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轉大降丹

九轉大降丹

JIU ZHUAN DA JIANG D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外科圖說》卷一

熱性指數

5

寒性指數

34

熱/寒比例

極寒 (0.15)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18%
腎經 15%
肺經 12%
脾經 12%
心經 11%
大腸經 7%
膀胱經 6%
膽經 5%
三焦經 3%
胃經 3%
小腸經 3%
肝經
腎經
肺經
脾經
心經
大腸經
膀胱經
膽經
三焦經
胃經
小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九轉大降丹方中含有芒硝,主要原因如下:

  1. 瀉熱通便:芒硝味苦鹹寒,性滑而下,能瀉熱通便,清熱解毒。九轉大降丹多用於熱毒壅盛,腸胃燥熱、便祕等症,芒硝能幫助清熱瀉火,促進排泄。
  2. 消腫止痛:芒硝亦具有消腫止痛的作用,可用於治療熱毒引起的腫痛、疼痛等症狀。九轉大降丹中常與其他清熱解毒藥材配合使用,以增強其消腫止痛的效果。

中藥方劑[九轉大降丹]的組成中,包含鉛丹。鉛丹主要成分是鉛,具有強烈的毒性。鉛中毒會引起腎臟損害、神經系統問題以及血液系統疾病,因此,鉛丹在現代醫療中已被明確禁止使用。鉛丹的毒性對人體健康構成重大風險,不僅會導致急性中毒,還可能引發長期健康問題,如慢性鉛中毒。因此,應避免在方劑中使用鉛丹,以保護患者的健康。

九轉大降丹方劑中包含大青鹽,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解毒:大青鹽性寒,味鹹,入心、肺、胃經,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消腫止痛的功效。九轉大降丹主治熱毒熾盛、血熱妄行所致的各種熱症,大青鹽能清熱解毒,降低體內熱毒,達到治療目的。
  2. 引藥下行:大青鹽味鹹,能引藥下行,促進藥效直達病竈。九轉大降丹中其他藥材多為升散之品,大青鹽加入其中,可平衡藥性,使藥力既能清熱解毒,又能下行直達病所,提高藥效。

九轉大降丹中包含膽礬,主要原因在於其清熱解毒、燥濕止癢的功效。膽礬性寒,味苦澀,入肝、脾、胃經。其具有清熱瀉火、解毒止痛、燥濕止癢、收斂生肌等作用,能有效抑制熱毒熾盛所致的各種病症。

九轉大降丹主要用於治療熱毒蘊結、濕熱內侵引起的各種皮膚病,如濕疹、瘡瘍、疥癬等。膽礬在方劑中起到清熱解毒、燥濕止癢的作用,配合其他藥物,共同達到治療效果。

九轉大降丹中含有白礬,主要因其具有以下特性:

  1. 燥濕止瀉: 白礬性寒,味酸澀,能燥濕止瀉,對於脾胃濕熱導致的腹瀉、痢疾等症狀具有治療作用。
  2. 清熱解毒: 白礬亦具清熱解毒之功效,能解毒消腫,治療瘡瘍、腫毒等症。

九轉大降丹為複方藥物,白礬與其他藥材相互配合,發揮協同作用,達到治療疾病的效果。然而,白礬性寒,使用時需謹慎,應遵醫囑服用,避免過量使用。

中藥方劑[九轉大降丹]的組成中,包含水銀。水銀具有高度毒性,對人體的神經系統、腎臟及其他內臟器官均可能造成嚴重損害。水銀中毒的症狀包括神經系統的異常、腎功能衰竭以及其他嚴重的健康問題。由於水銀的毒性,現代醫療已不再使用含水銀的藥物。使用水銀對患者健康的危害性極高,因此應避免使用水銀,並選擇更安全的藥材替代。

