兼攻湯

JIAN GONG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辨證錄》卷十

熱性指數

14

寒性指數

14

熱/寒比例

中性 (1.00)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27%
脾經 26%
胃經 26%
心經 10%
肝經 4%
大腸經 4%
肺經
脾經
胃經
心經
肝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兼攻湯中加入石膏,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解毒: 石膏性寒,味甘,入肺、胃經,具有清熱解毒之效。兼攻湯多用於熱毒熾盛、煩躁不安、口渴咽乾等症狀,石膏可有效清熱降火,緩解患者的症狀。
  2. 涼血止血: 石膏除了清熱解毒,還有涼血止血的功效。兼攻湯中若有出血症狀,例如吐血、衄血、便血等,石膏可輔助止血,減輕出血量。

總而言之,石膏在兼攻湯中扮演着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角色,有助於治療熱毒熾盛、出血等病症。

兼攻湯中加入人參,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扶正培本,增強抵抗力:兼攻湯多用於治療氣虛、正氣不足的疾病,而人參性溫,味甘,具有大補元氣、扶正固本之功效,能增強患者抵抗力,對抗病邪侵襲。
  2. 調和藥性,避免峻猛:兼攻湯中常含有較為峻猛的藥物,如附子、乾薑等,人參性平和,可以起到調和藥性、緩和藥力、減少副作用的作用,使藥物更安全有效地發揮功效。

兼攻湯中加入白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健脾益氣: 白朮味甘性溫,入脾經,具有健脾益氣、燥濕利水之功。兼攻湯多用於治療脾胃虛弱、濕濁內停的病症,而白朮可以補脾益氣,增強脾胃運化功能,從而幫助排除濕濁,改善病情。

2. 協調藥性: 兼攻湯中其他藥物,如黃芪、茯苓等,多偏於溫補性質,而白朮則具有較好的中和作用,可以避免藥物過於燥烈,避免出現副作用。

兼攻湯中加入厚朴,主要基於其以下兩個作用:

  1. 行氣燥濕: 厚朴味辛性溫,入脾、胃經,具有行氣燥濕之效。兼攻湯多用於治療痰濕阻肺、氣機鬱滯的病證,厚朴可助其行氣消痰,開鬱散結,改善氣機阻滯,使痰濕得以宣泄。
  2. 降逆止嘔: 厚朴還具降逆止嘔之效。兼攻湯中若有因氣機上逆而引起的嘔吐,厚朴可助其降逆止嘔,使氣機下降,恢復正常運行。

兼攻湯中包含天南星,主要基於其燥濕化痰、祛風止痙的藥性。

天南星味辛、苦,性溫,歸肺、脾經。其燥濕化痰之功,可針對痰濕阻滯、胸悶咳嗽等症狀;祛風止痙之效,則可緩解風寒襲肺、肢體麻木、痙攣抽搐等病症。

兼攻湯作為治療痰濕阻肺、風寒襲肺兼有痰飲、痙攣等病症的方劑,天南星的加入既能化痰止咳,又能祛風止痙,起到兼顧痰濕和風寒的作用,因此被列入方劑之中。

兼攻湯中加入半夏,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燥濕化痰:半夏味辛性溫,入肺脾經,具有燥濕化痰、降逆止嘔的功效。兼攻湯多用於痰濕阻滯、脾胃不和所致的咳嗽、嘔吐等症狀,半夏能有效化解痰濕,改善脾胃功能,促進疾病的康復。

2. 和胃降逆:半夏還有和胃降逆的作用,能抑制胃氣上逆,緩解嘔吐、噁心等症狀。兼攻湯常配伍其他藥物,如陳皮、茯苓等,共同起到和胃降逆、健脾化濕的作用,更有效地治療痰濕阻滯、脾胃不和的疾病。

兼攻湯中加入陳皮,主要原因有二:

  1. 理氣健脾:陳皮味辛性溫,具有理氣健脾之效,可緩解脾胃氣滯,增進食慾,改善消化不良等症狀。兼攻湯多用於治療脾胃濕熱所致的疾病,而陳皮可助於燥濕化痰,與其他藥材相輔相成,提升療效。
  2. 降逆止嘔:陳皮具有降逆止嘔之功效,能抑制胃氣上逆,緩解噁心、嘔吐等症狀。兼攻湯中常加入其他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藥材,而陳皮則可以幫助減輕藥物的副作用,使患者更容易接受治療。

