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通氣丸中加入葫蘆巴,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 行氣止痛: 葫蘆巴味辛甘,性溫,入脾、胃經,具有行氣止痛、溫中止痛的功效。其揮發油成分能促進腸胃蠕動,緩解腹部脹氣、消化不良等症狀,有助於通氣順暢。
- 溫腎助陽: 葫蘆巴亦有溫腎助陽、補腎壯陽的作用。對於因腎虛陽虛而導致的氣滯不通,葫蘆巴能溫補腎陽,促進氣血流通,有助於改善通氣不暢的症狀。
綜上所述,通氣丸中加入葫蘆巴,可發揮行氣止痛、溫腎助陽之效,有助於改善因氣滯不通導致的各種不適症狀。
通氣丸中加入補骨脂,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溫腎助陽,通利氣滯: 補骨脂性溫,入腎經,具有溫腎壯陽、散寒止痛之效。對於腎陽不足、寒凝氣滯所致的氣虛乏力、腰膝酸軟、腹痛便溏等症狀,具有溫腎助陽,驅寒通氣之功。
- 溫陽止瀉,固澀止遺: 補骨脂亦有溫陽固澀之效,可治療腎陽不足、脾陽不振導致的脾腎虛寒、久瀉不止、遺精滑泄等症狀。
因此,通氣丸中加入補骨脂,旨在溫腎助陽、驅寒通氣,達到溫陽止瀉、固澀止遺的效果,治療因腎陽不足、氣虛寒凝所致的各種病症。
通氣丸中包含玄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解毒,涼血消腫: 玄參味甘苦性寒,入肺、腎經,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消腫之效。通氣丸常用於治療熱毒壅肺、痰熱鬱肺、咳喘氣急等症,而玄參的清熱解毒之性可有效緩解肺熱、化解痰熱,起到通暢氣道、緩解喘息的作用。
- 滋陰潤燥,利咽開音: 玄參還具滋陰潤燥、利咽開音之效。通氣丸在治療呼吸道疾病的同時,也常用於治療咽喉腫痛、聲音嘶啞等症狀,玄參的滋陰潤燥之性可緩解咽喉乾燥,利咽開音之效可改善聲音嘶啞,起到輔助治療的作用。
通氣丸中加入杜仲,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 補腎壯腰: 杜仲性溫,味甘,歸腎經,具有補腎壯腰、強筋骨之功效。通氣丸多用於治療腎虛腰痛、氣虛乏力等症,杜仲可補益腎氣,增強體質,改善氣虛,協同其他藥物發揮更好的療效。
- 通利氣血: 杜仲有通利氣血、利水消腫之功效。通氣丸常用於治療氣滯血瘀、水濕停滯所致的腹脹、便祕等症狀,杜仲可促進氣血運行,消除水腫,改善腸道功能,利於通氣排便。
通氣丸中加入川楝子,主要是針對其行氣止痛之效。川楝子味苦,性寒,歸肝、脾、胃經,其苦寒降泄之性,可有效疏肝理氣,緩解肝氣鬱結所致的胸悶氣脹、脘腹疼痛等症狀。同時,川楝子也具有一定的驅蟲作用,對於因蟲積引起的腹痛、腹脹也有效。因此,在通氣丸中加入川楝子,可起到疏肝理氣、止痛消脹的作用,達到通氣的效果。
通氣丸中加入三稜,主要基於其破血行氣、消癥止痛的功效。
三稜性溫,味苦辛,歸肝、脾經。其破血行氣之效,能疏通經絡,改善氣血運行不暢,緩解因氣滯血瘀導致的腹痛、脹滿等症狀;其消癥止痛之效,能化解積聚於腹內的瘀血腫塊,減輕疼痛。
因此,通氣丸中加入三稜,有助於改善氣血運行,消散積聚,從而達到通氣止痛的效果。
通氣丸中加入羌活,主要基於其以下兩個作用:
- 疏散風寒,通暢氣道: 羌活味辛性溫,能發散風寒,通利鼻竅,對於因風寒阻滯肺氣,導致鼻塞、流涕、咳嗽等症狀,有較好的緩解作用。
- 散寒止痛,舒緩頭部不適: 羌活亦具散寒止痛之效,可緩解因風寒侵襲而引起的頭痛、頭脹、頭暈等不適,與其他藥材配合,可更有效地改善因氣滯血瘀而導致的頭部症狀。
通氣丸中加入茴香,是利用其行氣止痛的功效。茴香味辛、性溫,歸脾、肝、腎經,具有溫腎散寒、理氣止痛的功效。
通氣丸主要針對的是氣滯血瘀所致的腹痛、腹脹等症狀,而茴香能溫暖脾腎、疏通氣機,有助於緩解氣滯,消除腹痛,改善消化功能,因此在通氣丸方劑中起著重要的作用。
通氣丸中含有麻黃,主要因其具有宣肺解表、散寒止咳的功效。
