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濕生肌散

QU SHI SHENG JI S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6

寒性指數

11

熱/寒比例

偏熱 (1.46)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20%
心經 20%
肝經 13%
脾經 11%
腎經 11%
大腸經 9%
胃經 8%
膀胱經 4%
肺經
心經
肝經
脾經
腎經
大腸經
胃經
膀胱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去濕生肌散中包含茯苓,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健脾利濕:茯苓味甘淡,性平,入脾、腎經,具有健脾利濕、寧心安神之功效。濕氣重則易損脾胃,影響氣血生化,不利於傷口癒合。茯苓能健脾利濕,改善脾胃功能,促進氣血生化,為傷口癒合提供充足的營養物質。
  2. 利水滲濕:茯苓能利水滲濕,將體內多餘的水分排出,減少濕氣對傷口的影響。濕氣重則易阻礙傷口癒合,導致傷口難以癒合、易感染。茯苓利水滲濕,可促進傷口乾燥,有利於傷口癒合。

去濕生肌散中加入川貝母,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清熱潤肺,化痰止咳: 川貝母性寒,味甘苦,入肺經,具有清熱潤肺、化痰止咳的功效。去濕生肌散常用於濕熱蘊肺、咳嗽痰多、皮膚濕疹等症,川貝母能清熱潤肺,化解濕熱,並使痰液稀釋易於咳出,改善呼吸道症狀。

2. 宣肺透疹: 川貝母能宣肺透疹,促進疹子順利排出,對於濕疹等皮膚疾病,能起到輔助治療的作用。

因此,川貝母的加入,可有效改善去濕生肌散的療效,使之更好地達到清熱化濕、生肌止癢的效果。

去濕生肌散中包含白礬,其原因如下:

  1. 燥濕止癢:白礬性寒,味酸澀,具有燥濕止癢的功效。對於濕疹、皮炎等因濕邪侵襲引起的皮膚病,白礬能有效祛除濕氣,減輕瘙癢症狀。
  2. 收斂生肌:白礬具有收斂止血、生肌的作用。對於濕疹等皮膚病引起的糜爛、滲出,白礬能促進傷口癒合,加速皮膚再生。

因此,白礬在去濕生肌散中發揮著燥濕止癢、收斂生肌的重要作用,有助於改善濕疹等皮膚病的症狀。

「去濕生肌散」方劑中加入雄黃,主要基於其燥濕殺蟲之功效。

雄黃性溫,味辛,入心、肝經,具有燥濕、殺蟲、解毒、止痛之效。在去濕生肌散中,雄黃主要用於驅除濕邪,並抑制感染,有助於促進傷口癒合

然而,雄黃有毒性,需嚴格控制用量,並由專業醫師指導使用。

去濕生肌散中包含三七,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1. 活血化瘀,促進傷口癒合: 三七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傷口局部血液供應,有利於傷口癒合。
  2. 補氣生血,增強體質: 三七能補氣生血,提升機體免疫力,有助於抵抗外邪入侵,減少傷口感染,促進傷口癒合。

因此,三七的加入不僅能有效治療濕疹所造成的皮膚損傷,更能增強機體抵抗力,促進傷口癒合,達到治標兼治本的效果。

主治功效


去濕生肌散方劑功效主治分析

《洞天奧旨》記載之「去濕生肌散」,主治小兒落臍後生瘡。此方劑之治法,以古文所述「去濕為主,而少加生肌之藥」為核心,針對落臍後因濕邪侵襲所致之瘡瘍,採取清熱燥濕、生肌斂瘡之策略。

病機分析:

古文指出,小兒落臍後生瘡,多因乳母照管不周,致使臍帶脫落後,臍部濕潤未乾,或因污穢浸染,或因洗浴不潔,導致濕邪入侵,阻礙創口癒合。此「濕」非單指水濕,更包含了外邪入侵所致之寒濕、濕熱等病邪。故此,瘡瘍之發生,實為濕邪客於肌膚,阻礙氣血運行,致使創口難以癒合。

方藥分析:

方中諸藥,皆針對上述病機而設:

  • **茯苓:**性味甘淡平,功能利水滲濕、健脾益氣。茯苓入脾腎經,能利水滲濕,化解體內水濕之邪,並健脾益氣,增強機體抵抗力,從根本上清除濕邪滋生的內在環境。

  • **川貝母:**性味苦甘微寒,功能潤肺止咳、化痰散結。雖非此方之重點,但其清熱化痰之性,亦能佐助茯苓去濕,並避免濕邪化熱,加重病情。

  • **白礬(枯礬):**性味酸澀寒,功能清熱解毒、燥濕止癢。白礬(古方中用枯礬)具有較強的收斂、燥濕作用,能直接作用於創面,收斂瘡口,防止濕邪繼續侵襲,並可止癢。

  • **雄黃:**性味辛溫有毒,功能殺蟲解毒,祛風除濕。雄黃具有殺蟲解毒之效,能殺滅可能存在的細菌或寄生蟲,防止感染加重。其祛風除濕之效,亦能輔助主藥,去除外邪。

  • **三七:**性味溫和,功能活血化瘀,止血生新。三七能促進血液循環,加速創口癒合,並具有止血生肌之效,促進傷口組織再生。

治療原理:

此方劑通過諸藥合用,達到清熱燥濕、殺蟲解毒、活血生肌之功效,從而治療小兒落臍後生瘡。 茯苓利水滲濕,為君藥,奠定治療基礎;白礬燥濕斂瘡,為臣藥,直接作用於創面;雄黃殺蟲解毒,為佐藥,防止感染;川貝母清熱化痰,為佐藥,避免濕熱壅滯;三七活血生肌,為使藥,促進傷口癒合。諸藥合用,標本兼治,使濕邪得以清除,創口得以癒合。

總而言之,「去濕生肌散」針對小兒落臍後生瘡,以去濕為主,佐以生肌斂瘡之法,通過清熱燥濕、殺蟲解毒、活血生肌等多重作用機制,達到治療目的,體現了中醫辨證論治的精髓。

傳統服藥法


茯苓1錢,貝母3分,枯礬3分,草紙灰5分,雄黃2分,三七3分。
上為末。
入在臍內,用紙包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去濕生肌散是一味中藥方劑,不宜長期服用。如果有其他不適症狀,應及時就醫。

相同名稱方劑


去濕生肌散, 出處:《洞天奧旨》卷十二。 組成:茯苓1錢,貝母3分,枯礬3分,草紙灰5分,雄黃2分,三七3分。 主治:落臍後生瘡。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