浴毒湯
YU DU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聖濟總錄》卷一二六
熱性指數
寒性指數
熱/寒比例
極寒 (0.03)複方歸經比例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浴毒湯中加入黃柏,主要基於其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的功效。
黃柏味苦寒,入腎、膀胱經,能清熱瀉火,尤其擅長治療濕熱蘊結所致的瘡瘍腫毒。浴毒湯主要針對濕熱毒邪侵犯肌膚,導致的瘡瘍、濕疹等症狀。黃柏的清熱解毒功效,能有效抑制濕熱毒邪的蔓延,並促進瘡瘍的消退。
此外,黃柏還有收斂止癢的作用,可緩解濕疹引起的瘙癢難忍症狀,進一步改善患者的病情。
浴毒湯中加入黃連,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解毒: 黃連味苦寒,性寒涼,具清熱解毒之功效,能抑制體內熱毒的蔓延。浴毒湯多用於治療熱毒所致的瘡瘍腫毒,黃連可有效清熱解毒,消腫止痛。
- 瀉火燥濕: 黃連亦能瀉心火、燥濕熱,對於濕熱蘊結所致的瘡瘍腫毒,能有效清熱燥濕,使病邪得以祛除。
浴毒湯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調和藥性:浴毒湯方中多用苦寒藥物,容易傷及脾胃。甘草性甘平,味甘而緩,能調和藥性,減輕苦寒藥物的副作用,避免損傷脾胃。
- 增強療效:甘草具有補脾益氣、緩解疼痛、解毒抗炎等功效。加入浴毒湯中,可以增強藥效,促進毒素排出,加速病症康復。
浴毒湯中包含黃芩,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燥濕,瀉火解毒:黃芩味苦寒,入肺、胃、膽經,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之功效。浴毒湯主治濕熱蘊結、毒邪內伏所致的症狀,如發熱、口渴、煩躁、胸悶、苔黃膩等。黃芩的清熱燥濕作用可清除濕熱,瀉火解毒作用可解毒排毒,因此成為浴毒湯中重要的藥物。
- 抑制炎症反應:黃芩具有抗炎作用,可抑制炎症介質的釋放,降低炎症反應的程度。濕熱蘊結容易引起局部炎症,黃芩的抗炎作用有助於緩解炎症反應,促進疾病的康復。
浴毒湯中加入黃豆,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清熱解毒: 黃豆性涼,味甘,具有清熱解毒的功效。在浴毒湯中,黃豆可以幫助清解體內熱毒,緩解因毒素積聚而引起的各種不適。
2. 補脾益氣: 黃豆富含蛋白質、維生素和礦物質,可以補充人體所需營養,增強體質。在浴毒湯中,黃豆可以幫助患者提高抵抗力,促進身體恢復。
總之,黃豆在浴毒湯中起到清熱解毒、補脾益氣的作用,有利於患者的康復。
主治功效
浴毒湯主治功效分析
方劑組成
- 黃柏:清熱燥濕、收斂止痛。
- 黃連:清熱燥溼、瀉火解毒。
- 甘草:調和諸藥、緩衝毒性。
- 黃芩:清肺化痰、平喘利咽。
古籍記載主治
浴毒湯在古代主要用於治療以下病症:
- 小腸風,陰瘡癢痛: 出自《奇效良方》、《外科精義》、《証治準繩‧瘍醫》。
- 惡瘡: 這是個廣泛的概念,包括各種瘡瘍,特別是那些初起如米粟,有深部發展趨勢的瘡瘍,出自《瘍醫大全》、《外科精義》、《景岳全書》、《外科心法》。
- 瘡疽: 根據古文描述,浴毒湯可以作為瘡疽治療的輔助手段,特別是在瘡疽初期,用以「溻漬」或「溻潰」患處,出自《瘍醫大全》、《外科精義》、《景岳全書》、《外科心法》。
- 諸瘡疼痛,堅硬不消及破後膿水不絕,惡肉未退,好肉不生: 出自《御藥院方》。
- 外陰蝕下疳,湮瘡腫痛: 出自《外科精義》。
治療原理分析
浴毒湯的治療原理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理解:
- 清熱解毒: 方中黃柏、黃連、黃芩皆為苦寒之品,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的功效。這與古文中描述的「惡瘡」、「瘡疽」等病症的熱毒病機相符。
- 消腫止痛: 黃柏的收斂止痛作用,以及黃連、黃芩的清熱作用,有助於減輕瘡瘍的紅腫熱痛症狀。
- 促進排膿: 根據《御藥院方》的記載,浴毒湯可用於「破後膿水不絕,惡肉未退,好肉不生」的情況,提示其可能有促進排膿、去腐生新的作用。這可能與方中藥物的清熱解毒作用有關,也可能與煎湯外洗的物理作用有關。
- 外洗作用: 浴毒湯的主要使用方法是煎湯外洗,這除了藥物本身的藥理作用外,還有以下幾個方面的作用:
- 清潔患處: 熱藥湯可以清潔瘡面,去除膿液、壞死組織等,為藥物發揮作用創造條件。
- 溫熱作用: 熱敷可以促進局部血液循環,有助於消腫止痛,促進炎症消散。
- 藥物直達病所: 外洗可以使藥物直接作用於病灶,提高局部藥物濃度。
- **芒硝的應用:**在《奇效良方》、《証治準繩‧瘍醫》的记载中,浴毒湯會加入芒硝,芒硝具有軟堅散結、瀉下通便的作用,用於外洗,可能有助於軟化瘡瘍,促進排膿。
總結
綜合以上分析,浴毒湯是一個以清熱解毒為主,兼有消腫止痛、促進排膿作用的外洗方劑。其主要用於治療各種瘡瘍,特別是那些具有熱毒症狀的瘡瘍,如小腸風、陰瘡、惡瘡、瘡疽等。其治療原理主要是通過藥物的清熱解毒作用,結合外洗的清潔、溫熱作用,達到消腫止痛、去腐生新的目的。
傳統服藥法
黃柏(去粗皮)1兩,黃連(去須)1兩,甘草(銼)1兩,黃芩(去黑心)1兩,柏枝1把(截如籌子長),大豆1合。
上為粗末。
每用3-4匙,以水2升,煎至1升,乘熱淋洗,1日3-4次。候洗下靨子,即用平肌散敷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孕婦、哺乳期婦女、兒童不宜服用。
- 本方有瀉下作用,服用後可能會出現腹瀉、腹痛等症狀。
-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浴毒湯, 出處:《禦藥院方》卷十。 組成:何首烏不拘多少。 主治:諸瘡疼痛,堅硬不消,及破後膿水不絕,惡肉未退,好肉不生。
浴毒湯, 出處:《外科精義》卷下引《拾遺衛生方》。 組成:木通、藁本、管仲、白芷、荊芥、甘松、薄荷各等分。 主治:小腸風,陰瘡癢痛。
浴毒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二六。 組成:黃柏(去粗皮)1兩,黃連(去須)1兩,甘草(銼)1兩,黃芩(去黑心)1兩,柏枝1把(截如籌子長),大豆1合。 主治:瘰癧。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