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芩五物散

黃芩五物散

HUANG QIN WU WU S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3

寒性指數

25

熱/寒比例

極寒 (0.12)

複方歸經比例

大腸經 20%
心經 16%
肝經 12%
腎經 12%
膽經 8%
肺經 8%
胃經 8%
脾經 8%
膀胱經 4%
三焦經 4%
大腸經
心經
肝經
腎經
膽經
肺經
胃經
脾經
膀胱經
三焦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黃芩五物散中含有黃芩,主要原因有二:

  1. 清熱瀉火: 黃芩味苦性寒,入肺、胃、膽經,具有清熱瀉火、燥濕止痢、解毒消腫之效。方劑中以黃芩為主藥,旨在清泄肺熱,對於熱邪壅肺、咳嗽痰黃、口乾咽燥等症狀具有顯著療效。
  2. 抑制細菌: 黃芩含有黃芩苷等成分,具有一定的抗菌作用,能抑制多種細菌的生長繁殖。方劑中加入黃芩,可加強抗菌消炎效果,對於熱毒蘊肺、肺熱咳嗽、痰濁難解等症狀有一定的治療作用。

黃芩五物散中包含黃連,主要原因有二:

  1. 清熱燥濕,瀉火解毒: 黃芩性寒,味苦,善清熱燥濕,瀉火解毒,而黃連則苦寒,能清熱瀉火,燥濕解毒。兩者合用,可增強清熱燥濕、瀉火解毒之功效,對於治療濕熱蘊結、熱毒熾盛等症狀效果更佳。
  2. 相輔相成,增強藥效: 黃芩擅長清熱燥濕,而黃連擅長瀉火解毒。兩者合用,可相互配合,發揮各自優勢,達到協同增效的作用。例如,黃芩可以清熱除濕,為黃連的解毒作用創造良好的環境,而黃連則可抑制熱毒的蔓延,防止濕熱的加重。

黃芩五物散的組成中包含黃柏,主要原因如下:

  1. 清熱瀉火: 黃柏性寒,味苦,具有清熱瀉火、燥濕止癢的功效,與黃芩、知母等藥物一同使用,可增強清熱瀉火之力,對於熱毒熾盛、濕熱蘊結等病症有顯著療效。
  2. 抗菌消炎: 黃柏具有抗菌消炎作用,可抑制多種致病菌的生長繁殖,與其他藥物配伍,可加強抗菌消炎效果,治療一些由細菌感染引起的疾病,如濕疹、瘡瘍等。

黃芩五物散組成中包含黃耆,主要原因有二:

  1. 扶正固本: 黃芩五物散用於治療濕熱蘊結所致的泄瀉,其中黃芩清熱燥濕,但易傷正氣。黃耆補氣升陽,能扶正固本,避免清熱藥過度傷正,維持脾胃功能,有助於瀉止。
  2. 調和藥性: 方中黃芩、黃柏清熱燥濕,而黃耆則能補氣,二者相配,既能清熱瀉火,又能補氣健脾,使藥性相互調和,達到最佳療效。

黃芩五物散中加入龍骨,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鎮驚安神: 龍骨味甘鹹,性平,入心、腎經,具有鎮驚安神、收斂固澀的作用。與黃芩、梔子等清熱瀉火藥物搭配,可起到清熱瀉火,鎮驚安神的作用,適用於熱擾心神,神志不安,心悸失眠等症狀。
  2. 固澀止汗: 龍骨具有固澀止汗的功效,可輔助黃芩、五味子等收斂止汗藥物,治療自汗盜汗等症狀。

總之,龍骨在黃芩五物散中發揮著鎮驚安神、固澀止汗的作用,與其他藥物相互配合,達到清熱瀉火,安神止汗的功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黃芩五物散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水痢」,特徵為:

  1. 腹痛劇烈:心腹甚痛,顯示腸道濕熱鬱滯,氣機不通。
  2. 食後即痢:進食後立即腹瀉,且「食皆化盡」,反映脾胃運化失司,水穀不別,直趨大腸。
  3. 下痢如水:排泄物稀薄如流水,無固定次數(「無期度」),說明濕盛為主,可能兼雜熱邪。

此證屬「濕熱下痢」,病機關鍵在於濕熱壅滯腸胃,導致傳導失常,但未至膿血便的熱毒階段,故以清熱燥濕、固澀止瀉為治則。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藥物配伍分析

  • 黃芩、黃連、黃柏(各5兩)

    • 黃芩清上焦濕熱,尤擅瀉大腸火;黃連瀉中焦濕熱,為治痢要藥;黃柏走下焦,清熱燥濕。三藥合用(即「黃連解毒湯」去梔子之變方),覆蓋三焦濕熱,直折痢疾之病源。
    • 三者均苦寒,苦能燥濕,寒能清熱,契合「通因通用」之旨,通過清利濕熱以止瀉。
  • 黃耆(4兩)

    • 甘溫補氣,於眾苦寒藥中獨建「固脾」之功,防苦寒傷正,並助脾胃恢復運化。
    • 李東垣云:「瀉陰火以黃耆為君」,此處或取其升提陽氣,防止濕熱下迫過甚。
  • 龍骨(6兩,量最重)

    • 澀腸固脫,針對「水穀無度」之滑脫不止,與清熱藥配伍,體現「清澀並用」之法。
    • 龍骨質重沉降,兼能鎮心安神,若痢久傷及心神(如煩躁),可兼顧調節。

2. 方劑結構邏輯

  • 攻補兼施:以三黃清熱燥濕治標,黃耆補氣固本,龍骨澀腸止滑。
  • 標本並治:濕熱為標(三黃主攻),脾虛氣陷為本(黃耆緩調),龍骨救急固脫。
  • 劑型與服法
    • 散劑「以飲下之」,利於快速吸收,適應急性水痢。
    • 漸增藥量(1方寸匕→3匕),避免過澀留邪,體現「中病即止」原則。

3. 治療原理
此方通過苦寒清熱、燥濕解毒以祛除腸道濕熱,配伍黃耆補氣升陽、龍骨收澀止瀉,形成「清—補—澀」三方協同:

  • 清熱燥濕:三黃分解濕熱,斷絕下痢之源。
  • 益氣固攝:黃耆助脾運化,龍骨挽回津液耗散。
  • 動靜結合:苦寒瀉下配伍固澀,防過利傷正。

總結:黃芩五物散以黃連類方為基礎,針對濕熱水痢「暴泄如注」之急症,強化收澀與補氣,展現「急則治標,兼顧其本」的思維。

傳統服藥法


黃芩5兩,黃連5兩,黃柏5兩,黃耆4兩,龍骨6兩。
上為散。
以飲下之,初服1方寸匕,日2服,稍稍加至2-3匕。愈乃止。
忌豬肉、冷水。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1. 本方具有一定的副作用,如腹痛、腹瀉等。
  2.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以免引起藥物性肝損傷。
  3. 本方不宜與其他瀉藥同時服用,以免加重腹瀉症狀。

相同名稱方劑


黃芩五物散, 出處:《外台》卷二十五引《許仁則方》。 組成:黃芩5兩,黃連5兩,黃柏5兩,黃耆4兩,龍骨6兩。 主治:水痢。心腹甚痛,食無妨,但食後即痢,食皆化盡,唯變作水谷無期度,多食多下,少食少下。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