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續氣湯中加入白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健脾益氣:白朮味甘性溫,具有健脾益氣、燥濕利水之功效。續氣湯主治氣虛乏力、脾胃不和等症,白朮能補益脾氣,增強脾胃運化功能,從而提升氣血生化,改善氣虛乏力等症狀。
- 燥濕止瀉:白朮具有燥濕利水之效,可以改善脾虛濕困,防止濕邪困脾導致的腹瀉等症。續氣湯中加入白朮,可以起到一定的止瀉作用,配合其他藥物,共同達到益氣健脾的效果。
續氣湯中加入人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補氣益肺: 人參味甘性溫,入脾、肺經,具有大補元氣、益氣復脈之功效。續氣湯主要用於治療肺氣虛弱、氣短乏力、咳嗽氣促等症狀,而人參可以補肺氣、益肺陰,提升肺臟的功能,改善呼吸系統的症狀。
2. 扶正祛邪: 人參能增強機體的免疫力,提高抵抗力,達到扶正的作用。續氣湯中加入人參,不僅能改善肺氣虛弱的症狀,也能增強患者抵抗力,有助於抵禦外邪侵襲,更快恢復健康。
續氣湯中加入白芥子,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溫肺化痰: 白芥子性溫,味辛,入肺經,具有溫肺散寒、化痰止咳的功效。續氣湯主要用於治療外感風寒,肺氣虛弱,痰多咳嗽等症,而白芥子溫肺化痰,有助於驅散寒邪,促進痰液排出,改善肺氣虛弱,達到止咳平喘的效果。
- 助藥力: 白芥子辛溫走散,可引導藥力直達肺經,增強其他藥物溫肺止咳的作用。續氣湯中其他藥物如麻黃、杏仁等,也具有溫肺化痰的功效,白芥子與其搭配,可增強藥物的療效。
續氣湯中包含白芍,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緩解氣虛證的症狀: 白芍具有養血柔肝、斂陰止汗的功效,可以緩解氣虛所致的頭暈、乏力、面色蒼白、心悸、自汗等症狀。白芍的養血作用,可以改善氣虛導致的血虛,進而改善氣虛的各種症狀。
- 配合其他藥物: 續氣湯中通常會配合其他藥物,如黃芪、黨參等,以補氣固表。白芍可以與這些補氣藥物相輔相成,避免補氣過度而出現上火等副作用,並有助於氣血雙補,達到更好的療效。
續氣湯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大原因:
- 調和藥性:續氣湯多用辛溫燥烈之品,甘草性甘平,味甘入脾,能調和諸藥,緩解藥性過於燥烈之弊,防止藥物對脾胃造成損傷,避免出現口乾舌燥、便祕等副作用。
- 增強補氣效果:甘草味甘,能補脾益氣,與其他補氣藥材相輔相成,共同增強補氣功效,使藥效更加顯著。此外,甘草還能益心氣,使補氣效果更加全面。
續氣湯中加入枳殼,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理氣寬中: 枳殼味苦、性寒,入脾、胃經,具有理氣寬中、消積化滯之效。續氣湯旨在補益氣血,但若脾胃氣機不暢,則補益之功難以發揮。枳殼能疏肝理氣,調和脾胃,使氣血運行通暢,有助於藥物吸收和藥效發揮。
- 降逆止嘔: 續氣湯常用於氣虛津虧,症見心悸氣短、虛汗不止、頭暈乏力、面色蒼白等。枳殼能降逆止嘔,對於因氣虛上逆所致的嘔吐症狀,具有緩解作用,進一步提升療效。
續氣湯中加入砂仁,主要基於其理氣行氣和溫脾止嘔的功效。
