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五淋」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五淋詳述

五淋之源流與分類

「五淋」乃中醫對淋證之主要分類方式,歷代醫家各有論述。《外台秘要》卷二十七記載「石淋、氣淋、膏淋、勞淋、熱淋」;《三因極一病證方論》卷十二則載「冷淋、熱淋、膏淋、血淋、石淋」;《古今圖書集成醫部全錄·淋》提出「血淋、石淋、氣淋、膏淋、勞淋」;《醫學綱目·肝膽部》又列「氣淋、熱淋、勞淋、石淋、小便不通」。諸家之說雖有出入,然皆揭示淋證之主要類型與辨證要點。

五淋之具體證型分析

1. 石淋(砂淋)

石淋多因濕熱蘊結下焦,煎熬尿液成砂石所致。《諸病源候論》云:「石淋者,淋而出石也。」其症見小便艱澀刺痛,尿中夾砂石,或突發排尿中斷,腰腹絞痛難忍,尿色黃赤或帶血。治療當以清熱利濕、通淋排石為主,常用方如石韋散、八正散等。

2. 氣淋

氣淋分虛實兩端:實者因肝氣鬱結,氣機不暢,見小便澀滯,淋瀝不盡,少腹脹滿;虛者因中氣不足,見小腹墜脹,尿有餘瀝。氣淋之治,實者宜疏肝理氣,用沉香散或柴胡疏肝散;虛者當補中益氣,用補中益氣湯加減。《醫宗必讀》指出:「氣淋有虛實之分,實者氣滯不利,虛者氣陷不舉。」

3. 膏淋

膏淋特徵為小便渾濁如米泔水,或有滑膩之物,多由濕熱下注,氣化不利,脂液下流所致。若久病不愈,脾腎兩虛,則見淋出如脂而形體日瘦。治療濕熱型宜清利濕熱、分清泄濁,用程氏萆薢分清飲;脾腎虛者當補脾固腎,用膏淋湯加減。《丹溪心法》云:「膏淋者,小便如膏脂也。」

4. 勞淋

勞淋多因諸淋日久,或過勞傷正,以致脾腎兩虛,其特點為遇勞即發,小便淋瀝不已,時作時止,伴有神疲乏力,腰膝酸軟等症。治療應健脾益腎,方用無比山藥丸或補中益氣湯合六味地黃丸。《證治匯補》指出:「勞淋遇勞即發,痛引氣衝。」

5. 熱淋

熱淋乃濕熱蘊結膀胱所致,《諸病源候論》曰:「熱淋者,三焦有熱,氣搏於腎,流入於胞而成淋也。」症見小便頻數短澀,灼熱刺痛,尿色黃赤,或有寒熱、口苦等全身症狀。治宜清熱利濕通淋,常用八正散或導赤散加減。

其他重要淋證分型

除上述五淋外,尚有幾種重要分類:

血淋

小便澀痛有血,血色鮮紅或暗紅。實證乃濕熱灼傷血絡,虛證因陰虛火旺或脾不統血。《醫學心悟》云:「血淋者,心移熱於小腸,搏於血分。」實證用小薊飲子,虛證用知柏地黃丸。

冷淋

《三因極一病證方論》所載冷淋,乃腎陽虛衰所致,症見小便淋瀝,伴有畏寒肢冷,治療當溫腎壯陽,可用金匱腎氣丸加減。

五淋之病因病機

淋證之形成,總由濕熱蘊結下焦,膀胱氣化不利為基本病機,然各型各有側重:

  • 濕熱蘊結:主要見於熱淋、石淋、膏淋實證
  • 肝鬱氣滯:主要見於氣淋實證
  • 脾腎兩虛:主要見於勞淋、膏淋虛證
  • 氣血虛弱:可見於血淋虛證、氣淋虛證
  • 陰陽失調:冷淋多屬陽虛,血淋虛證多屬陰虛

《景岳全書·淋濁》指出:「淋之初病,無不由乎熱劇,淋之久病,無不由乎虛寒。」揭示淋證由實轉虛之演變規律。

五淋之論治要點

五淋治療需辨明虛實:

  1. 實證:清利為主,配合行氣、止血、排石等法
  2. 虛證:補益為主,健脾、益腎、固攝並用
  3. 虛實夾雜:標本兼治,攻補兼施

臨證需結合四診,尤其注重辨小便性質、伴隨症狀及舌脈表現,準確把握病機轉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