兼攻湯中包含麥門冬,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滋陰潤肺,清熱化痰:麥門冬性寒,味甘,入肺、心經,具有滋陰潤肺、清熱化痰的功效。兼攻湯主要用於治療肺熱咳嗽、痰多粘稠等症狀,麥門冬能有效緩解肺熱,滋潤肺燥,並化解痰液,達到清熱化痰、止咳平喘的效果。
  2. 配合其他藥物,相輔相成:兼攻湯中其他藥物如黃芩、知母等具有清熱瀉火的作用,而麥門冬則能滋陰潤肺,避免藥物過於燥烈,使藥效更加平和,達到標本兼治的效果。

主治功效


兼攻湯主治功效分析及治療原理

古文內容分析

根據《辨證奇聞》和《辨證錄》的記載,兼攻湯主治「感邪氣於一時,即狂呼大叫,見人則罵,大渴索飲,身體出汗,有似亡陽。」的症狀。此症狀與亡陽症相似,但也有區別,例如「亡陽之症,必然躁動,中邪之病,惟高聲呼叫,而身臥於床,絕無有登高逾垣之事,聽木聲而大笑,聆人語而開顏,見天光而若畏,膽日色而如驚」。兩書作者陳士鐸認為,此症非陽明熱病,而是「中土氣之邪」,即脾胃受邪所致。

治療原理分析

陳士鐸認為,脾胃屬土,脾屬陰,胃屬陽,土邪多不正之氣,故病兼陰陽,所以難治。單純攻陽或攻陰都無法徹底清除邪氣,必須兼顧陰陽兩方面,才能使邪氣無處停留。兼攻湯的治療原理正是基於此:

  1. 陰陽兼治:兼攻湯組方中,石膏、麥冬滋陰清熱;人參、白朮補氣健脾;厚朴、天南星、半夏、陳皮行氣化痰、燥濕和胃。這些藥物相互配合,既能清泄陽明之熱,又能祛除脾胃之濕痰,達到陰陽兼治的目的。

  2. 扶正祛邪:陳士鐸強調「人以脾胃為主,土正氣衰以致土之邪入。邪入,正土即崩,可不急補正氣乎?故諸邪襲人,皆急補正,土邪尤甚。」因此,兼攻湯重用人參、白朮補益脾胃之氣,以扶助正氣,增強抗邪能力。「固脾使不崩摧,生胃使不消敗」,正氣旺盛,邪氣自然難以存留。

  3. 標本兼顧:方中石膏清熱瀉火,直折陽明之熱,治標;人參、白朮健脾益氣,扶正固本,治本。標本兼顧,才能更快地恢復機體平衡。

方劑組成及功效

兼攻湯由以下藥物組成:

  • 石膏(五錢):清熱瀉火、除煩止渴,針對「大渴索飲」的症狀。
  • 人參(三錢):大補元氣、補脾益肺,針對「中土氣之邪」的病機。
  • 白朮(一兩):健脾益氣、燥濕利水,與人參相配,增強補脾益氣的作用。
  • 厚朴(二錢):燥濕消痰、下氣除滿,有助於消除脾胃濕濁。
  • 天南星(三錢):燥濕化痰、祛風止痙,針對「狂呼大叫」等症狀。
  • 半夏(三錢):燥濕化痰、降逆止嘔,與天南星合用,增強化痰之力。
  • 陳皮(一錢):理氣健脾、燥濕化痰,協助厚朴、天南星、半夏行氣化痰。
  • 麥冬(一兩):養陰生津、潤肺清心,制約石膏的寒涼之性,並緩解口渴症狀。

總結

兼攻湯是一個陰陽兼治、扶正祛邪、標本兼顧的方劑。通過清熱、補氣、化痰、燥濕等多種途徑,調節脾胃功能,增強機體抗病能力,從而達到治療「感邪氣於一時,即狂呼大叫,見人則罵,大渴索飲,身體出汗」等症狀的目的。此方體現了中醫辨證論治的精神,以及「正氣存內,邪不可干」的治療理念。

傳統服藥法


石膏5錢,人參3錢,白朮1兩,厚朴2錢,天南星3錢,半夏3錢,陳皮1錢,麥冬1兩。
瀉火平胃,祛痰養脾。
水煎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兼攻湯有清熱解表、宣肺化痰、止渴止汗的功效,但不宜長期服用。如果有脾胃虛寒、氣虛血弱、陰虛火旺等症狀,不宜服用兼攻湯。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兼攻湯, 出處:《辨證錄》卷十。 組成:石膏5錢,人參3錢,白朮1兩,厚朴2錢,天南星3錢,半夏3錢,陳皮1錢,麥冬1兩。 主治:瀉火平胃,祛痰養脾。主治:感邪氣於一時,即狂呼大叫,見人大駡,大渴索飲,身出大汗,有似亡陽。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