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黃連龍骨湯中加入黃連,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清熱瀉火: 黃連味苦寒,入心、胃、肝經,具有清熱瀉火、燥濕止痢的功效。對於熱邪內盛、心火亢盛、煩躁不安等症狀,黃連可以起到降火清心、安神定志的作用。
- 固澀止汗: 黃連除了清熱瀉火,還有收斂固澀的作用,可以止汗止瀉。龍骨本身也有收斂固澀、鎮靜安神的作用,兩者配合,可以有效改善心神不寧、盜汗不止等症狀。
因此,黃連在黃連龍骨湯中起著清熱瀉火、固澀止汗的作用,與龍骨相輔相成,達到治療心神不寧、煩躁不安、盜汗不止等症狀的目的。
黃連龍骨湯為一經典中醫方劑,主要用於治療心煩不安、失眠多夢、驚悸等症狀,其組成包含了黃連、龍骨、牡蠣、芍藥、桂枝、大黃、黃芩等藥材。其中,黃芩的加入,是因其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之效。在本方中,黃芩與黃連相輔相成,加強了清心除煩、瀉火安神的作用,對於因心火亢盛導致的各種神志不寧有顯著療效。黃芩還能調節脾胃,防止其他藥物過於寒涼而傷害脾胃。總體而言,黃芩在黃連龍骨湯中的應用,彰顯了中醫藥學中藥物相互配合、增強療效的智慧。
黃連龍骨湯中加入白芍,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緩解燥熱,滋陰潤燥: 黃連龍骨湯以黃連、龍骨為主,藥性偏寒涼,長期服用容易傷陰耗氣。白芍性微寒,味甘酸,入肝脾經,具有養血柔肝、斂陰止汗、緩解燥熱之功效,能緩和黃連龍骨湯的燥性,避免其過於寒涼,滋陰潤燥,防止因長期服用而導致的陰虛內熱。
- 收斂固澀,止汗止瀉: 白芍具有收斂固澀的作用,能收斂脾胃,止瀉止汗。黃連龍骨湯主治心煩失眠、盜汗、心悸、虛熱、自汗等症,白芍的加入,可加強藥效,更有效地止汗止瀉,改善患者的症狀。
黃連龍骨湯中加入龍骨,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鎮驚安神: 龍骨性寒,味甘鹹,入心、腎經,具有鎮驚安神之效。對於因心神不安、驚悸失眠等症狀,龍骨能起到安撫心神、緩解焦慮的作用。
- 固澀止汗: 龍骨亦能收斂固澀,對於盜汗、自汗等症狀,龍骨能起到收斂汗液、止汗止瀉的作用。
因此,黃連龍骨湯中加入龍骨,不僅能安神定志,更能固澀止汗,配合其他藥物,有效治療心神不寧、失眠多夢、盜汗自汗等病症。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黃連龍骨湯傳統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出自古代醫籍,主治「少陰脈沉,腹痛,咽痛,苦煩,體猶有熱」。少陰屬心腎,脈沉提示邪氣內伏;腹痛、咽痛為熱鬱陰分;苦煩、身熱乃虛熱上擾之象。其病機核心為「少陰熱化證」,屬陰虛夾熱或熱毒內陷所致,方劑以清熱燥濕、斂降浮火為法。
組方邏輯與治療原理
- 黃連(3兩):苦寒入心、肝、胃經,清熱解毒,瀉心火以除煩,燥濕止痢。針對少陰熱化之咽痛、苦煩。
- 黃柏(3兩):苦寒入腎、膀胱經,瀉腎火、清下焦濕熱,與黃連協同強化清熱燥濕之效,尤適熱鬱陰分之腹痛。
- 熟艾(如雞子大1枚):辛溫通行,能溫經止血,在此方中反佐黃連、黃柏之寒涼,防止苦寒傷陽,兼助藥力透達鬱熱。
- 龍骨(2兩):甘澀微寒,重鎮安神、斂浮火、固澀止脫。用於熱擾神明之煩躁,並防陰虛之火上浮。
配伍特點
- 清斂並用:黃連、黃柏瀉火解毒,龍骨收斂浮陽,形成「清中寓斂」之勢,契合少陰熱化證虛實夾雜之病機。
- 寒溫互制:熟艾溫通,既防寒涼冰伏邪氣,又助藥行散,體現「去性存用」之妙。
推論潛在功效
除原文所述症狀外,依組方推斷,此方可能延伸用於:
- 下焦濕熱所致赤白痢(黃連、黃柏燥濕止痢,熟艾溫澀)。
- 虛煩不寐、心悸(龍骨鎮心安神,黃連清心除煩)。
- 陰傷火動之口瘡(龍骨斂瘡,黃連瀉火)。
治療原理總綱
此方以「清熱為主,兼顧固護」為原則,針對少陰熱化證中「火鬱陰傷」之病機,透過苦寒直折火勢、重鎮收斂浮陽,佐以溫通防滯,達到瀉火不傷陰、斂陽不助熱的平衡效果。
傳統服藥法
黃連3兩,黃柏3兩,熟艾(如雞子大)1枚,龍骨2兩。
上切。
以水6升,煮取2升半,分3服。
忌豬肉、冷水。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有一定的副作用,如服用後出現腹瀉、胃痛等症狀,應立即停藥。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黃連龍骨湯, 出處:《外台》卷三引《崔氏方》。 組成:黃連3兩,黃柏3兩,熟艾(如雞子大)1枚,龍骨2兩。 主治:時行數日而大下,熱痢時作。
黃連龍骨湯, 出處:《傷寒圖歌活人指掌》卷四。 組成:黃連1兩,黃芩1分,芍藥1分,龍骨半兩。 主治:少陰脈沉,腹痛,咽痛,苦煩,體猶有熱。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