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腳氣」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4-01-15

名詞介紹


腳氣,病名。即《肘後備急方》卷三。古風緩風、壅疾,又稱腳弱。因外感濕邪風毒,或飲食厚味所傷,積濕生熱,流注腿腳而致病。其證先見腿腳麻木,酸痛,軟弱無力,或攣急,或腫脹,或萎枯,或發熱,進而入腹攻心,小腹不仁,嘔吐不食,心悸,胸悶,氣喘,神志恍惚,語言錯亂等。治宜宣壅逐濕為主,或兼祛風清熱,調血行氣等法。

《醫學正傳.腳氣》:「故為治者,宜通用蒼術、白術之類以治其濕,知母、黃柏、條芩之類以去其熱,當歸、芍藥、生地黃之類以調其血,木瓜、檳榔之類以行其氣,羌活、獨活以利關節而散風濕,兼用木通、防己、川牛膝之類引藥下行及消腫去濕。」常用方劑如雞鳴散、濟生檳榔湯、防己飲等。

《肘後備急方》、《備急千金要方》等方書中,有大豆、烏豆、赤豆治腳氣的記載,可用作輔助療法。

腳氣有乾腳氣、濕腳氣之分。濕腳氣中又有寒濕腳氣、濕痰腳氣、濕熱腳氣、濕毒腳氣等。此外,還有風毒腳氣、瘴毒腳氣、腳氣沖心、腳氣入腹、腳氣迫肺等多種類型。又有按六經分類者。詳見各條。

【古籍原文】

腳氣,風緩風、壅疾也。風緩風者,足脛腫脹,腳弱不能行,如風緩然也。壅疾者,足脛腫脹,腳弱不能行,如壅塞然也。

其病因有二:

一者,外感濕邪風毒,或飲食厚味所傷,積濕生熱,流注腿腳而致病。

二者,先因脾胃虛弱,飲食不節,或勞倦過度,或久病體虛,以致脾失健運,水濕內停,濕熱蘊結,流注腿腳而致病。

其證始見腿腳麻木,酸痛,軟弱無力,或攣急,或腫脹,或萎枯,或發熱,進而入腹攻心,小腹不仁,嘔吐不食,心悸,胸悶,氣喘,神志恍惚,語言錯亂等。

治宜宣壅逐濕為主,或兼祛風清熱,調血行氣等法。

方用雞鳴散、濟生檳榔湯、防己飲等。

【現代解釋】

腳氣,又稱腳弱,是一種由於外感濕邪風毒,或飲食厚味所傷,積濕生熱,流注腿腳而致病的疾病。其主要症狀為腿腳麻木、酸痛、軟弱無力,或攣急,或腫脹,或萎枯,或發熱,進而入腹攻心,小腹不仁,嘔吐不食,心悸,胸悶,氣喘,神志恍惚,語言錯亂等。

治療腳氣,應以宣壅逐濕為主,或兼祛風清熱,調血行氣等法。常用方劑如雞鳴散、濟生檳榔湯、防己飲等。

【預防腳氣】

  1. 飲食宜清淡,不宜吃辛辣、油膩、生冷等刺激性食物。
  2. 不宜久站久坐,保持良好的腿部血液循環。
  3. 注意個人衛生,勤洗腳,勤換鞋襪。
  4. 適當鍛鍊,增強體質,提高抵抗力。
  5. 如有腳氣症狀,應及早治療,以免病情加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