砂仁味辛、性溫,歸脾、胃經。其芳香走竄之性,能行氣解鬱,疏通氣機,並溫脾胃,促進脾胃運化,有助於緩解氣虛所致的胸悶氣短、食慾不振等症狀。
此外,砂仁還具有止嘔的功效,可以緩解氣虛所致的胃氣上逆、嘔吐等症狀。因此,砂仁的加入,既能補氣,又能行氣,更能止嘔,可謂相得益彰,有助於提升續氣湯的整體療效。
主治功效
續氣湯主治功效及治療原理分析
續氣湯,顧名思義,其主要功效在於「續氣」,即補充人體虛損之氣。根據古文記載,此方主要用於治療因氣虛、下焦虛寒所致的各種症狀。以下將依據不同古籍內容,逐一分析其主治與原理:
《聖濟總錄》
論曰下焦如瀆,其氣起於胃下脘,別迴腸,注於膀胱。主出而不內以傳導也,其氣虛寒,則津液不固,大小便利不止,少腹痛,不欲聞人語,治宜溫之。
治下焦虛寒,津液不止,氣欲絕。人參續氣湯方
主治: 下焦虛寒,津液不止,氣欲絕。
症狀: 大小便失禁,少腹疼痛,不欲與人交談。
治療原理: 此處強調「下焦虛寒」為病機。中醫認為,下焦主司二便排泄,其氣源於脾胃。若下焦氣虛且寒,則固攝無力,導致津液失於約束,出現二便失禁。同時,氣虛則精神萎靡,故有「不欲聞人語」之症。治療上,應以「溫」法為主,即溫補下焦,固攝津液。續氣湯中人參大補元氣,白朮健脾益氣,配合溫中散寒、澀腸止瀉之藥,可達到溫補下焦、固澀止利的效果。
《外臺秘要》
上九味切,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下膠,煎取二升,分三服。忌豬肉冷水醋等。(千金同)
又療下焦虛寒,津液不止氣欲絕。人參續氣湯方。
主治: 與《聖濟總錄》相同,皆為「下焦虛寒,津液不止,氣欲絕」。
治療原理: 此處雖未明言治療原理,但指出與《備急千金要方》(簡稱《千金方》)相同,故可參考《千金方》之論述。
《辨證錄》
論述一
夫氣虛而不能接續,以致猝倒,奄忽而不知人,本是風懿之病,未嘗內有風也。世人不察,必欲以中風治之,誤矣。方用六君子湯治之。
人參(五錢),白朮(一兩),甘草(一錢),茯苓(三錢),半夏(三錢),陳皮(一錢)
水煎服。一劑而即能知人,二劑全愈。蓋不治風而反奏功也。
此症用續氣湯亦效。
白朮(五錢),人參,白芥子,白芍(各三錢),甘草(一錢),枳殼(三分),砂仁(一粒)
水煎服。
主治: 氣虛不能接續,猝倒不知人,類似中風之「風懿」病。
症狀: 突然昏倒,不省人事。
治療原理: 陳士鐸認為此證雖似中風,實為「氣虛」所致,並非外感風邪。氣虛則無力運行,導致氣機阻滯,清陽不升,故而猝倒。他提出「六君子湯」可治,並指出續氣湯亦有效。六君子湯為補氣健脾之方,而續氣湯中人參、白朮亦能大補元氣,健脾益氣,故能使氣機通暢,恢復神志。
論述二
小兒吐瀉之後,角弓反張,時而驚悸牽搐,人以為驚風之病也,誰知非風也,乃肝克脾胃之土而土氣欲絕耳。此時萬不可治風,一治風以定驚,則立刻亡矣。蓋既經吐瀉則陰陽兩亡,所存者幾微之氣耳。不急救脾胃以續氣,反散風邪以損其氣,欲不趨於陰得乎。且脾胃欲絕,補脾胃之土,而不補命門、心包之火,則土寒而陽不可以遽回,陰不可以驟長。故必須補火以生土,補土以止驚。
方用續氣湯:
人參(一兩),白朮(一兩),巴戟天(五錢),肉桂(一錢),生棗仁(三錢),遠志(二錢),茯苓(五錢),乾薑(三分),附子(三分),半夏(一錢),水煎服。一劑安,二劑更安,三劑全愈。
主治: 小兒吐瀉後,角弓反張,驚悸抽搐,脾胃之氣欲絕。
症狀: 身體反張如弓,心悸不安,肢體抽搐。
