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婦人」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婦人

在中醫學中,婦人一詞為古代專門診治女性疾病之科別,亦稱「女科」或「婦科」,其範疇相當於現今之婦產科,然以中醫理論為核心,強調陰陽氣血之調和與臟腑經絡之平衡。

1. 婦人之範疇
婦人科主要針對女性特有之生理、病理變化進行診治,涵蓋經(月經)、帶(帶下)、胎(妊娠)、產(分娩)、雜(其他婦科雜病)五大類疾病,稱為「婦人五常」。中醫認為,女子以血為本,以肝為先天,故婦科疾病多與肝、腎、脾及衝任二脈密切相關。

2. 婦人病之病因病機
婦人疾病多因內傷七情(喜、怒、憂、思、悲、恐、驚)、外感六淫(風、寒、暑、濕、燥、火),或飲食勞倦、房事不節等所致。其病機核心多圍繞以下幾點:

  • 氣血失調:女子月經、妊娠、產育皆耗氣血,易致氣滯、血虛、血瘀等證。
  • 臟腑功能失常:尤以肝失疏泄、脾失健運、腎精虧虛為常見,影響衝任二脈之調攝。
  • 衝任損傷:衝脈為「血海」,任脈主胞胎,二脈失調可致經、帶、胎、產諸疾。

3. 婦人科常見病症與治療

  • 月經病:如月經先期、後期、閉經、痛經等,多從調理肝腎、活血化瘀著手,常用方如四物湯逍遙散等。
  • 帶下病:分白帶、黃帶、赤帶等,多責之脾虛濕盛或濕熱下注,治以完帶湯龍膽瀉肝湯等。
  • 妊娠病:如惡阻(妊娠嘔吐)、胎動不安等,重安胎養血,方如壽胎丸泰山磐石散
  • 產後病:如產後血暈、缺乳等,需顧及氣血兩虛與瘀血內阻,常用生化湯通乳丹等。

4. 婦人科於中醫經典之記載
早在《黃帝內經》中即有「女子二七而天癸至,任脈通,太衝脈盛,月事以時下」等論述,奠定婦科生理基礎。唐代《千金要方》首設「婦人方」專卷,宋代《婦人大全良方》更系統化婦科診療,後世醫家如傅青主《傅青主女科》亦對婦人病有深入闡發。

綜觀中醫婦人科,其理論體系注重整體調攝,結合辨證論治,並強調「未病先防」,通過藥療、針灸、食養等方法,以維持女性氣血陰陽之動態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