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黃當歸湯

地黃當歸湯

DI HUANG DANG GUI T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5

寒性指數

14

熱/寒比例

中性 (1.07)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5%
心經 18%
肝經 18%
肺經 16%
胃經 16%
大腸經 6%
脾經
心經
肝經
肺經
胃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地黃當歸湯中使用生地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滋陰涼血: 生地黃性寒,味甘苦,入心、肝、腎經,具有滋陰涼血、清熱生津的功效。此方中,當歸補血活血,但容易燥熱,而生地黃可以起到滋陰涼血、清熱解毒的作用,平衡當歸的燥性,防止燥熱傷陰。
  2. 養血安神: 生地黃具有養陰生津、養血安神的作用。當歸補血活血,生地黃則可以滋陰養血,共同促進血液的生成,並滋養心神,起到安神的作用,使血氣充盈,精神安定。

因此,生地黃在方劑中起到滋陰涼血、養血安神的關鍵作用,與當歸相輔相成,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地黃當歸湯為傳統中醫方劑之一,主要由熟地黃、當歸兩種藥材組成,輔以蜂蜜調和。蜂蜜在此方中不僅作為調味,其本身亦是一味良藥。蜂蜜性平、味甘,入脾、肺經,具有補中益氣、潤燥解毒之效。在地黃當歸湯中加入蜂蜜,一方面能增強方劑的滋補作用,使藥性更加溫和,易於人體吸收;另一方面,蜂蜜的潤燥功效可協同熟地黃、當歸滋陰補血、潤燥止渴之功,對於治療陰虛血燥、心煩失眠、腸燥便秘等症狀尤為適宜。此外,蜂蜜還能緩解藥物苦澀,增加服藥的順從性。綜上所述,蜂蜜在地黃當歸湯中的應用,既增強了療效,又改善了口感,是該方劑中不可或缺的一環。

地黃當歸湯中包含當歸,主要原因有二:

  1. 滋陰補血: 當歸味甘辛,性溫,歸肝、心、脾經,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潤腸通便之效。與生地黃、熟地黃等滋陰補血藥材相配伍,可更有效地滋補陰血,改善氣血不足所致的頭暈目眩、面色蒼白、心悸失眠等症狀。
  2. 活血化瘀: 當歸具備活血化瘀的功效,可以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組織的血液供應,有助於消除瘀血,緩解疼痛。在一些伴有瘀血阻滯的疾病中,加入當歸可以起到輔助治療的作用。

地黃當歸湯中加入白朮,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一、 健脾益氣,固本培元: 地黃當歸湯以滋陰補血為主,但若脾胃虛弱,氣血生化不足,則藥效難以發揮。白朮性溫燥,能健脾益氣,助運脾陽,使藥力得以更好地吸收利用,從而達到滋陰補血的效果。

二、 燥濕健脾,防止滋膩: 地黃當歸湯中地黃、當歸等藥材性質偏寒濕,長期服用容易造成脾胃虛弱,出現痰濕、腹脹等症。白朮能燥濕健脾,祛除藥物中的寒濕之氣,防止滋膩,維持脾胃功能,使藥性更平和有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地黃當歸湯傳統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白黃」,屬中古醫籍所載之症候,其描述「顔色乾枯,目下赤、口乾舌縮、心中恍惚、四肢煩重」,顯見陰血虧虛、內熱津傷之象:

  1. 顔色乾枯、目下赤:反映血虛不榮於面,陰虛內熱上擾目絡。
  2. 口乾舌縮:津液枯涸,陰血不足,舌體失濡。
  3. 心中恍惚、四肢煩重:血不養心則神不安,陰虛生熱則四肢煩擾而沉滯。
    「白黃」一症,似與後世「萎黃」「虛勞發熱」相近,核心病機為陰血虧耗,兼夾脾虛津乏

組方邏輯與治療原理
方中四藥配伍,顯「滋陰補血、健脾生津」之法:

  1. 地黃汁(或乾地黃)

    • 直入肝腎,滋陰養血填精,針對陰血枯涸之本。鮮汁生用更增清熱生津之效。
    • 若改用乾地黃,滋潤之力稍緩,然仍保涼血養陰之性。
  2. 當歸

    • 辛溫潤補,與地黃相配,動靜結合,既補血活血,又防地黃膩滯。
    • 歸經心肝,緩解「心中恍惚」之血虛神擾。
  3. 白朮

    • 健脾益氣,助後天化源以生血,兼能燥濕,防滋陰藥助濕。
    • 與當歸共煎,先取其健脾和血之氣,為後續滋陰藥奠基。
  4. 蜂蜜

    • 甘潤補中,助地黃滋液,兼潤腸通腑,導虛熱下行。
    • 與白朮相協,健脾而不燥,養津而不滯。

全方配伍特點

  • 滋補結合:地黃、當歸補血,白朮健脾,蜂蜜潤燥,共奏「血足津生」之效。
  • 煎服法深意:先煎當歸、白朮取氣味辛香健脾,後入地黃汁、蜜,旨在先醒脾後滋陰,防驟補礙胃。分三次服盡,使藥力綿長滋潤。

推論延伸
此方以陰血雙補為主軸,輔以健脾布津,符合「虛則補其母」(補土生血)之思維。所治「白黃」或與長期耗損、津血乾涸相關,後世應用可延伸至血虛發熱、婦人產後陰傷、虛勞乾咳等證,凡見陰虧血燥之象,皆可化裁。

傳統服藥法


地黃汁5合(如無,用乾地黃3兩,水漬,研汁代之),蜜3合,當歸(銼細)1兩,白朮(銼細)1兩。
先將當歸白朮,用水2盞,煎至1盞,去滓,下地黃汁並蜜和勻,分作3服,相繼服盡。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陰虛火旺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地黃當歸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六十一。 組成:地黃汁5合(如無,用乾地黃3兩,水漬,研汁代之),蜜3合,當歸(銼細)1兩,白朮(銼細)1兩。 主治:顔色乾枯,目下赤,口乾舌縮,心中恍惚,四肢煩重,此名白黃。

地黃當歸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六三。 組成:熟乾地黃(焙)2兩,赤石脂2兩,當歸(切,焙)1兩,木占斯1兩,地榆1兩,黃連(去須)1兩,白茯苓(去黑皮)1兩,天雄(炮裂,去皮臍)半兩,黃芩(去黑心)半兩,桑耳1兩半,紫葛(銼)1兩半,麻黃(去根節)1兩半,黃耆(銼)1兩半。 主治:産後血虛煩渴,飲食不進。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