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連熟艾湯

黃連熟艾湯

HUANG LIAN SHU AI T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7

寒性指數

30

熱/寒比例

(0.23)

複方歸經比例

大腸經 19%
腎經 17%
肝經 17%
心經 12%
脾經 11%
膀胱經 6%
胃經 6%
膽經 6%
大腸經
腎經
肝經
心經
脾經
膀胱經
胃經
膽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黃連熟艾湯中加入黃連,主要原因有二:

  1. 清熱解毒: 黃連味苦性寒,具有清熱瀉火、解毒燥濕的功效。方中熟艾性溫,偏於溫補,但若熱毒熾盛,則需黃連清熱解毒,以平衡藥性,避免溫補過度,導致病情加重。
  2. 抑制濕熱: 方中熟艾溫經散寒,適用於寒濕凝滯所致的病症。但若濕熱交蒸,則需黃連清熱燥濕,配合熟艾溫經散寒,纔能有效祛除寒濕,改善病症。

因此,黃連在黃連熟艾湯中發揮著清熱解毒、抑制濕熱的重要作用,與熟艾相互配合,才能達到最佳治療效果。

黃連熟艾湯為一方傳統中醫處方,主要用於清熱燥濕、止痢之效。其組成包括黃連、熟艾等多種中藥材,其中黃柏作為重要成分之一,具有顯著的清熱燥濕、瀉火解毒之功。根據《本草綱目》記載,黃柏味苦性寒,歸腎、膀胱經,善於清除下焦濕熱,對於濕熱所致的各種症狀如帶下、痢疾等有良好的療效。在黃連熟艾湯中加入黃柏,不僅能夠增強整個處方清熱利濕的作用,還可以協同其他藥物共同發揮治療痢疾、腸胃炎等病症的效果。由於痢疾多由濕熱之邪侵襲腸胃所致,故黃柏在此方中的應用極為恰當,能有效改善患者症狀,促進康復。

黃連熟艾湯中加入龍骨,主要有兩個原因:

  1. 鎮驚安神: 龍骨性寒,味甘鹹,入心、肝、腎經,具有鎮驚安神、平肝熄風的作用。黃連熟艾湯主要用於治療心神不安、失眠多夢、驚悸健忘等症狀,而龍骨的加入可以起到鎮驚安神的作用,使藥效更加全面。
  2. 固澀止汗: 龍骨有收斂固澀之效,可以止汗止瀉。熟艾有溫經止血、散寒止痛的功效,但同時也可能引起汗多,而龍骨的加入則可以起到收斂固澀的作用,避免因熟艾使用而導致的汗多症狀。

黃連熟艾湯中加入艾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溫經止痛: 艾葉性溫,入肝經,具有溫經止痛、散寒止痛之效。方中黃連寒涼,用艾葉配伍,可緩解黃連的寒性,並協同溫經止痛,適合寒凝血瘀導致的痛經、腹痛等症。
  2. 止血消瘀: 艾葉具止血消瘀之效,與黃連的清熱解毒功效相輔相成,可有效治療寒凝血瘀導致的月經不調、痛經等病症。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黃連熟艾湯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本方記載主治「傷寒四日而大下,熱利時作,白通諸藥多不得止者」,意指外感傷寒病程中因過用攻下法(如瀉下藥),導致熱性下痢(熱利)不止,且其他方劑(如白通湯類)未能見效。其病機關鍵為「熱毒夾濕下迫大腸」,臨床表現可能包含:

  1. 熱利特徵:痢下赤白、肛門灼熱、腹中絞痛、煩渴。
  2. 誤下傷正:因過用瀉藥損傷脾胃,濕熱未清而正氣已虛,故需清熱燥濕兼顧固澀。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藥物組成解析

  1. 黃連(一兩半)

    • 性味苦寒,歸心、胃、大腸經。
    • 核心作用:清熱燥濕,解毒止痢,尤擅治濕熱痢疾(如葛根芩連湯亦用黃連)。
    • 配伍意義:針對熱利之「熱毒」,苦寒直折其火。
  2. 黃柏(一兩半)

    • 性味苦寒,歸腎、膀胱、大腸經。
    • 核心作用:清下焦濕熱,與黃連協同增強清熱燥濕之效(如白頭翁湯中黃連配黃柏)。
    • 配伍意義:助黃連清除大腸濕熱,兼瀉腎中伏火以防熱毒深陷。
  3. 龍骨(一兩)

    • 性味甘澀平,歸心、肝、腎經。
    • 核心作用:收斂固澀,鎮驚安神。
    • 配伍意義:於清熱藥中佐以固澀,防瀉下過度傷正,且能「止滑脫」治利下不止(如桃花湯用赤石脂固脫)。
  4. 熟艾(兩雞子大)

    • 性味辛苦溫,歸肝、脾、腎經。
    • 核心作用:溫經止血,散寒除濕。
    • 配伍意義
      • 反佐黃連、黃柏之寒,防苦寒傷胃。
      • 艾葉溫澀,助龍骨止痢,兼化濕濁(如《本草綱目》載艾葉治「久痢」)。

全方配伍邏輯

  • 清熱燥濕為主:黃連、黃柏為君,直清大腸濕熱。
  • 固澀止痢為輔:龍骨收斂止滑,熟艾溫澀止血。
  • 寒溫並用:苦寒清熱佐以辛溫,避免冰伏邪氣。
  • 標本兼顧:既祛濕熱之因,又止下痢之果。

治療原理推論

此方適用於「熱利兼正虛滑脫」之證,病機為濕熱未清而中氣已傷。其特點在於:

  1. 祛邪不傷正:黃連、黃柏清熱但配伍龍骨固護正氣。
  2. 止瀉不留邪:熟艾溫澀配合苦寒,防閉門留寇。

三、臨床應用延伸

雖原書載於傷寒誤下後熱利,然從藥物組合推斷,凡「濕熱痢疾見滑脫跡象」(如久痢不止、肛門墜脹、痢下赤白黏凍)者,或可加減應用。後世醫家若遇類似證候,可參考此方「清澀並行」之思路。

傳統服藥法


黃連1兩半,黃柏1兩半,龍骨1兩,熟艾兩雞子大。
除熱止痢。
上(口父)咀。水4升,煮1升2合,去滓,分減溫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苦寒,脾胃虛寒者慎用。
  • 本方不宜久服。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黃連熟艾湯, 出處:《傷寒總病論》卷三。 組成:黃連1兩半,黃柏1兩半,龍骨1兩,熟艾兩雞子大。 主治:除熱止痢。主治:傷寒4日而大下,熱利時作,白通諸藥多不得止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