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溺飲

TONG NI YI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辨證錄》卷三

熱性指數

24

寒性指數

18

熱/寒比例

偏熱 (1.33)

複方歸經比例

腎經 16%
脾經 16%
肝經 13%
胃經 11%
大腸經 11%
心經 11%
膀胱經 8%
肺經 5%
小腸經 4%
膽經 3%
腎經
脾經
肝經
胃經
大腸經
心經
膀胱經
肺經
小腸經
膽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通溺飲中加入黃柏,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燥濕,瀉火解毒: 黃柏性寒,味苦,入腎、膀胱經,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的功效。對於濕熱蘊結膀胱,導致小便不利、淋漓澀痛等症狀,黃柏可以有效地清熱解毒,利濕通淋,使小便通暢。
  2. 固腎止遺: 黃柏可以收斂固腎,對於腎氣不足,導致遺尿、尿頻等症狀,黃柏可以起到固腎止遺的作用,配合其他藥材,達到更好的療效。

通溺飲方劑中包含車前草,主要基於其利水滲濕的功效。

車前草性寒味甘,入肺、肝、腎經,具有清熱利尿、滲濕止瀉的功效。其利水滲濕作用可幫助排出體內多餘的水分,緩解水腫,同時也能促進尿液排出,治療小便不利、淋濁等症狀。

通溺飲方劑通常用於治療水腫、小便不利、淋濁等症狀,而車前草的利水滲濕功效能有效改善這些症狀,故為方劑中的重要藥材。

通溺飲方劑中包含茯苓,主要原因如下:

  1. 利水滲濕:茯苓味甘淡,性平,入脾、腎經,具有利水滲濕的功效,能將體內多餘的水分排出,有助於改善水腫、小便不利等症狀。
  2. 健脾益氣:茯苓亦能健脾益氣,增強脾胃運化水濕的能力,避免水濕停滯,進一步加重水腫等症狀。

因此,通溺飲方劑中加入茯苓,可發揮其利水滲濕、健脾益氣的功效,有助於改善水腫、小便不利等症狀,達到通溺之效。

通溺飲方劑中加入白朮,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健脾利濕:白朮味甘性溫,入脾胃經,具有健脾益氣、燥濕利水之功效。通溺飲針對的是小便不利、水腫等症狀,白朮有助於健運脾胃,促進水液代謝,改善水腫,達到利尿通溺的效果。
  2. 補氣固表:白朮同時具有補氣固表之效,可以提升機體的抗病能力。通溺飲常用於腎氣虛弱、脾陽不足導致的水腫,白朮可以補氣固表,增強脾腎功能,從而達到標本兼治的目的。

通溺飲中包含王不留行,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藥性:

  1. 通利水道: 王不留行味甘性平,入肝、腎經,具有通經活血、利水消腫的功效。其利水作用可協助排除體內多餘水分,改善水腫,有助於通暢小便,達到通溺的效果。
  2. 活血化瘀: 王不留行亦能活血化瘀,對於因血瘀阻滯所致的小便不利,如尿路感染、膀胱結石等,也有輔助治療的作用。

通溺飲方劑中加入肉桂,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溫陽利水: 肉桂性熱,味辛甘,入心、肝、腎經,具有溫陽散寒、活血通絡、利水消腫之效。對於寒濕困脾、陽氣虛衰導致的尿路不通、小便不利等症狀,肉桂能溫腎陽、化寒濕,促進水液代謝,達到通利小便的效果。
  2. 溫脾止瀉: 肉桂亦能溫脾陽、止泄瀉。部分患者因脾陽虛弱、寒濕內侵,導致小便不利伴隨腹瀉。肉桂溫脾陽、燥濕氣,既能利水,又能止瀉,協同其他藥物達到治本目的。

「通溺飲」方劑中使用黃連,主要原因如下:

  1. 清熱瀉火: 黃連味苦性寒,能清熱瀉火,尤其針對心火亢盛、熱毒內蘊所致的小便不利、尿赤灼痛等症狀,具有很好的改善作用。
  2. 燥濕止瀉: 黃連亦具燥濕止瀉之效,對於因濕熱下注所致的小便不暢,以及伴隨的腹瀉等症狀,也能起到一定的緩解作用。

故「通溺飲」方劑中使用黃連,正是利用其清熱瀉火、燥濕止瀉的功效,來改善因熱毒、濕熱所致的小便不利等症狀。

主治功效


通溺飲主治功效分析

治療原理

根據古文記載,通溺飲的組成包含:黃柏、車前草、茯苓、白朮、王不留行、肉桂、黃連。

該方劑主要針對「小便溺血,其症痛澀,馬口如刀割刺觸而難忍」的症狀。從中醫角度分析,此症多屬濕熱下注膀胱,熱傷血絡,導致尿血、疼痛。

通溺飲的藥物組成體現了清熱利濕、涼血止血、兼顧扶正的治療原則。

  • 清熱利濕: 黃柏、黃連、車前草皆為清熱燥濕之品,其中黃柏、黃連擅長清下焦濕熱,車前草則利尿通淋,引導濕熱從小便排出。
  • 涼血止血: 方中雖未直接使用涼血止血藥,但清熱本身即有涼血作用,且黃柏、黃連也兼具止血功效。
  • 扶正兼顧: 茯苓、白朮健脾益氣,利水滲濕,既可增強機體抗邪能力,又可協助排除濕熱。王不留行活血散瘀,有助於改善血瘀所致的疼痛。肉桂溫陽散寒,引火下行,少量應用可制約黃柏、黃連等苦寒藥的過於寒涼,防止損傷脾陽。

綜合分析

古文記載:「二劑即止血」,表明通溺飲對於小便溺血,痛澀難忍的症狀具有較好的療效。方中清熱、利濕、止血、扶正諸法並用,針對病因病機,標本兼顧,使濕熱得清,血絡得寧,尿血疼痛等症狀自然得到緩解。

此外,古文中還提到了「肺腎兩益湯」用於治療皮毛出血,並強調了補腎的重要性,這與通溺飲治療的尿血症狀雖然不同,但都突出了腎在水液代謝和血液運行中的重要作用。

傳統服藥法


黃柏3錢,車前3錢,茯苓5錢,白朮5錢,王不留行2錢,肉桂3分,黃連1錢。
水煎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有溫燥之性,陰虛火旺者慎用。

相關疾病


腎絲球腎炎血尿

相同名稱方劑


通溺飲, 出處:《辨證錄》卷三。 組成:黃柏3錢,車前3錢,茯苓5錢,白朮5錢,王不留行2錢,肉桂3分,黃連1錢。 主治:小便溺血,其症痛澀,馬口如刀割刺觸而難忍。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