麻黃味辛性溫,入肺經,可宣肺解表,通利鼻竅,對於風寒束肺引起的鼻塞、咳嗽、喘息等症狀具有較好的療效。
此外,麻黃還可散寒止咳,對於寒邪客肺引起的咳嗽、痰多、氣喘等症狀亦有治療作用。
因此,通氣丸中加入麻黃,旨在發揮其宣肺解表、散寒止咳的功效,以達到治療外感風寒所致的鼻塞、咳嗽、喘息等症狀的目的。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通氣丸」主治功效及治療原理分析
根據古代醫書的記載,「通氣丸」主要用於治療以下病症:
一、痃癖氣滯、心腹痞滿、嘔逆咳嗽
- 治療原理: 痃癖多指氣血瘀滯所致的癥瘕積聚,心腹痞滿則提示氣機不暢,嘔逆咳嗽亦為痰氣阻滯的表現。方中木香、茴香行氣導滯,寬中消痞;三棱、莪術破瘀散結,消積止痛;陳皮、半夏理氣化痰,降逆止嘔;青皮疏肝破氣,消積化滯;檳榔行氣導滯,兼能殺蟲;丁香溫中降逆,散寒止痛;神麯、麥芽消食和胃;諸藥合用,共奏行氣導滯、消痞化痰之功。
- 見於: 《奇效良方》、《濟陽綱目》
二、小腸氣痛
- 治療原理: 小腸氣痛多因寒邪侵襲或氣機鬱滯所致。方中木香、茴香、元胡索等藥物具有行氣止痛的功效,能夠疏通氣機,緩解疼痛。
- 見於: 《女科百問》、《濟陽綱目》
三、咽喉氣悶、胸膈滿塞、項頸漸粗、咽喉噎塞、癭氣
- 治療原理: 此類症狀多由痰氣互結於咽喉所致。方中海藻、昆布、海蛤軟堅散結,化痰消癭;木通利水通竅;夏枯草清熱散結;薄荷疏散風熱,利咽喉;杏仁降氣化痰。諸藥合用,可起到化痰散結、利咽通竅的作用。
- 見於: 《聖濟總錄》、《証治準繩‧瘍醫》、《儒門事親》
四、勞嗽、疰嗽
- 治療原理: 勞嗽、疰嗽多指肺虛久咳,甚至伴有傳染性的一類咳嗽,可能與肺癆、支氣管擴張等疾病相關。古代醫家認為此類咳嗽與「邪氣」、「疰氣」有關,甚至認為與「肺蟲」有關。方中蜈蚣有解毒散結,通絡止痛之功,古代醫家常用其治療疰嗽,認為其能「殺蟲」;現代研究表明蜈蚣具有一定的抗結核作用。蛤蚧補肺益腎,納氣定喘;天靈蓋(古代入藥,現已禁用)等可能取其「以形補形」之意。
- 見於: 《証治準繩‧女科》、《雞峰普濟方》、《醫說》、《雜病廣要》、《校註婦人良方》、《濟陽綱目》
五、瘡瘍初起
- 治療原理: 瘡瘍初起,邪毒壅盛,氣血運行不暢,可見紅腫熱痛等症。方中部分藥物如犀角(現已禁用)、漏蘆等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散結的功效,可能有助於控制瘡瘍早期症狀。
- 見於: 《瘍醫大全》、《外科精義》
六、水腫
- 治療原理: 水腫多由於肺、脾、腎功能失調,水液代謝障礙所致。方中附子溫陽化氣,利水消腫;赤小豆利水消腫;商陸逐水消腫;木香、檳榔行氣利水。諸藥合用,可起到溫陽化氣、利水消腫的作用。
- 見於: 《雜病廣要》、《濟陽綱目》
七、痢疾
- 治療原理: 痢疾多由濕熱、疫毒等邪氣侵襲腸道所致。方中黃柏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木香行氣止痛;陳皮理氣和中;牽牛瀉下通便。諸藥合用,可起到清熱燥濕、行氣導滯的作用。
- 見於: 《身經通考》
八、咳嗽上氣,喉咽中腥臭,虛氣攪心,頭痛眼疼,耳中嘈嘈,風邪毒注天行,食不生肌,胸中隔塞,嘔逆多唾,噁心,心下堅滿,飲多食少,療疰並淋
- 治療原理: 這些症狀多為外邪入侵,導致肺氣不宣、痰熱壅盛、正氣虧虛所致。此方用藥多樣,以蜈蚣為君,取其解毒散結、通絡止痛的功效,古代醫家認為其能「殺蟲」,並能治療疰氣。杏仁降氣化痰止咳;方中多味藥物具有行氣、化痰、散結、溫中、降逆、消食等作用,旨在調理臟腑功能,祛除邪氣,恢復正氣。
- 見於: 《外臺秘要》
九、噎塞滿悶,腹脅脹急
- 治療原理: 噎塞滿悶,腹脅脹急多由於氣機鬱滯,升降失常所致。方中丁香皮、黑牽牛、三棱、莪術、青皮、陳皮、茴香等均為行氣導滯之品,能夠疏通氣機,消脹除滿;白朮、益智仁健脾益氣;蘿蔔子、縮砂仁、枳殼消食導滯。諸藥合用,可起到寬中導氣,消脹除滿的作用。
- 見於: 《楊氏家藏方》
總結:
