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龍丸

WU LONG W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20

寒性指數

11

熱/寒比例

偏熱 (1.82)

複方歸經比例

心經 19%
肺經 18%
脾經 18%
肝經 16%
腎經 11%
胃經 8%
大腸經 2%
膽經 2%
三焦經 2%
心經
肺經
脾經
肝經
腎經
胃經
大腸經
膽經
三焦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烏龍丸是一種傳統的中藥方劑,主要用於調理氣血,改善血液循環。其中,當歸是其關鍵成分之一,具有重要的藥理作用。

當歸被譽為“補血之王”,其主要成分包括揮發油、蘇糖、氨基酸及多種維生素,具有促進血液生成、改善血液循環的功效。當歸能夠滋補肝腎,調和血脈,對於女性的生理健康尤其重要,可幫助緩解月經不調、痛經及產後恢復。

此外,當歸還具備活血化瘀的功效,能夠有效緩解因血液循環不良所引起的疼痛與不適。在烏龍丸的組閤中,當歸的參與不僅增強了整體方劑的補血效果,還搭配其他成分協同發揮作用,以達到最佳的治療效果。綜上所述,當歸在烏龍丸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其補血活血的雙重作用使其成為此方劑不可或缺的組件。

烏龍丸方劑中包含生地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涼血:生地黃味甘性寒,具有清熱涼血、滋陰潤燥的功效。烏龍丸主治血熱妄行所致的吐血、衄血、便血等症,生地黃可清熱涼血,止血止血,與方中其他藥物協同作用,達到清熱涼血、止血的效果。
  2. 滋陰養血:生地黃有滋陰養血的作用,可以緩解血熱引起的陰虛,並補充血分,促進血液的生成。烏龍丸治療過程中,往往伴隨血熱耗傷陰液的情況,生地黃可以滋陰養血,使血熱得到緩解,改善患者的體質。

烏龍丸中添加茯苓,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健脾利濕:茯苓味甘淡,性平,歸脾、肺經。具有健脾利濕、寧心安神的作用。烏龍丸以治療脾虛濕阻、水腫脹滿為主,而茯苓的利濕作用,可以幫助排除體內多餘的水分,減輕水腫,同時也能改善脾胃功能,促進食物的消化吸收。
  2. 滲濕止瀉:茯苓有滲濕利水的作用,可以將積聚在體內的濕氣排出體外,同時也能抑制腸道內水分的積聚,起到止瀉的作用。烏龍丸中常含有其他止瀉藥物,茯苓的滲濕作用可以輔助止瀉,並減少腹瀉帶來的腹痛、腹脹等症狀。

烏龍丸方劑中加入蓮子心,主要是因為其具有清心火、降血壓、安神定志的功效。

蓮子心味苦性寒,入心、腎經。其苦寒之性,可清泄心火,用於治療心火亢盛所致的煩躁不安、失眠多夢、心悸怔忡等症狀。同時,蓮子心也能降血壓,對於高血壓患者有輔助治療的作用。此外,其安神定志的功效,能改善因心神不寧而引起的失眠、多夢等症狀。

因此,烏龍丸方劑中加入蓮子心,能夠協同其他藥材,更好地清熱降火、安神定志,達到治療目的。

烏龍丸中加入枸杞子,主要原因有二:

  1. 補腎益精,滋陰明目: 枸杞子性平味甘,歸肝腎經,具有補腎益精、滋陰明目的功效。烏龍丸常用於治療腎虛腰痛、頭昏眼花、耳鳴等症,而枸杞子的功效可助其增強補腎益精之效,並改善視力,協同藥效。
  2. 緩和藥性,增強口感: 枸杞子味甘,可緩和藥方中其他藥物的苦寒之性,使藥效更易被人體接受。同時,枸杞子的甘甜口感,也能提升藥丸的口感,方便病人服用。

烏龍丸方劑中包含石蓮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解毒,涼血止血: 石蓮肉性寒,味甘,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之效。烏龍丸主治熱毒攻肺、痰熱壅盛等症,石蓮肉能清熱解毒,緩解肺熱,並有助於止咳化痰。
  2. 滋陰潤燥,生津止渴: 石蓮肉富含水分,具有滋陰潤燥、生津止渴之效。烏龍丸中常配伍一些燥性藥物,石蓮肉可緩解燥熱,保護津液,防止燥邪傷陰。

