祛痰定癲湯

QU TAN DING DIAN T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20

寒性指數

8

熱/寒比例

(2.50)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32%
心經 18%
肺經 18%
胃經 15%
肝經 12%
腎經 4%
脾經
心經
肺經
胃經
肝經
腎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祛痰定癲湯」方劑中加入人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益氣安神:癲癇發作常伴隨氣虛神亂,而人參具補氣益血、安神定志之效,可改善氣虛導致的神經失調,穩定患者的精神狀態,減少癲癇發作的頻率。
  2. 扶正祛邪:癲癇的發病機理與痰濁、風邪等邪氣侵襲有關,人參能補益正氣,提高機體抗病能力,抵禦外邪侵襲,從而達到祛痰止痙的效果。

因此,人參在「祛痰定癲湯」中起到益氣安神、扶正祛邪的作用,有助於治療癲癇。

祛痰定癲湯中加入白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健脾燥濕,助藥力達痰飲之處:白朮味甘性溫,入脾胃經,具有健脾燥濕之效。痰飲多因脾虛濕困所致,白朮能健脾祛濕,使脾胃運化功能恢復,有助於藥力到達痰飲聚集之處,更有效地祛痰定癲。
  2. 補氣益氣,提升藥效:白朮同時具有補氣益氣的作用,能增強機體抗病能力,有助於抵禦癲癇發作。此外,白朮能輔助其他藥物發揮藥效,提升整體療效。

「祛痰定癲湯」中加入白芍,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緩解痙攣,安神定志:白芍具有平肝熄風、養血柔肝、斂陰止汗的功效。對於癲癇發作時伴隨的抽搐、痙攣,白芍能起到鎮靜安神的作用,緩解其症狀,並有助於穩定患者情緒。
  2. 滋陰養血,緩解痰濁:白芍入肝經,能滋養肝陰,並能疏肝解鬱,使氣血運行通暢,從而減少痰濁的生成。此外,白芍還有收斂止汗的作用,能減少因汗液蒸發而導致的痰濁增生。

祛痰定癲湯中加入茯神,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寧心安神,鎮定癲癇:茯神性味甘平,入心、脾經,具有寧心安神、益智健脾之效。癲癇發作常伴隨心神不寧、驚悸不安,茯神可安神定志,緩解癲癇發作時的躁動不安,起到鎮定作用。
  2. 健脾益氣,輔助化痰:茯神亦具有健脾益氣之功,能增強脾胃運化功能,促進痰液的代謝和排出。痰濁阻滯是導致癲癇發作的重要原因之一,茯神通過健脾化痰,可輔助祛痰,減輕痰濁對腦部的影響,從而起到輔助治療癲癇的作用。

「祛痰定癲湯」中加入甘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調和藥性,緩解藥物毒性: 甘草性甘平,味甘,入脾、肺經,具有調和諸藥、緩解藥物毒性之效。許多中藥具有較強的藥性,而甘草可以減輕藥物對人體的刺激,使其更加平和,減少副作用。
  2. 增強藥效,提高療效: 甘草能夠增強其他藥物的藥效,使藥物更好地發揮作用。例如,甘草可以增強川芎、白芍等藥物的活血化瘀效果,促進痰液排出,達到祛痰定癲之效。

總而言之,甘草在「祛痰定癲湯」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既能調和藥性,又能增強藥效,使方劑更加安全有效。

「祛痰定癲湯」方中加入附子,乃因附子性溫熱,入心、腎經,具有回陽救逆、溫通經脈、散寒止痛之效。

癲癇發作,多因寒邪入經,阻滯氣血,導致神志不清、四肢抽搐。附子溫陽散寒,可驅散寒邪,通暢經絡,恢復神志,改善抽搐症狀。

同時,附子亦可溫腎助陽,提高機體抵抗力,有助於預防癲癇復發。然而,附子性溫燥,需謹慎使用,需配合醫師辨證論治,方能發揮藥效,安全有效。

半夏在祛痰定癲湯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其入藥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燥濕化痰: 半夏性溫,味辛,入脾、胃經,具有燥濕化痰的功效。痰濁阻肺,可致痰多咳嗽,甚至癲癇發作。半夏可化解痰濕,暢通氣道,起到止咳平喘,鎮定癲癇的作用。
  2. 降逆止嘔: 半夏具有降逆止嘔的功效,可治療痰濕阻滯胃氣,導致的嘔吐、噁心等症狀。在癲癇發作過程中,常伴有嘔吐、眩暈等症狀,半夏可有效緩解這些症狀,配合其他藥物,共同治療癲癇。

總而言之,半夏在祛痰定癲湯中,以其燥濕化痰、降逆止嘔的功效,協同其他藥物,共同達到祛痰定癲的效果。

祛痰定癲湯中包含陳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理氣化痰:陳皮味辛、苦,性溫,入脾、肺經。其理氣作用能疏肝解鬱,促進脾胃運化,並能降逆止嘔,使痰液易於咳出。同時,陳皮的化痰作用,能有效清除肺部痰濁,改善痰多咳嗽的症狀。
  2. 和胃降逆:癲癇發作常伴有胃氣上逆,甚至出現嘔吐等症狀。陳皮的和胃降逆作用,能緩解胃氣上逆,穩定病情,進一步提升治療效果。