治療原理: 小兒吐瀉後,脾胃受損,氣血虧虛。此時,肝木乘虛克伐脾土,導致脾胃之氣更加虛弱。陳士鐸強調,此證非「驚風」,而是脾胃之氣欲絕,故當急救脾胃以「續氣」。他提出的續氣湯方,重用人參、白朮大補脾胃之氣,並加入巴戟天、肉桂、附子等溫補命門之火,以「補火生土」;佐以生棗仁、遠志安神定驚,茯苓、半夏、乾薑健脾和胃、降逆止嘔。全方共奏補火生土、益氣安神之功,使脾胃得復,氣機得續,諸症自愈。
《備急千金要方》
論述一
治下焦虛寒,津液不止,短氣欲絕方。
主治: 下焦虛寒,津液不止,短氣欲絕。
症狀: 呼吸短促,氣息微弱。
治療原理: 此處再次強調「下焦虛寒」為病機,並增加了「短氣欲絕」的症狀。短氣為氣虛之象,氣虛則呼吸無力,故見短促。治療上,仍應以溫補下焦、益氣固攝為主。
論述二
人參,橘皮,茯苓,烏梅,麥冬,黃耆,乾薑,川芎(各三兩),吳茱萸(三合),桂心(二兩),白朮,厚朴(各四兩)
上十二味㕮咀,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三升,分為三服。
主治: 同上,下焦虛寒,津液不止,短氣欲絕。
治療原理: 此方中,人參、黃耆、白朮大補元氣,健脾益氣;橘皮、茯苓理氣健脾,燥濕化痰;乾薑、吳茱萸、桂心溫中散寒,溫補下焦;烏梅、麥冬酸甘化陰,滋陰斂液,以防溫燥藥物耗傷陰液;川芎活血行氣,厚朴行氣燥濕。全方共奏溫補下焦、益氣固攝、滋陰斂液之功,使下焦得溫,氣機得續,津液得固,諸症得解。
總結
綜上所述,續氣湯主要用於治療因氣虛,特別是下焦虛寒所導致的各種症狀,包括:
- 下焦虛寒,津液不止: 表現為大小便失禁,少腹疼痛。
- 氣虛不能接續,猝倒不知人: 表現為突然昏倒,不省人事。
- 小兒吐瀉後,角弓反張,驚悸抽搐,脾胃之氣欲絕: 表現為身體反張如弓,心悸不安,肢體抽搐。
- 下焦虛寒,短氣欲絕: 表現為呼吸短促,氣息微弱。
其治療原理主要基於以下幾點:
- 大補元氣,健脾益氣: 以人參、白朮為君藥,大補元氣,健脾益氣,使氣機得以恢復,推動全身氣血運行。
- 溫補下焦,固攝津液: 針對下焦虛寒,選用溫中散寒、澀腸止瀉之藥,如乾薑、吳茱萸、桂心等,以溫暖下焦,固攝津液,治療二便失禁。
- 補火生土,益氣安神: 針對脾胃虛弱,佐以溫補命門之火的藥物,如巴戟天、肉桂、附子,以「補火生土」,增強脾胃運化功能;並配伍安神定驚之藥,如生棗仁、遠志,以緩解驚悸抽搐等症狀。
- 滋陰斂液: 考慮到溫燥藥物可能耗傷陰液,故佐以滋陰斂液之藥,如烏梅、麥冬,以酸甘化陰,防止陰液耗傷。
不同醫家對續氣湯的應用略有差異,但其核心皆在於「續氣」,即補充人體虛損之氣,特別是脾胃之氣和下焦之氣。通過補氣、溫陽、固攝、安神等方法,使氣機恢復正常運行,從而達到治療目的。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續氣湯具有益氣固表、升陽止汗的功效,適合氣虛體質、易感風寒的人群服用。但脾胃虛弱、腹脹便溏的人群不宜服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續氣湯, 出處:《辨證錄》卷二。 組成:白朮5錢,人參3錢,白芥子3錢,白芍3錢,甘草1錢,枳殼3分,砂仁1粒。 主治:風懿。氣虛不能接續,猝倒於地,奄忽不知。
續氣湯, 出處:《辨證錄》卷十四。 組成:人參1兩,白朮1兩,巴戟天5錢,肉桂1錢,生棗仁3錢,遠志2錢,茯苓5錢,乾薑3分,附子3分,半夏1錢。 主治:補火生土,補土止驚。主治:小兒吐瀉之後,角弓反張,時而驚悸(??)搐。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