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觀音救苦錠中加入芒硝,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瀉火解毒: 芒硝性寒,味鹹,入大腸經,具有瀉熱解毒、清熱通便之效。觀音救苦錠多用於治療熱毒熾盛、內熱壅滯所致的各種急症,例如高熱、昏迷、口渴、便祕等,芒硝可以清熱解毒,緩解症狀。
- 引藥下行: 芒硝性滑利,可以引導其他藥物下行,加速藥效發揮。觀音救苦錠中往往加入多種藥材,芒硝可以促進藥物快速到達病竈部位,提高療效。
總之,芒硝在觀音救苦錠中起到瀉火解毒、引藥下行的作用,配合其他藥材共同發揮治療效果。
觀音救苦錠是一種傳統中藥方劑,其組成中包含鉛丹這一成分。鉛丹的主要成分是鉛的氧化物,具有清熱解毒的功能。在中醫理論中,鉛丹被認為可以入心、肝、腎經,對某些症狀有良好的療效。其功能包括清心火、解鬱結,特別是針對因情志不舒引起的各種不適。
然而,使用鉛丹的風險不容忽視。鉛是一種重金屬,對於人體有一定的毒性,尤其是長期接觸或服用可能導致鉛中毒。因此,對於觀音救苦錠的應用需要謹慎考量,應在專業中醫師的指導下進行,以確保安全與有效。
近年來,隨著對藥物安全性認識的提升,許多中藥配方也在不斷調整以避免使用潛在有害的成分。因此,儘管鉛丹在傳統中醫中有其歷史根基,現代醫學的進步也促使我們重新審視這些成分的使用。
觀音救苦錠中添加白礬,主要原因為其具備以下功效:
- 收斂止瀉: 白礬性寒、味酸澀,具有收斂止瀉的作用,可用於治療腹瀉、痢疾等症狀。
- 解毒消腫: 白礬亦具有一定的解毒消腫功效,可用於治療外傷腫痛、蛇蟲咬傷等。
在觀音救苦錠的方劑中,白礬與其他藥材配合,可起到協同作用,加強藥效,達到更好的療效。然而,白礬亦具有一定的毒性,應遵醫囑服用,避免自行服用,以免造成不良反應。
觀音救苦錠中加入雄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解毒驅邪:雄黃性溫,味辛,具有解毒殺蟲之效。古人認為其可驅邪避瘟,用於治療蛇蟲咬傷、風濕痺痛等症狀。觀音救苦錠多用於治療疑難雜症,其中可能包含一些毒邪入侵的情況,雄黃可起到解毒驅邪的作用。
2. 增強藥效:雄黃具有開竅通絡的作用,可以促進藥物吸收,提高藥效。觀音救苦錠往往由多味藥材組成,雄黃的加入可以幫助其他藥材發揮更好的療效,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觀音救苦錠中包含硃砂,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 鎮心安神: 硃砂性寒,味甘,入心經,具有鎮心安神之效。古人認為其可治療心悸、失眠、驚恐等症狀。觀音救苦錠主要用於安神定驚,而硃砂的鎮心安神功效正符合此方劑的療效。
- 解毒辟邪: 硃砂在古代被視為一種辟邪之物,認為其具有驅除邪氣、解毒止痛的作用。觀音救苦錠中加入硃砂,除了安神定驚外,也可能意在辟邪解毒,以達到更全面、更有效的治療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觀音救苦錠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癢疙瘩、口內瘡、點火眼、馬骨眼」,其應用範圍集中於皮膚癢疹、口腔潰瘍,以及眼部紅腫熱痛(火眼)或角結膜病變(馬骨眼)。古代外科常以錠劑磨汁外塗或點眼,推測其作用以 清熱解毒、殺蟲止癢、收斂生肌 為主,尤其適用於熱毒蘊結或濕熱瘡瘍。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 火消(硝石):主成分,性寒味苦,具 清熱消腫、瀉火解毒 之功。《本草綱目》載其能「破積散結」,外用可化腐生新,緩解皮膚熱毒瘡腫。
- 黃丹(鉛丹):辛微寒,能 殺蟲止癢、收斂瘡口,與皂礬合用增強燥濕斂瘡之效,但鉛化合物需注意外用限量。
- 皂礬(綠礬):酸澀涼,善 燥濕解毒,對濕疹癢瘡、口腔潰爛有收斂作用,亦能殺寄生蟲(如疥瘡)。
- 雄黃:辛溫有毒,但外用可 闢穢殺蟲,對皮膚癢疹、疥癬效果顯著,與朱砂協同增強解毒之力。
- 朱砂:甘微寒,清心鎮驚,外用能 防腐抑菌,助消口瘡、火眼之紅腫熱痛。
方劑配伍特點
- 以「硝石為君」,取其寒性清解熱毒,熔化後為錠劑基質,使藥物附著患處緩釋。
- 鉛丹、皂礬為臣,收濕斂瘡,針對潰爛流膿或濕熱瘡面。
- 雄黃、朱砂為佐使,殺蟲鎮痛,局部抑制病原。
- 整體以 礦物藥為主,藥性峻烈,符合古代「以毒攻毒」外治理念,適用於急性炎症或頑固瘙癢。
治療原理推論
此方通過礦物藥的 抗菌、收斂、腐蝕 作用,直接作用於病灶:
- 皮膚癢疙瘩:雄朱殺蟲,皂礬燥濕,黃丹止癢,緩解濕熱蟲毒。
- 口內瘡:朱砂清熱,火消消炎,促進黏膜修復。
- 火眼/馬骨眼:硝石清熱退赤,鉛丹收斂瞼緣分泌物,但需注意眼部使用濃度。
總結
觀音救苦錠為古代外科急症用藥,其設計邏輯在於 速效解毒,透過礦物藥協同攻邪,適用於實熱證為主的外科、五官科病症。然因含重金屬成分,現代應用需進一步調整劑型與安全性評估。
傳統服藥法
火消8兩,黃丹1兩,皂礬1兩,雄黃5分,朱砂5分。
先將消熔化後投四味,頻頻為錠。
磨擦患處。
鹽水錠、北京鹽水錠(《外科方外奇方》)卷一。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有毒,不宜長期服用。
- 孕婦、哺乳期婦女、兒童不宜服用。
- 服用本方期間,應避免食用辛辣、油膩、生冷等刺激性食物。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觀音救苦錠, 出處:《良朋匯集》卷三。 組成:火消8兩,黃丹1兩,皂礬1兩,雄黃5分,朱砂5分。 主治:癢疙瘩,口內瘡,點火眼,馬骨眼。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