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仙頂

JIU XIAN DI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串雅補》卷一

熱性指數

26

寒性指數

5

熱/寒比例

極熱 (5.20)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21%
脾經 17%
胃經 14%
心經 14%
肝經 10%
膀胱經 7%
腎經 7%
大腸經 3%
心包經 3%
肺經
脾經
胃經
心經
肝經
膀胱經
腎經
大腸經
心包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九仙頂方劑中包含花椒,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溫通經絡,散寒止痛:花椒性溫,具有溫通經絡、散寒止痛的功效。對於寒邪凝滯、經絡痺阻所致的肢體麻木、疼痛等症狀,花椒可以起到溫經散寒、活血止痛的作用。
  2. 祛風除濕,止癢止痛:花椒亦具有祛風除濕、止癢止痛的功效。對於風濕痹痛、皮膚瘙癢、濕疹等症狀,花椒可以起到祛風散濕、止癢止痛的作用。

因此,九仙頂方劑中加入花椒,可以起到溫經散寒、祛風除濕、止痛止癢的多重作用,提升整體療效。

九仙頂方劑中包含石菖蒲,主要是因為其 開竅醒神、化濕開竅 的功效。

石菖蒲味辛、性溫,入心、脾、胃經,具有 開竅醒神、化濕開竅、豁痰止嘔 的功效。 在九仙頂方劑中,石菖蒲可以 醒脾開胃、化濕止嘔、開竅醒神,並配合其他藥材,達到治療 神志不清、痰濁內阻、嘔吐腹瀉 等症狀的目的。

九仙頂方劑中包含烏頭,主要原因如下:

  1. 祛風散寒、止痛: 烏頭性溫熱,入肺、腎經,具有較強的祛風散寒、止痛功效。對於寒邪客於經絡所致的肢體疼痛、關節疼痛、風寒濕痹等症,烏頭可有效緩解。
  2. 活血化瘀: 烏頭的辛溫之性,可促進血液循環,活血化瘀,對於瘀血阻滯所致的疼痛,如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等,烏頭有一定的療效。

然而,烏頭有毒性,需謹慎使用,需經專業醫師處方,嚴格控制劑量,避免中毒。

九仙頂方劑中包含皁莢,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消腫止痛,行氣活血: 皁莢味苦、性寒,具有消腫止痛、行氣活血的功效。其皁苷成分可促進局部血液循環,減輕炎症反應,對於跌打損傷、筋骨疼痛等症狀有緩解作用。
  2. 清熱解毒,利濕通便: 皁莢亦具清熱解毒、利濕通便之效。其皁苷和多糖成分能抑制細菌生長,並促進腸胃蠕動,有助於排除體內毒素,改善濕熱症狀。

因此,九仙頂方劑中加入皁莢,旨在發揮其消腫止痛、行氣活血、清熱解毒、利濕通便的功效,以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九仙頂方劑中包含麻黃,主要原因如下:

  1. 宣肺解表:麻黃性溫,味辛,入肺經,具有宣肺解表之效。九仙頂方劑主治風寒感冒,麻黃可發汗解表,驅散風寒,與其他藥物協同作用,達到解表散寒之功效。
  2. 通鼻竅:麻黃能通鼻竅,利鼻塞,對於風寒感冒引起的鼻塞症狀,麻黃可有效改善。此外,麻黃還可宣通肺氣,利氣道,配合其他藥物,可有效緩解感冒引起的鼻塞、流涕等症狀。

九仙頂方劑中加入生薑,主要考量以下兩點:

  1. 溫中散寒:生薑性溫,味辛,入肺、脾、胃經,具有溫中散寒、止嘔止咳的功效。九仙頂方劑多用於治療寒性疾病,如風寒感冒、胃寒腹痛等,加入生薑可助藥力溫暖脾胃,驅散寒邪。
  2. 調和藥性:生薑可調和藥性,避免寒涼藥性過於猛烈,損傷脾胃。九仙頂方劑中可能含有寒涼藥物,加入生薑可起到中和作用,使藥性更為平和,減少副作用。

九仙頂方劑中使用蔥白,主要是利用其辛溫解表之性,並兼具化痰止咳之效。蔥白性溫,味辛,入肺經,能發散風寒,溫肺散寒,對於風寒感冒、咳嗽痰多、鼻塞流涕等症狀具有良好的緩解作用。

此外,蔥白還有利氣通陽、解毒消腫之效,對於一些因寒邪阻滯導致的氣機不暢、肢體麻木、腫脹等症狀也有一定幫助。因此,九仙頂方劑中加入蔥白,可以增強其解表散寒、止咳化痰的功效,進一步提升整體治療效果。