綜上所述,陳皮的理氣化痰和和胃降逆功效,使其成為祛痰定癲湯中不可或缺的藥材,有助於改善癲癇患者的痰多、咳嗽、胃氣上逆等症狀。

「祛痰定癲湯」中加入水菖蒲,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1. 開竅醒神,化痰止痙:水菖蒲味辛、性溫,入心、脾、腎經,具有開竅醒神、化痰止痙的功效。對於痰濁矇蔽心竅,導致神志不清、癲癇發作的患者,水菖蒲能清熱化痰,開竅醒神,從根本上解決病症。
  2. 利濕通竅,散寒止痛:水菖蒲亦具有利濕通竅、散寒止痛的功效,能改善因痰濁阻滯經絡而引起的肢體麻木、疼痛等症狀。對於部分伴有寒濕體質的癲癇患者,水菖蒲能祛除寒濕,疏通經絡,達到止痛的目的。

因此,水菖蒲在「祛痰定癲湯」中起到開竅化痰、止痙止痛的功效,有助於治療癲癇病症。

主治功效


祛痰定癲湯主治功效分析

根據陳士鐸《石室祕錄》記載,祛痰定癲湯主治癲癇,其症狀表現為「猝然而倒,口吐白沫,作牛羊馬聲」。此方針對癲癇發作的病機,作了精闢的分析與治療。

病機分析: 陳氏認為癲癇多因「氣虛有痰」。「氣虛」是指臟腑功能不足,氣機運行失調;「有痰」則指痰濁阻滯經絡,影響氣血運行,進而導致神志昏迷、抽搐等症狀。 此處的「痰」並非單純的痰液,而是泛指體內一切濁邪,包括痰飲、瘀血等。 發作時,猶如「暴風疾雨」,突發而猛烈,故需迅速化痰開竅,平復紊亂的氣機。

治療原理: 祛痰定癲湯通過益氣、健脾、燥濕、化痰、開竅等多個方面,來達到治療癲癇的目的。

  • 益氣固本: 人參、白朮、甘草三藥合用,益氣健脾,補益中氣,為治療癲癇的根本之法。 中氣足則氣機運行正常,能更好地抵禦外邪侵襲,減少發作頻率。

  • 健脾燥濕: 白朮健脾燥濕,能祛除體內濕邪,防止濕邪困脾,加重痰濁。 白芍則緩急止痛,調和氣血,使氣血運行更加和順。 茯神則安神定志,寧心安神,有助於緩解癲癇發作時的精神異常。

  • 化痰開竅: 半夏、陳皮化痰降逆,消散痰濁,排除阻滯經絡的病邪;水菖蒲則開竅醒腦,通利心竅,使痰濁得以排出,神志得以清醒。 此三藥配合,攻補兼施,迅速清除痰濁,解除其對神志的阻礙。

  • 溫陽散寒: 附子溫陽散寒,回陽救逆。 此處並非單純治療寒邪,而是考慮到氣虛陽虛的情況下,溫陽可以促進氣血運行,輔助其他藥物發揮功效,從而提高整體療效。 附子溫陽,有助於提高心臟功能,更有效地驅散痰濁,保護心神。

方藥配伍的精妙之處: 陳氏在方劑中,巧妙地將補益藥與祛邪藥相結合。人參、白朮、白芍、茯神等補益藥物,補益中氣,鞏固治療基礎;半夏、陳皮、水菖蒲等祛邪藥物,則迅速化痰開竅,解除病邪。附子則作為引經藥,引導其他藥物直達心竅,發揮最佳療效。 藥物之間相互配合,相輔相成,達到標本兼治的效果。 「妙在用附子、菖蒲,以起心之迷,引各藥直入心竅之中,心清則痰自散,而癲癇自除矣。」 這句話精妙地概括了方劑的治療機理。

總而言之,祛痰定癲湯通過益氣健脾、化痰開竅、溫陽散寒等多方面協同作用,從根本上治療癲癇,並有效地控制發作,防止病情惡化。 其臨牀療效,正如陳氏所言:「既不耗氣,又能開竅,安有死法哉。」 反映了古代醫家對於癲癇病機的深入理解和精湛的醫術。

傳統服藥法


人參3錢,白朮5錢,白芍5錢,茯神3錢,甘草1錢,附子1片,半夏3錢,陳皮1錢,菖蒲1錢。水煎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1. 孕婦、哺乳期婦女、兒童不宜服用。
  2. 服用本方劑期間,應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
  3. 如有嚴重症狀,應及時就醫。

相關疾病


癲癇多痰癡呆智能低下突然暈倒不省人事

相同名稱方劑


祛痰定癲湯, 出處:《石室秘錄》卷六。 組成:人參3錢,白朮5錢,白芍5錢,茯神3錢,甘草1錢,附子1片,半夏3錢,陳皮1錢,菖蒲1錢。 主治:癲癇,卒然昏倒,口吐白沫,作牛羊馬聲。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