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艾葉飲以艾葉為主要成分,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 溫經止血: 艾葉性溫,入肝經,具有溫經止血之效。可用於治療因寒凝血瘀所致的月經不調、痛經、崩漏等症狀。
- 驅寒止痛: 艾葉亦具驅寒止痛之效,可用於治療因寒邪侵襲所致的腹痛、腰痛、關節痛等症狀。
因此,艾葉飲以艾葉為主要成分,旨在發揮其溫經止血、驅寒止痛等功效,針對相關病症進行治療。
艾葉飲中加入當歸,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補血活血,溫經止痛: 艾葉性溫,善於溫經止痛,但較偏於散寒止痛。而當歸性溫,入心肝經,具補血活血、溫經止痛之效,可與艾葉相輔相成,增強其止痛效果,並改善因血虛寒凝而引起的疼痛。
- 調和藥性,增強療效: 艾葉辛溫燥烈,若單獨使用容易耗傷陰血。當歸性溫和,能滋養氣血,調和艾葉的燥烈之性,避免其過於燥熱,使藥效更加溫和持久,不易產生副作用。
艾葉飲中加入黃連,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解毒: 艾葉性溫,具有溫經止血、散寒除濕的功效。但其溫燥之性,若使用不當,易導致內熱上炎。黃連性寒,味苦,具有清熱瀉火、解毒燥濕之效,可抑制艾葉的燥熱之性,避免其過於溫燥而損傷陰液。
- 調和藥性: 艾葉飲中往往加入其他藥物,例如當歸、川芎等,這些藥物多屬溫性。黃連的寒性可與這些溫性藥物相配伍,起到調和藥性,防止藥物過於溫燥的作用,使藥效更加平和。
「艾葉飲」方劑中,加入「龍骨」,是基於其鎮靜安神的作用。龍骨性寒,味甘鹹,入心、腎經,具有鎮驚安神、收斂固澀的功效。
在艾葉飲中,龍骨與艾葉的溫熱性質相佐,既能發揮艾葉溫經止血、散寒除濕的功效,又能以龍骨的寒性緩解其燥熱之性,避免藥性過於偏燥,更能有效地起到安神定志的作用,防止因熱性藥物引發的躁動不安。因此,龍骨的加入,對於艾葉飲的整體療效具有重要的調節作用。
艾葉飲中加入訶子,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收斂止瀉: 訶子味酸澀,具有收斂止瀉的作用,可有效抑制腸道蠕動,減少腹瀉頻率。艾葉飲本身具有溫經止血、散寒止痛的功效,而訶子則能輔助其收斂止瀉,增強藥效。
- 清熱解毒: 訶子性涼,具有清熱解毒的功效,可有效緩解由熱毒引起的腹痛、腹瀉等症狀。艾葉飲中加入訶子,不僅能增強其收斂止瀉作用,更能清熱解毒,達到標本兼治的效果。
主治功效
艾葉飲方主治功效分析
根據《聖濟總錄》記載,艾葉飲方有多種版本,其組成藥物略有差異,但主治功效皆圍繞著止血、調經、安胎以及治療產後諸疾。本文將針對不同版本艾葉飲方,分析其治療原理。
一、主治功效綜述
綜觀《聖濟總錄》中艾葉飲方的各種記載,其主要功效集中於以下幾個方面:
- 止血: 主要針對血痢不止、妊娠漏胎、產後惡露不斷等症狀。
- 調經: 用於治療月經不調等婦科疾病。
- 安胎: 用於治療妊娠漏胎,預防流產。
- 散寒止痛: 對於產後或其他原因導致的少腹疼痛,具有緩解作用。
二、不同版本艾葉飲方治療原理分析
《聖濟總錄》中記載的艾葉飲方至少包含兩種組成:
版本一 (治療妊娠漏胎、淋瀝不止): 艾葉(陳者半兩)、乾薑(炮)、當歸(炙銼各三分)、芎藭(一兩)。此方以艾葉溫經止血、散寒止痛為主,佐以乾薑溫中散寒,當歸、芎藭活血調經,共同作用於溫經止血,緩解因寒邪客虛,氣血失調導致的妊娠漏胎和淋瀝不止。
版本二 (治療血痢不止,少腹痛): 艾葉(焙)、當歸(切焙)、黃連(去須)、龍骨、訶黎勒皮(各一兩半)。此方在版本一的基礎上,加入了黃連、龍骨、訶黎勒皮。其中,艾葉、當歸仍然發揮溫經止血、活血調經的作用。黃連清熱解毒,瀉火止痢,用於治療因熱毒引起的腹痛和血痢;龍骨斂肺鎮驚,收斂止血;訶黎勒皮固澀腸胃,收斂止瀉。此方通過溫經止血、清熱解毒、固澀止瀉等多重作用,治療因寒熱錯雜、氣血失調所致的血痢不止和少腹疼痛。
三、 產後惡露不斷相關版本分析
《聖濟總錄》中多次提及艾葉飲方用於治療產後惡露不斷,心悶氣短。雖然藥物組成在不同記載中有所出入,但核心仍然是利用艾葉溫經止血的功效,配合其他藥物,如當歸活血化瘀,以促進惡露排出,同時緩解心悶氣短等症狀。 具體藥物搭配會根據病情輕重及患者體質有所調整。
四、總結
艾葉飲方作為一個治療範圍較廣的中藥方劑,其治療原理主要體現在溫經止血、活血化瘀、清熱解毒、固澀止瀉等方面。不同版本的艾葉飲方,通過調整藥物組成和比例,達到針對不同病症的治療效果。 藥物之間的配伍,協同作用,使藥效得以最大程度的發揮。 其治療的疾病都與氣血失調、寒熱錯雜等病機密切相關。
傳統服藥法
艾葉(焙)1兩半,當歸(切,焙)1兩半,黃連(去須)1兩半,龍骨1兩半,訶黎勒皮1兩半。
上為粗末。
每服3錢匕,水1盞,煎至7分,去滓溫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有活血化瘀的作用,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艾葉飲,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五四。 組成:艾葉(陳者)半兩,乾薑(炮)3分,當歸(炙,銼)3分,芎藭1兩。 主治:妊娠漏胎,淋瀝不止。
艾葉飲,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五七。 組成:艾葉、當歸(切,焙)、人參、生乾地黃(焙)、地榆、乾薑(炮)、阿膠(炙令燥)各等分。 主治:半産後,惡露不斷,心悶氣短。
艾葉飲, 出處:《聖濟總錄》卷七十六。 組成:艾葉(焙)1兩半,當歸(切,焙)1兩半,黃連(去須)1兩半,龍骨1兩半,訶黎勒皮1兩半。 主治:血痢不止,少腹(疒丂)痛。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