發揮治療功效:
- 祛風止癢: 防風為君藥,配合升麻、白蒺藜等藥材,共同發散體表風邪,解除風邪引起的瘙癢。
- 清熱解毒: 石南葉、苦參、白礬等藥材,能清解體內鬱熱,解除皮膚毒素,減輕炎症反應。
- 燥濕止癢: 苦參、蛇牀子能燥濕止癢,消除皮膚濕疹等問題。
- 疏通經絡: 秦艽能舒筋活絡,改善風濕引起的肢體不適。
- 調和氣血: 枳殼能疏通氣機,促進藥效吸收,改善因氣滯引起的皮膚問題。
主治病症
根據古籍記載及藥理分析,「防風浴湯」主要適用於以下病症:
- 風瘙癢: 主要針對風邪引起的皮膚瘙癢,尤為適用於瘙癢難止者。
- 風濕腳氣: 《楊氏家藏方》記載此方可治風濕腳氣,可見其能改善因風濕引起的皮膚問題。
- 氣血凝滯、皮膚粗澀: 結合《楊氏家藏方》所述,此方亦能改善因氣血凝滯、皮膚失養引起的皮膚粗糙、不潤澤等問題。
總體而言,「防風浴湯」為一具有發散風寒、清熱解毒、燥濕止癢等多重功效的方劑,能有效治療風邪、濕熱等因素引起的皮膚瘙癢、粗糙等問題。其治療原理在於祛邪扶正,使氣血運行通暢,皮膚得以濡養,從而達到療效。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具有一定的毒性,孕婦、哺乳期婦女、小兒慎用。
-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
- 本方服用期間,應注意飲食清淡,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防風浴湯, 出處:《聖惠》卷二十四。 組成:防風3兩,蒴藋(切)1升,羊桃根3兩,石南1兩,秦艽1兩,川升麻1兩,苦參3兩,茵芋1兩,白蒺藜1兩,蛇床子1兩,白礬1兩,枳殼1兩。 主治:風瘙癢不可止。
防風浴湯, 出處:《醫方類聚》卷二十四引《禦醫撮要》。 組成:防風3兩,羊桃根3兩,石南1兩,秦艽1兩,菵草1兩,蒺藜子1兩,蛇床子1兩,白及1兩,枳殼1兩,苦參3兩,升麻1兩。 主治:諸風頑痹,皮膚不仁,瘙癢麻木。
防風浴湯, 出處:《楊氏家藏方》卷四。 組成:荊芥穗4兩,苦參3兩,地骨皮3兩,白牽牛3兩,赤小豆3兩,白蒺藜(炒,去刺)2兩,防風(去蘆頭)2兩,白僵蠶(炒,去絲嘴)2兩,香白芷2兩,蓖麻葉2兩,杉木2兩,蒴藋葉2兩,木鱉子1兩半(去殼,炒令焦黃色),當歸(洗,焙)1兩,獨活(去蘆頭)1兩,吳茱萸(湯洗7次)1兩。 主治:風濕腳氣,氣血凝滯,皮膚粗澀,不自潤澤。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