總而言之,石蓮肉在烏龍丸中起到清熱解毒、涼血止血、滋陰潤燥、生津止渴的作用,配合其他藥物共同發揮療效。

烏龍丸中包含丁香,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溫中散寒,行氣止痛:丁香性溫,味辛,入脾、胃經,具有溫中散寒、行氣止痛的功效。烏龍丸常用於治療寒邪客胃,脾胃虛寒所致的脘腹冷痛、嘔吐腹瀉等症,丁香可溫暖脾胃,驅散寒邪,緩解疼痛。
  2. 降逆止嘔:丁香還具有降逆止嘔的功效,可以緩解胃氣上逆所致的噁心嘔吐。烏龍丸中加入丁香,可更有效地緩解嘔吐症狀,提高療效。

烏龍丸中添加木香,主要是為了其行氣止痛的功效。木香味苦辛,性溫,入脾、胃、肝經。其主要作用為:

  1. 疏肝理氣:木香可疏解肝氣鬱結,緩解胸脅脹痛、脘腹脹滿等症狀。
  2. 行氣止痛:木香能促進氣血運行,緩解氣滯所致的疼痛,如胃痛、腹痛等。

烏龍丸本身主要用於治療脾胃虛寒、氣滯食積等症,而木香的加入,不僅可以促進脾胃運化,更能有效緩解伴隨的疼痛,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烏龍丸中加入乳香,主要源於其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

乳香性溫,味辛,歸心、肝、脾經。其揮發油成分具有抗炎、鎮痛作用,可有效緩解瘀血阻滯所致的疼痛腫脹。

此外,乳香還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組織營養供應,加速傷口癒合。因此,在烏龍丸中加入乳香,可增強其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更有效地治療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等症狀。

烏龍丸方劑中添加冰片,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1. 清熱解毒,消腫止痛:冰片性寒,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能有效抑制炎症反應,減輕疼痛。烏龍丸多用於治療咽喉腫痛、口舌生瘡等症,冰片的加入可加強其清熱解毒的效果。
  2. 開竅醒神,止痛止癢:冰片具有開竅醒神、止痛止癢的功效,能有效緩解頭昏腦脹、神志不清、皮膚瘙癢等症狀。烏龍丸中常與其他藥材配合使用,如牛黃、麝香等,共同發揮開竅醒神、止痛止癢的功效。

主治功效


烏龍丸主治功效分析

根據古代醫籍記載,烏龍丸主要用於治療以下病症:

  • 腋氣:即狐臭。《古今醫鑒》、《壽世保元》、《萬病回春》等書均記載烏龍丸可用於治療腋氣,認為其有「治腋氣神方」之稱。
  • 風症:《解圍元藪》記載烏龍丸可用於治療「癩風。遍身瘡癬瘍疥,腫爛臭惡」,並指出其能「消風散熱,利膈化痰」。此外,《濟陽綱目》也提到烏龍丸可「治諸風」。
  • 脾腎陽虛,肝郁犯胃:《重訂通俗傷寒論》指出烏龍丸可用於治療「脾腎陽虛,肝郁犯胃,脘脅脹疼,腹痛溺澀」。
  • 胃虛臟寒:《重訂通俗傷寒論》還提到烏龍丸與烏梅安胃丸合用,可用於治療「胃虛臟寒,得食則嘔,及厥陰症蛔厥吐蛔,腹痛久痢等症」。
  • 目昏多淚:《一草亭目科全書》記載「呂仙翁治眼方」中提到烏龍丸可治療「目昏多淚」,並稱「月餘目復明矣。夜能視物,年至九旬,耳目聰明,精神如壯。」

治療原理分析

從烏龍丸的組成成分來看,其治療原理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 燥濕化痰,辟穢除臭:方中丁香、木香、乳香、冰片等藥材均具有芳香辟穢的作用,能夠去除腋下的臭味。茯苓則能利水消腫,健脾化濕,有助於減少汗液分泌。
  2. 疏肝理氣,活血止痛:方中當歸、木香、乳香等藥材能夠疏肝理氣,活血止痛,有助於緩解肝鬱氣滯引起的脘脅脹痛等症狀。
  3. 滋陰補腎,益精明目:方中生地黃、枸杞子、石蓮肉等藥材能夠滋陰補腎,益精明目,有助於改善腎虛引起的目昏多淚等症狀。
  4. 溫陽散寒,健脾和胃:方中丁香、木香等藥材能夠溫陽散寒,健脾和胃,有助於緩解脾胃虛寒引起的脘腹冷痛、嘔吐泄瀉等症狀。

