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腳氣」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腳氣(亦稱腳弱、緩風、壅疾),為中醫經典病證之一,首載於葛洪《肘後備急方》。其病因病機主要責之於外感濕邪風毒內侵,或飲食不節致脾胃運化失司,濕濁內蘊化熱,下注足脛,阻滯經絡氣血而成。

【證候特徵】 初起可見足脛麻木重著、酸痛軟弱,或見攣急不舒、腫脹灼熱,甚則肌肉萎枯;若邪毒上攻,則現「腳氣沖心」危候,症見心下痞滿、嘔逆喘促、神識昏蒙,此屬《金匱要略》所云「腳氣入腹,少腹不仁」之變證。

【辨證分型】

  1. 乾腳氣:足脛不腫反見枯瘦,皮膚皸裂,多屬陰血虧虛兼風燥
  2. 濕腳氣:
    • 寒濕型:足脛浮腫按之凹陷,身重畏寒
    • 濕熱型:局部紅腫熱痛,小便赤澀
    • 濕毒型:潰爛流黃水,兼見身熱
  3. 特殊類型:
    • 風毒腳氣:驟起肢體刺痛,遊走不定
    • 瘴毒腳氣:發於嶺南瘴地,多挾疫癘之氣

【治法方藥】 核心治則:開壅逐濕、通絡和營

  • 濕重者:蒼朮、白朮運脾化濕,佐以木瓜、檳榔導滯下氣
  • 熱盛者:黃柏、梔子清熱燥濕,配合木通、防己利濕通絡
  • 血滯者:當歸、川芎活血,牛膝引藥下行
  • 風邪甚者:羌活、獨活祛風勝濕

【經典方劑】

  • 雞鳴散(《朱氏集驗方》):紫蘇葉、吳茱萸、桔梗等組成,主治濕腳氣腫滿
  • 防己飲(《千金方》):防己、白朮、茯苓等,擅治濕熱腳氣
  • 濟生檳榔湯:針對腳氣沖心證,含檳榔、沉香等降氣平沖

【輔助療法】 《千金要方》載三豆療法(赤小豆、黑豆、綠豆),可煮粥食療。另可配合艾灸足三里、三陰交等穴以溫通經氣。

【古籍論述】 《醫學正傳》強調調氣血為要:「治濕不調血,非其治也」;《外臺秘要》指出本病「雖在腳,即入腹即殺人」,示人當防傳變。歷代醫家更發展六經辨證體系,如太陽腳氣見頭項強痛、少陽腳氣現口苦脅痛等,臨證須詳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