「通氣丸」是一個組方較為複雜的方劑,不同醫書中記載的「通氣丸」組方和用量也有所不同,其功效涵蓋了行氣導滯、消痞化痰、散結消癭、清熱解毒、溫陽利水等多個方面。其治療的病症也較為廣泛,包括了痃癖、痞滿、咳嗽、小腸氣痛、癭氣、勞嗽、瘡瘍、水腫、痢疾等多種疾病。
在分析治療原理時,可以看出古代醫家主要從「氣」的運行角度來解釋疾病的發生和發展,並通過調整氣機的運行來達到治療的目的。同時,也體現了中醫「辨證論治」的思想,即根據不同的病因、病機和症狀,選用不同的藥物組合進行治療。需要注意的是,由於古代醫書的記載存在差異,且部分藥物如蜈蚣、犀角等在現代臨床應用中需要謹慎或禁用,因此「通氣丸」的具體應用還需要結合現代中醫理論和臨床實踐進行進一步研究和驗證。
傳統服藥法
膠飴5斤,蜀椒2升(汗),烏頭7分(炮),桂心6分,大附子5枚(炮),乾薑4分,人參4分,杏仁1升,天門冬10分,蜈蚣5節(去頭,炙)。
夢與鬼神交通及飲食者,全用蜈蚣;食不消者,加杏仁5合;有虛氣,少腹急,腰痛,加天門冬、杜仲;有風,加烏頭2枚、附子1枚(立夏後勿加);有留飲,加葶藶子1兩(熬,末之)。
上為末,搗杏仁為膏,納藥末乾膏中搗千下,烊膠飴,攪令調和為丸,如半棗大。
每服1枚,晝日6-7、夜2-3服。令胸中溫為度。
忌豬肉、冷水、生蔥、鯉魚等物。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通氣丸是一味中藥方劑,具有溫腎散寒、行氣化痰的功效,主治少陰不足、腎氣微少、忽為寒熱、太陽下陷腎中、腎氣奔迫、內動三焦,或發熱頭疼、咳嗽痰促、或右脅牽痛、或傳為疹子,其脈左尺沉而弦,按之則虛大而澀。此外,本方還可用於治療上氣。但本方具有一定的副作用,如服用後可能會出現口乾、口渴、便秘等症狀。因此,在服用本方前,患者應先諮詢醫生,以確保用藥安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通氣丸, 出處:《儒門事親》卷十二。 組成:海藻5枚,海帶5枚,崑布5枚,澤瀉5枚,木通5枚,豬靥5枚,羊靥5枚,海蛤、連翹。 主治:癭贅。
通氣丸, 出處:《儒門事親》卷十二。 組成:海藻1兩,海帶1兩,崑布1兩,木通1兩,甘草1兩,訶子半兩,薄荷半兩,杏仁少許(湯浸,去皮尖)。 主治:癭贅。
通氣丸,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二五。 組成:木通(銼)1兩,射乾1兩,杏仁(湯浸,去皮尖雙仁,炒)1兩,惡實(微炒)1兩,崑布(洗去鹹,焙)1兩,訶黎勒(煨,去核)1兩,海藻(洗去鹹,焙)1兩,黃耆(銼)1兩,白茯苓(去黑皮)3分。 主治:癭氣,咽喉腫塞,毒氣壅悶不通。
通氣丸, 出處:《外台》卷十引《深師方》。 組成:膠饴5斤,蜀椒2升(汗),烏頭7分(炮),桂心6分,大附子5枚(炮),乾薑4分,人參4分,杏仁1升,天門冬10分,蜈蚣5節(去頭,炙)。 主治:咳嗽上氣,喉咽中腥臭,虛氣攪心,頭痛眼疼,耳中嘈嘈,風邪毒註天行,食不生肌,胸中膈塞,嘔逆多唾,惡心,心下堅滿,飲多食少,療疰並淋。
通氣丸, 出處:《普濟方》卷一四七。 組成:葫蘆巴1兩(炒),補骨脂7錢半,玄參5錢,杜仲1兩(炒斷絲),川楝子1兩半(酒浸),三棱5錢,羌活5錢,茴香5錢,麻黃(去節)2錢(春夏3錢)。 主治:少陰不足,腎氣微少,忽爲寒熱,太陽下陷腎中,腎氣奔迫,內動三焦,或發熱頭疼,咳嗽痰促,或右脅牽痛,或傳爲疹子,其脈左尺沉而弦,按之則虛大而澀。又治上氣。
通氣丸, 出處:《魏氏家藏方》卷九。 組成:附子(大者)1隻(生,去皮臍,切薄片),大蒜頭5枚(剝去皮苗,捶令碎),赤小豆5兩(揀淨。以上3味放于砂鍋內,加水3升煮,漸添至5升,慢火煮乾爲度,隻取附子焙乾爲末,餘藥不用),白花商陸根半兩,南木香、沉香2錢(不見火),車前子。 主治:脾腎氣虛,腎水流溢,四肢作腫,面目虛浮,腰腳腫脹,遊走不定,小便赤澀,大便秘結,脹滿氣痞,腳膝無力,食少倦怠,漸成水腫。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