中藥方劑[九轉大降丹]的組成中,包含硃砂。硃砂的主要成分是硫化汞,具有強烈的毒性。硃砂對人體有潛在的危害,包括中毒反應和長期健康損害。雖然硃砂在傳統中醫中曾被用於某些方劑中,但其毒性已被現代醫學所認識。使用硃砂可能導致腎臟損害和神經系統問題,因此,應避免在方劑中使用硃砂,選擇更安全的替代藥材以保障患者的健康。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九轉大降丹」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九轉大降丹」為傳統外科丹藥,主治癰疽、發背、疔毒、惡瘡、蛇傷、犬咬等外科疾患。其作用機理以「拔毒提膿」「腐蝕敗肉」為主,通過外用點藥,使瘡毒聚於局部,形成黑痂脫落,從而達到祛腐生新的效果。

二、組成邏輯推理與可能功效

此方劑以水銀(汞)為主藥,配伍多種礦物藥,經過特殊煉製法(升丹法)製成。其組成邏輯可歸納如下:

  1. 升降兼施,拔毒外出

    • 水銀(汞):性沉而毒烈,具腐蝕性,可直接破壞瘡毒組織,傳統認為能「以毒攻毒」。
    • 火硝(白馬)」明礬:為升丹法的關鍵藥材,加熱時產生氧化反應,助水銀升華為丹霜,使藥性「由沉轉浮」,便於外用提毒。
  2. 礦物藥協同,強化攻毒

    • 雄精(雄黃)辰砂(朱砂):辛溫有毒,能殺蟲解毒,抑制瘡毒擴散。
    • 膽礬青鹽:具收斂腐蝕之效,助水銀凝固瘡面。
    • 黑鉛:可緩和水銀毒性,防止過度滲透傷正。
  3. 煉製工藝強化藥性

    • 通過「九轉」反覆升煉(五九、四九香時),使礦物藥充分反應,生成微細丹霜,增加表面接觸面積,提升局部腐蝕與抗菌效果。
    • 砂盆凝結的「降丹」質輕易附著,可精準作用於瘡頂,避免健康組織受損。
三、治療原理推論

此方藉由汞化合物的強烈腐蝕性,直接破壞壞死組織與病原體(如細菌),同時刺激局部血流與免疫反應,加速膿毒排出。礦物藥的協同作用可控制腐蝕範圍,避免毒性內侵。其「結黑脫落」現象,實為化學燒灼後組織壞死脫皮的過程,符合中醫「祛腐生肌」的外治理念。

傳統服藥法


白馬(即火消)1兩,黑鉛2錢,青鹽3錢,膽礬4錢,雄精5錢,明礬1兩,大紅硇7分,汞(即水銀)1兩,辰砂(即朱砂,如豆色紫佳)9分。
先將上藥9味,除水銀外,都研細,放於陽城罐內,然後放下水銀,上則放1小砂盆,縫處先用桑皮紙搓軟,嵌於縫道內;又將光粉打潮濕,用以封口,極要留心,不可走氣,外又將桑皮紙滿糊。放於八卦爐中,然後舉火,合五九四根半香為度,結胎時炷香3根6寸,合四九之數,用文火,謂之結胎。只須3小塊,中勻炭火,不可旺也。炭火當設1總爐,以便換炭,四九之香數畢,爐中取出冷定,其胎自成。切忌開看,恐傷封口出氣,即走爐也。後乃另取一小腳缸,注入水,只須齊小砂盆口下,再將預備鐵絲做就的載火器套在陽城罐底,約露底1寸8分,然後取總火爐內旺炭,攢圍罐底,隨少隨添,用扇搧拂;又炷8寸香,降乃畢矣。取出,擇一淨室中冷定,次日開看,砂盆內所有之霜,即大降也。另將瓷瓶收貯待用,愈陳愈妙。
每用藥釐許,以津唾調點毒上,以膏藥蓋之,毒氣收聚頂上,自然結成黑肉1塊,3-4日即脫落矣。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有毒,使用時應慎重。

相關疾病


癤和癰背部膿瘡

相同名稱方劑


九轉大降丹, 出處:《外科圖說》卷一。 組成:白馬(即火消)1兩,黑鉛2錢,青鹽3錢,膽礬4錢,雄精5錢,明礬1兩,大紅硇7分,汞(即水銀)1兩,辰砂(即朱砂,如豆色紫佳)9分。 主治:癰疽、發背、疔毒、惡瘡、蛇傷、犬咬。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