總體而言,烏龍丸通過燥濕化痰、辟穢除臭、疏肝理氣、活血止痛、滋陰補腎、益精明目、溫陽散寒、健脾和胃等多種作用機制,達到治療腋氣、風症、脾腎陽虛、肝郁犯胃、胃虛臟寒、目昏多淚等病症的目的。

其它記載

此外,部分醫籍還記載了烏龍丸的其他用途:

  • 大便後下血不止:《太平聖惠方》記載烏龍丸可用於治療「婦人大便後下血不止。腹內疼痛」。
  • 風癇:《衛生寶鑒》記載烏龍丸可用於治療「五風癇病」。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分析僅基於古代醫籍的記載,並未考慮現代醫學的研究成果。

傳統服藥法


烏龍尾煤1兩,伏龍肝1兩,香墨1兩,當歸1兩(銼,微炒),皂莢仁半兩(微炒)。
上為細末,以面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20丸,食前以生薑、艾葉煎湯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疥癬胰臟炎癲癇痢疾志賀桿菌病阿米巴病痲風 [漢生氏病]口咽惡性腫瘤(口腔癌)喉聲門之惡性腫瘤(喉癌)胃腸出血腹瀉多痰眼睛模糊突然暈倒不省人事吞咽障礙

相同名稱方劑


烏龍丸, 出處:《普濟方》卷三二九。 組成:百草霜、細糕。 主治:婦人血崩。

烏龍丸, 出處:《簡易方》引《究原方》(見《醫方類聚》卷二十)。 組成:大川烏5兩(去皮臍,生用),五靈脂5兩(揀去石),沒藥半兩(研)。 主治:手足嚲曳,言語謇澀,行履不正。

烏龍丸, 出處:《古今醫鑑》卷八。 組成:當歸1兩(酒洗),懷生地黃1兩(搗爛),白茯苓2兩(去皮),蓮蕊5錢(焙),枸杞子1兩(炒),石蓮肉1兩(焙),丁香5錢,木香5錢,青木香5錢,乳香5錢,京墨5錢,冰片1分半(研)。 主治:腋氣。

烏龍丸, 出處:《攝生眾妙方》卷二。 組成:九香蟲1兩(半生半熟),車前子4錢(微炒),陳皮4錢,白朮5錢,杜仲8錢(酥炙)。 主治:壯元陽,和肝脾;延年。主治:肝腎虧損,脾胃虛弱及肝脾不調的泄渴,胸脘痞悶脹疼,腹痛溺澀。痰凝氣滯,痞悶脹疼。

烏龍丸, 出處:《普濟方》卷九十七引《經驗方》。 組成:烏蛇1條(全者,去首尾,約2寸作截子,輕捶動,浸酒1宿,去皮骨,焙乾),荊芥穗4兩,薄荷葉4兩,威靈仙(隻削取根上細茸,溫水急洗過,令淨,不得見火,隻曬乾)4兩。 主治:手足不遂,痰涎語澀。

烏龍丸, 出處:《集驗良方》卷二。 組成: 烏龍丸(《集驗良方》卷二。)出處:《集驗良方》卷二。組成:烏龍骨1副(即黑犬骨也,白頭至尾脊骨1條,洗淨,用黃酒浸1宿,再用硼砂5錢研末,用奶酥油炸骨至黃色爲度,秤骨24兩足。如犬走去陽者不用。若1犬不足,用二犬骨,足分爲佳),石蓮子(去殼)1兩,大茴香(酒炒)1兩,遠志肉(甘草水浸,去骨)1兩,葫蘆巴1兩,石菖蒲1兩,棗仁(去殼,炒黑)1兩,巴戟(酒浸,去骨)1兩,故紙(酒炒)1兩,蓮須1兩,肥石斛2兩,桑寄生(炒)2兩,肉蓯蓉(酒炒,去鱗甲)2兩,海浮石(火煅,醋焠7次)2兩,磁石(火煅,醋淬7次)2兩,胡桃肉(去皮,炒黃)5兩,楮實(去殼,炒)5兩,朱砂(水飛)5兩,鹿茸1對(酥),石燕子3對(去毛腸嘴爪,酒蒸熟,薑汁醋炒)。主治:聰耳明目,烏鬚黑發,齒落更生,強陽生子,強壯陽事。 。 主治:聰耳明目,烏鬚黑發,齒落更生,強陽生子,強壯陽事。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