九仙頂方劑中包含甘草,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調和藥性: 甘草味甘性平,具有調和諸藥、緩解藥性、增強藥效的作用。九仙頂方劑中可能包含一些性味偏寒或偏燥的藥材,加入甘草可以平衡藥性,避免藥物對人體產生過於強烈的刺激或副作用。
  2. 增強療效: 甘草具有補脾益氣、和中緩急、解毒生津等功效。在九仙頂方劑中,甘草可以增強其他藥材的療效,例如促進藥物吸收、提高藥物療效等,從而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九仙頂]主治功效分析

組成與功效

  • 花椒: 溫中止痛、殺蟲解毒。
  • 石菖蒲: 開竅醒腦、化痰安神。
  • 烏頭: 散寒通絡、止痛消腫。(包含川烏、草烏)
  • 皁莢: 祛風除濕、利水消脹。
  • 麻黃: 發汗解表、宣肺平喘。
  • 生薑: 暖胃健脾、驅寒止嘔。
  • 蔥白(地蔥): 發熱解表、理氣和中。
  • 甘草: 調和諸藥、緩急止咳。
  • 天花粉: 清熱瀉火、生津止渴、排膿消腫。

古文內容分析

根據《串雅補》的記載,九仙頂的製作方法較為特殊,主要可分為兩個步驟:

  1. 木鱉的炮製: 將川木鱉用水浸泡後,用陳酒煎煮,再用麻油煎至黃色,最後與草灰拌乾、曬燥、研磨成細末,分成九包。
  2. 九味藥的處理: 將花椒、石菖蒲、川烏、草烏、皂角、麻黃、生薑、地蔥、甘草等九味藥分別煎汁,再將九包木鱉分別浸泡在九種藥汁中,浸泡一宿後曬乾、炒燥、研磨成細末。

第九次使用天花粉,炮製方式與前八次相同。

治療原理分析

從古文記載的製作方法以及各味藥的功效來看,九仙頂的治療原理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 祛風散寒: 方中麻黃、生薑、蔥白具有發汗解表、祛風散寒的作用,川烏、草烏、花椒也能溫經散寒,因此可治療外感風寒引起的感冒發熱、頭痛等症狀。
  2. 溫經通絡、止痛: 烏頭類藥物具有良好的散寒通絡、止痛消腫之效,配合花椒溫經,對於歷節痛風、跌撲損傷等具有一定的療效。
  3. 宣肺平喘、化痰止咳: 麻黃宣肺平喘,石菖蒲化痰,對於咳嗽哮喘也有一定的緩解作用。
  4. 調和諸藥: 甘草調和諸藥,使藥性更加平和。
  5. 增強藥效: 通過木鱉的特殊炮製方法,以及與九種藥汁的浸泡,可以增強藥物的藥效,使其更好地發揮作用。

天花粉的加入,更偏向於清熱瀉火,可能用於治療偏熱性的病症。由於古文指出此藥性冷,需辨證使用,所以其加入,調整了原方偏溫的特性,可以擴展其應用範圍。

總結

九仙頂方劑通過多種藥物的配伍和特殊的炮製方法,以達到祛風散寒、溫經通絡、止痛消腫、宣肺平喘等功效。從古文描述來看,此方劑的應用範圍較廣,涵蓋了感冒、咳嗽、痛風、跌打損傷等多種病症。而加入天花粉的版本,藥性偏冷,適用範圍有所改變,應用時需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進行辨證施治。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九仙頂有發散風寒、祛痰止咳、通絡止痛的功效,但是孕婦、哺乳期婦女、小兒、體虛者慎用。

相關疾病


咳血頭痛腹痛氣喘胰臟炎原發性高血壓百日咳慢性喉炎和喉氣管炎支氣管炎肺氣腫痛風高血壓性心臟病高血壓性腎臟病胃腸出血感冒咳嗽四肢痿軟無力膝部腫大疼痛呼吸急促,喉中哮鳴如哨鳴音疳積

相同名稱方劑


九仙頂, 出處:《串雅補》卷一。 組成:川木鱉1斤(水浸一日,用陳酒四吊,煎百沸,脫去皮毛,用真麻油1斤,放入鍋內,同煎至黃色,勿令焦枯,取起放瓦上,草灰拌乾曬燥,爲細末,分作9包,包好候用。9包藥汁,配上9包木鱉,將9味藥各煎汁1鍾,每1鍾放末1包,須要浸1宿,曬乾炒燥,再研細末用之),花椒2兩,石菖蒲2兩,川烏2兩,草烏2兩,皂角2兩,麻黃2兩,生老薑2兩,地蔥2兩,生甘草2兩。 主治:感冒發熱,咳嗽哮喘,頭風頭痛,傷食積滯,歷節痛風,手足痿弱;婦人月經凝滯不行,産後血痛;小兒慢脾風,疳積腹痛,或虛脹冷瀉;外科瘰癧結核,跌撲損傷等病證。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