牽牛子丸
QIAN NIU ZI W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普濟方》卷一○三引《博濟》
熱性指數
寒性指數
複方歸經比例
最後更新日:2023-09-11
方劑組成解釋
主治功效
牽牛子丸
整體功效: 清熱通便,消腫散結。
主治: 風熱氣秘,瘰癧,産後血竭肚痛,婦人血氣,血風瘙癢,五淋,癱瘓風,腸風瀉血,肺氣,傷寒,風秘。腳氣,大小便秘澀不通。
本方由牽牛子、橘皮、木通、桑白皮、白芍、天花粉組成。牽牛子有清熱通便的作用,橘皮有理氣化痰的作用,木通有通利水道的作用,桑白皮有清熱涼血的作用,白芍有養血柔肝的作用,天花粉有清熱解毒的作用。本方合用,具有清熱通便、消腫散結的作用,可用於治療風熱氣秘、瘰癧、産後血竭肚痛、婦人血氣、血風瘙癢、五淋、癱瘓風、腸風瀉血、肺氣、傷寒、風秘。腳氣,大小便秘澀不通。
文獻參考:
- 《本草綱目》:"牽牛子,味苦,性寒,有小毒。入大腸、小腸二經。主治風熱氣秘,瘰癧,産後血竭肚痛,婦人血氣,血風瘙癢,五淋,癱瘓風,腸風瀉血,肺氣,傷寒,風秘。腳氣,大小便秘澀不通。"
- 《醫學衷中參西錄》:"牽牛子,其性大寒,其味大苦,其功大瀉,故能通大腸、小腸之秘結,而治風熱氣秘、瘰癧、産後血竭肚痛、婦人血氣、血風瘙癢、五淋、癱瘓風、腸風瀉血、肺氣、傷寒、風秘。腳氣,大小便秘澀不通。"
傳統服藥法
牽牛子1分(生用),馬牙消1兩(煉令汁盡),雞膍胵半兩(生用,陰乾),甜葶藶半兩(隔紙炒令黃色),杏仁半兩(湯侵,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30丸,溫酒送下,不拘時候。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有瀉下作用,孕婦慎用。
-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
- 本方服用期間,應注意飲食清淡,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牽牛子丸, 出處:《聖惠》卷七十二。 組成:牽牛子4兩(生用),青橘皮2兩(湯浸,去白瓤,焙),木香1兩。 主治:婦人大便不通,心腹虛脹。
牽牛子丸, 出處:《聖惠》卷九十八。 組成:牽牛子(10兩搗爲末)6兩,木香半兩,檳榔半兩,青橘皮半兩(湯浸,去白瓤,焙)。 主治:臟腑壅滯,心腹氣悶,宿食不消,腰脅疼痛,大腸秘澀。
牽牛子丸, 出處:《聖惠》卷七十九。 組成:牽牛子1兩(搗碎,微炒),大麻仁1分,當歸1兩(銼,微炒),川大黃1兩(銼碎,微炒),木通1兩(銼),桃仁1兩(湯浸,去皮尖雙仁,麸炒微黃)。 主治:産後大小便秘澀,腹脹疼痛。
牽牛子丸, 出處:《聖惠》卷九十二。 組成:牽牛子(微炒)半兩,川大黃(銼,微炒)半兩,川升麻半兩,鬱李仁(湯浸,去皮,微炒,研入)半兩,川朴消半兩,滑石1兩(細研),海蛤1兩(細研)。 主治:小兒諸淋澀,臍下連膀胱妨悶,大腸氣壅。
牽牛子丸, 出處:《聖惠》卷九十八。 組成:牽牛子1斤(一半生用,一半微炒),桂心1兩,枳殼1兩(麸炒微黃,去瓤),川芎1兩,鬱李仁2兩(湯浸,去皮,微炒),木香1兩,青橘皮1兩(湯浸,去白瓤,焙)。 主治:搜風化氣。主治:臟腑壅滯。心腹氣悶,宿食不消,腰脅疼痛,大腸秘澀。
牽牛子丸, 出處:《普濟方》卷一○三引《博濟》。 組成:牽牛子不拘多少(淨洗,飯上炊氣纔透,便出攤令微冷,搗爲末),青橘皮(去白,焙)1兩,木通(銼)1兩,陳橘皮(去白,焙)1兩,桑根白皮(銼)1兩,芍藥(焙)1兩,瓜蔞根(洗,焙)2兩。 主治:疏風順氣。主治:風熱氣秘,瘰癧,産後血竭肚痛,婦人血氣,血風瘙癢,五淋,癱瘓風,腸風瀉血,肺氣,傷寒,風秘。腳氣,大小便秘澀不通。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