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氣秘」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氣秘
病證名,指因氣機鬱滯或氣虛推動無力所致的便秘,首見於《濟生方·大便》。其病因病機與情志失調、臟腑功能不足密切相關,臨床須分虛實論治。
病因病機
- 氣滯實證:
多因七情鬱結,肝失疏泄,氣機壅滯於大腸,使腑氣不通。如《醫宗必讀》云:「氣秘者,氣內滯而物不行。」 - 氣虛證:
常見於中氣不足者,脾肺氣虛則傳送無力,大腸失於推動,如《景岳全書》所言:「氣虛者,陽氣不行,不能傳送而陰凝於下。」
臨床表現
- 氣滯型:
脘腹脹滿,脅肋刺痛,欲便不得,噯氣頻作,舌苔薄白或薄黃,脈弦。 - 氣虛型:
大便雖不燥結,但努掙難下,神疲氣短,言語無力,舌淡苔白,脈弱。
治法與方藥
-
氣滯實證:
- 治則:破結導滯,調氣通腑。
- 用藥:
- 常用木香、檳榔、枳殼、陳皮等行氣破滯,佐杏仁降肺氣以通大腸(肺與大腸相表裏)。
- 若兼肺氣不降,朱丹溪以枳殼、沈香、訶子、杏仁宣降肺氣。
- 《雜病源流犀燭》載「氣不升降,穀氣不行」者,用蘇子降氣湯加枳殼,以降氣寬腸。
-
氣虛證:
- 治則:補氣潤腸,助運通便。
- 用藥:
- 不可妄用攻下,宜黃耆、白朮補中益氣,佐麻仁、胡麻、阿膠等潤滑大腸。
- 老人津虧氣弱,可仿《世醫得效方》以黃耆湯(黃耆、陳皮、麻仁)益氣潤下。
古籍補充
- 《醫學入門》強調:「氣秘責之肺與肝」,因肝主疏泄、肺主肅降,二者失調則氣機壅塞。
- 《證治匯補》提出氣秘日久可化熱,需酌加黃芩、梔子清解鬱火。
此證須辨明虛實,氣滯者疏導,氣虛者溫補,誤治則易傷正氣。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